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发现迄今最高等级楚国墓葬

4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安徽省淮南市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武王墩墓考古新发现。武王墩墓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墓葬,为研究战国晚期楚国高等级陵墓制度提供了系统性的考古资料。

墓室布局

武王墩墓,位于安徽省淮南市三和镇,是一处战国晚期楚国的高等级大型墓地,墓园占地2100余亩。武王墩墓历史上多次被盗,地下文物安全面临威胁。2019年以来,国家文物局指导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制定系统的考古计划,对武王墩墓展开全面的考古调查、勘探和抢救性发掘。

周边盖板揭取后的木椁室布局

经考古调查、勘探确认,武王墩墓现保存有主墓(一号墓)、墓园、车马坑、陪葬墓、祭祀坑等重要遗迹。2020年至今,考古工作者重点对主墓进行发掘,确认主墓为一座大型“甲字形”竖穴土坑墓,墓坑近正方形,边长约50米,墓坑东侧有长约42米的斜坡墓道。墓坑中央建有“亚字形”椁室,四周分列8个侧室,椁室中部设有棺室,均由长条形枋木构筑,顶部覆盖多层盖板。椁室盖板上发现有墨书文字,标示盖板的位置与各侧室的功能,东、南、西、北各个侧室出土文物分别以铜礼器、生活用器、木俑、乐器为主。

木俑首

考古团队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现场保护与多学科研究预案。目前已顺利提取443根椁盖板和盖板上覆的78条竹席,完成椁盖板和部分竹席的后期加固保护和保湿防霉工作;加固提取漆木器等脆弱质文物,并在实验室内进行精细化清理和稳定性保护;同步开展墓葬碳十四测年、木材树种鉴定、椁盖板墨书红外识别、漆器和纺织品材料检测与工艺研究、墓葬埋藏环境分析等多学科研究工作,已初步获得竹席和椁盖板的测年数据,确定椁盖板树种、漆器表面显色物质成分、部分纺织品材质和工艺等。

青铜器保护

接下来,国家文物局将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框架下,持续推进武王墩墓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与多学科研究,深刻阐释武王墩墓背后蕴含的战国晚期楚国礼仪制度、手工业和文化成就。

图片提供/国家文物局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编辑/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