民国时期,重工业真的比晚清还落后?是时候告诉大家真相了!

不少人认为,晚清时期还处于统一状态,工业经济发展较强,而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政府派系林立,没有大搞工业经济建设的决心。

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单从重工业的体系建设,民国时期就远胜于晚清,重工业的经济建设产值,也非晚清能够比拟。

江南制造总局

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可以继续往下看!

首先,要明白,晚清的工业经济,是按照第一次工业革命进行的,而民国时期的工业建设,是跟随世界潮流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机械制造、化工能源、飞机制造、发电机制造、电动机制造、机床制造等。

就这一点,晚清的所谓工业建设成就,比如汉阳铁厂福州船政局等,就根本比不上民国时期,因为工业技术就相差几十年。

简单举个例子,南京国府可以制造军用飞机和化学武器,晚清政府有那实力吗?还有说民国政府没能力造火炮,太原兵工厂生产的“晋造150毫米榴弹炮”了解一下。

晋造150毫米榴弹炮

当时,之所以民国的工业水平排名低,也就是因为民国政府面对的工业体系,远比晚清时期复杂,建设难度也是直线提高。

要知道,当时世界上能够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国家,根本就没有多少,主要还是以美国德国英国这些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为主。

说直白一点,民国和晚清的重工业建设,其实有个很重要的区别。

晚清通过洋务运动,开始大力发展工业的时候,第二次工业革命也才刚刚萌芽,晚清政府自然是能够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就行了。

但是,民国政府建立时,第二次工业革命技术已十分成熟。其重工业的产业链和复杂度,都远超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技术(蒸汽机)。

所以说,有人便觉得民国的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完全比不上腐朽的晚清政府,这种说法自然是站不住脚的。

然后,我们再来说晚清政府,和民国政府在重工业建设上,投入了多少资金!

晚清政府大搞洋务运动,想要维系政权发展,前后三十年,创办60余个使用机器制造的近代企业,总共花费白银5300万两。

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后,清廷在马关赔款2亿白银,再加上赎辽费3000万,直接为日本进行工业化建设提供了资金。

实际上,当时清政府为了支付对日本的赔款,总共分三次向西方借款3亿两,直接把日本从一个处于破产边缘的农业国,通过战争赔偿发展成一个工业化强国,甚至敢和美国对抗。

不得不说,这就是晚清政府送给民国的大礼,一手将日本培育成新列强,更是一手让中国负债几十年。

辛丑条约后,晚清政府还要向八国联军,提供战争赔款9.8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相当于30年洋务运动经费的18倍,这无疑让本来就基础薄弱的近代工矿企业,更加难以存活。

还有一点,在《辛丑条约》内容里,晚清政府为了讨好列强,更是将国家关税和盐税等抵押给英美等列强。

直到1933年,在国府财政部长宋子文的多方斡旋下,民国政府终于得以收回将关税自主权。

后来,南京国府便按照苏联的基建和重工业模式,制定重工业五年期发展计划,但是没多久日军便开始大规模侵华,重工业计划建设也暂停。

其实,民国时期没有做好重工业建设的原因有很多。正如前文所说,当时还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萌芽期,所以可以花一大笔钱买到,数条老旧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线。

但是,民国时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速发展期,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自然费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生产线,也远比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破铜烂铁昂贵。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建设的主要能源是煤炭,晚清时期国内煤炭资源还是丰富,所以工业建设成果自然是有的。

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能源是石油。中国本来石油资源就匮乏,而且民国时期也根本没有开采石油技术,石油几乎全靠进口,这极大限制了民国政府的重工业建设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当然,还有一个根本原因,虽然说民国时期是一个国家形式,但是内部却是一个松散的军阀联盟,各路军阀轮番当政,直到南京国府建立和东北易帜后,民国政府才完成形式上的统一。

那么,搞重工业建设,当时该由谁来牵头呢?南京国府的蒋氏内心是不想搞的,尤其是不想在南京附近发展重工业,为什么呢?

当时,民国时期的海军实力很弱小,总吨位数万吨而已,多数是清朝舰队留下来的老底子。

反观日本,凭借着当年晚清给的赔款,从八八舰队计划,到成为新的海军强国,拥有从潜艇到航母的一系列水面作战舰艇,总吨位200余万吨(1937年抗战前夕数据)。

一旦中日开战,日本便可以从东南沿海任何一个地方登陆,按照当时的海军实力,东南沿海几乎无险可守。

假如说,将重工业基地放在南京周围,那日军侵华就可以实现“以战养战”,不用担心能源补给,国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想法将彻底破灭。

汪精卫之流,这种投降派更是不用考虑,他压根就没有想到重工业建设这层。然后,有人说张作霖东北发展的军事工业不错,装甲车都能制造,陆海空三军齐全。

但是,张作霖不过是日军的提线木偶东北军实力巅峰时期,日军釜底抽薪,九一八事变,将张作霖苦心经营的东北重工业全部收入囊下。

这大概就是养肥了再宰吧!

其实,国府内部也深知中日两国工业差距,对于基础工业还是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

1935年,国防设计委员会,全体决议提出《国防工业初步计划》。

按照计划,以江西湖南两地为核心,建立国有重工业基地,包括钨铁厂、钢铁厂、炼铜厂、煤炭厂、炼油厂、飞机发动机厂、电工器材厂等重工业设施,以供国内军需和民用发展。

据相关资料统计:从1938年到1945年9月,抗日大后方基地共生产生铁(白口铁和灰口铁)41.298万吨,钢材4.5264万吨。

当然,和其他国家相比,南京国府的重工业能力确实不行。本来前期有个黄金十年,但是重工业建设成效低,再加上军阀混战,和外部入侵,没有稳定的国家环境,又何谈经济国防建设呢?

不过,和腐朽的满清政府比起来,南京国府高它数个档次,满清根本无法和民国时期的重工业建设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