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中国外交出现“特大丑闻”,周总理震怒“周门不幸”

前言

自20世纪70年代初起,新中国的外交舞台开始逐渐崭露头角,并迎来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高潮。

在1971年10月25日的联合国大会上,新中国凭借强大的实力以及国际支持,以绝对优势重返联合国。

随后,1972年,中国希腊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一重要时刻标志着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为了加强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经验丰富的周伯萍被任命为中国驻希腊大使。然而,就在周伯萍上任仅几个月后,一场突如其来的外交事故震惊了整个世界。

这一事件不仅给中国外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让周总理倍感愤怒和失望。

他在得知此事后愤怒地说道:“周门不幸,美国水门事件,而中国却出现了乌龙事件,这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荒谬。”

作为新中国的开国总理兼第一任外交部长,周总理在外交事业上的贡献可谓举世瞩目。

他26年的总理生涯中,始终保持着温文尔雅、谦逊和善的态度,无论面对多么复杂和棘手的问题,他都能冷静应对,展现出卓越的外交智慧。

然而,这次的外交事故却让他不禁仰天长叹“周门不幸”。

那么,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何会让一向沉稳冷静的周总理如此愤怒和失望呢?

首任中国驻希腊大使——周伯萍

周伯萍,1920年3月15日出生于安徽省肥西县的一个普通家庭。他自幼勤奋好学,有着出众的记忆力和计算能力。

在1941年3月,年仅21岁的周伯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在1938年4月之后,周伯萍先后在安徽省乡政干部训练班和军政干部训练班接受培训,为日后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他历任泗县皖东北进出口货物检查处处长、涟水等县税检局局长、苏皖边区政府第六专署财粮处处长兼淮海军分区供给部部长、华中行政办事处粮食局局长兼华中支前司令部粮食部部长等职务。

在这些岗位上,他展现出了出色的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赢得了上级和同事们的赞誉。

新中国成立后,周伯萍被分配到粮食部门工作,主管粮食工作。他深知粮食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始终将人民的温饱问题放在心头。

他凭借超常的记忆力和计算能力,在粮食数据统计和漏洞发现方面表现出色,确保了粮食工作的顺利进行。

周总理还经常邀请周伯萍到中南海办公室共同研讨粮食问题。在这些研讨中,周伯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和勤奋,他的建议和意见得到了周总理的高度认可和赞赏。

周总理将周伯萍视为粮食工作的得力助手和“大秘书”,对他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和支持。

随着七十年代初中国逐渐融入国际社会,外交事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当时中国缺乏充足的外交人才,一些外交官员不得不兼任多职。

在这样的背景下,周伯萍在国内粮食工作稳定后,被调派参与外交工作。

周伯萍最初是不想去外交部的,他对英语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并且长期专注于粮食领域的工作,对外交事务几乎一无所知。

然而,在周总理的坚决支持下,他不得不接受这一挑战,尽管内心充满了忐忑和不安。

进入外交部之初,周伯萍完全是一个“门外汉”。他不仅要面对语言障碍,还要努力弥补自己在外交知识方面的不足。每当处理外交事务时,他总是小心翼翼地生怕犯错。

为了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周伯萍在忙碌的本职工作之余,主动报名参加了外交学院的学习。

凭借着过人的学习能力和勤奋刻苦的精神,周伯萍逐渐在外交工作中展现出自己的才华。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伯萍逐渐掌握了外交工作的要领和技巧。他开始独立处理各种外交事务,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1972年,中国与希腊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同年12月,周伯萍被任命为驻希腊大使。次年3月,周伯萍踏上了前往雅典的旅程,正式开始了他的希腊大使生涯。

雅典事件

1973年5月,希腊副首相即将对中国进行访问,周伯萍作为中国驻希腊的大使,肩负着与希腊方面紧密沟通、精心安排访问细节的重任。

然而,在这个关键的外交准备过程中,一系列看似偶然的失误却接连发生,最终酿成了被后世称为“雅典事件”的外交乌龙。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5月7日,周伯萍与翻译人员刚刚从希腊外交部结束会议,准备返回大使馆稍作休息。他们刚刚完成了希腊副首相访华行程的细致协调。

返回大使馆的途中,周伯萍注意到使馆区异常繁忙,车辆川流不息,其中不乏警车的身影,沿途的关卡也明显增多。他敏锐地意识到,似乎有重要的外事活动即将举行。

于是,他急忙嘱咐随行的翻译回使馆查看是否有未处理的请帖。翻译对具体情况也不太清楚,只能按照周伯萍的指示行事。回到使馆后,周伯萍催促翻译尽快核查新收到的请帖。

就在此时,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乌龙事件发生了。

当天值班的同志误将捷克斯洛伐克大使馆科威克的请帖当作了以色列科威特大使的请帖。

由于捷国驻希腊大使的名字科威克的首字母“K”与科威特国名的首字母相同,再加上请帖上标注的时间一个是当天下午,另一个是次日中午,值班的同志在忙碌中未能仔细分辨,导致了这一失误。

由于时间紧迫,加上工作中的忙碌和紧张,值班的同志没有仔细核对请帖内容,只是匆匆扫了一眼封皮,便匆忙向周伯萍报告。

周伯萍一听,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按照程序他应该亲自过目请帖的,但此时也顾不上了。就这样,周伯萍来到误以为是“目的地”的地方——科威特大使馆。

当周伯萍一行人抵达所谓的“科威特大使馆”时,他瞥了一眼手表,显示刚好是1:30分。他心中松了一口气,认为自己并没有迟到。

一行人下车后,被接待人员引领进入了大使馆。当周伯萍在大使馆门口见到一位大使时,由于事先并未仔细查看门口悬挂的国旗,他误以为对方是科威特大使馆的临时代办

于是,他上前与对方握手,互致问候,并对该国的国庆节表示了祝贺。同时,他简单地解释了自己迟到的原因。

然而,就在这时,一名来自《纽约时报》的记者突然发问,询问周伯萍一行人来到此处是否意味着中国承认以色列。

翻译在回答时将“这里”误译为“雅典”,使得问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周伯萍认为这个问题很不寻常,怀疑记者是在故意挑衅,于是他以简单的方式予以回应。

在那个时期,中国与众多阿拉伯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但由于各种因素,并没有与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

此外,以色列一直被视为美国的小跟班。因此,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中国不可能与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

尽管周伯萍觉得记者的表情有些迷惘,但他并未过多理会。他与即将离去的其他国家大使简单地寒暄了几句后,便与以色列外交代表告别,匆匆返回了大使馆。

直到第二天,周伯萍等人才意识到他们昨天去错了地方。

第二天中午,周伯萍在捷克斯洛伐克大使馆举行的国庆招待会上偶遇了罗马尼亚大使。经他一番提醒,周伯萍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昨天走错了地方,在那仓促的10分钟内竟然闹出了这样的大乌龙!

然而,此时意识到错误已经为时已晚。那名《纽约时报》的记者在以色列活动结束后,迅速将周伯萍前往以色列活动现场的事情上报了。

不出所料,第二天的美国报纸上就刊登了相关报道:“中国大使到场祝贺以色列国庆。”这一消息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

面对已经发生的错误,周伯萍迅速行动起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弥补过失。

首先,他分别向希腊外交部和阿拉伯等各国使节说明了情况,强调自己误入以色列外交代表处纯属工作上的失误,并非中国外交政策发生了变化。

其次,周伯萍立即向国内外交部报告了整个事件的经过,并主动接受了检查。

最后,周伯萍还面向使馆全体同志如实通报了此事。他坦诚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吸取教训,改进工作方法和流程。

事态结果

没过多久,周伯萍因那起事件被紧急召回国内。回国后,他立刻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省,并详细汇报了整个事件的经过。

当时,周总理虽然身患重病,但依然坚守在岗位上,努力维护国家的声誉和形象。对于周伯萍犯下的这一低级错误,周总理感到十分震惊和失望。

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曾经器重的周伯萍会犯下这样的错误。之后便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关于周总理所说的“周门不幸”,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事实上,周伯萍和周总理并不仅仅是同事和上下级的关系。

鲜为人知的是,他们二人都是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后代。按照辈分来说,周总理比周伯萍高出一辈,因此他们可以说是同门。也正因为如此,周总理才会在那起事件后发出“周门不幸”的感慨。

随后,周总理对这起事件的态度和批示也被添加到了相关报告中,并最终呈送到了毛主席面前。

毛主席在仔细审阅报告后,做了一些修改。他删去了原先那句“十分严重、极为荒唐的政治错误”的表述,而是将“雅典事件”定义为“是没有深入调查研究的结果”。

在接到毛泽东的批示后,周总理立即要求外交部按照毛主席的指示重新评估错误的性质。令人意外的是,尽管周伯萍犯下了这样的错误,他并没有被免职。

相反,他被调任为驻阿尔及利亚和扎伊尔的大使。

通过这起事件,周伯萍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以此为鉴,努力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态度。

结语

总的来说,这起事件虽然给中国外交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最后也是有惊无险,成功化解了。

但“雅典事件”算是为中国的外交敲响了警钟,也让外交人员知道了“外交无小事”。以史为鉴,砥砺前行,中国的外交事业才能在不断反思中不断进步,走得更远。

经过这次事件后,周伯萍同志深刻认识到了外交工作的重要性和细节性,他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多年来,他在欧洲和非洲国家担任大使,始终牢记周总理的教诲“外交无小事”,兢兢业业地完成了外交部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2012年6月,周伯萍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参考文献:人民网:周伯萍同志逝世

周伯萍《非常时期的外交生涯

《周恩来仰天长叹的“雅典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