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王近山奉命带领一个团前往延安报到,可就在行至山西洪洞县韩略村附近,他就看到公路两旁常常有日军的汽车经过,再拿望远镜一看,前面离日军的据点也是很近,又从附近老乡口中得知,马上要有一个中队的日军军官要走韩略村,于是,王近山看到了战机,他要在这里打一仗,这一张后来也被搬上荧幕,就是李云龙伏击日本观摩团的原型战斗。
其实对于这种地形,这种伏击战,王近山可以说是得心应手,早在抗日初期,他就跟随129师刘伯承师长徐向前副师长,参加了神头岭战斗 响堂铺战斗,这两场战斗都堪称是经典,而韩略村的地形和情况实际是和响堂铺战斗的情形最相似,都是公路夹在两侧高山中间,可谓是天然的伏击地点。
从战斗经过来说,我们对响堂铺战斗的布置是一路部队截住日军先头部队,一路截住尾巴,然后其余部队分割包围日军,趁着日军攻击锋芒受挫,然后再如猛虎出笼一样,与敌人展开白刃战。
韩略村伏击战也差不多是这样,在战斗打响之后,王近山看到日军在依托公路旁边的石头节节抗击,要是日军都找到了掩体,仗就不能速战速决了,所以他果断命令猛打猛冲,不给敌人喘息的时机,就这样,只一个半小时就结束了战斗,两场战斗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战斗结束以后,我们迅速撤退,让日军的飞机轰炸都找不到我们,也有不同的地方,就是响堂铺战斗的日军援军更多,是和援军也交上了火,而这场战斗是没等到日军来,我们就战斗结束撤离了,此战,王近山的部队歼敌120多名日军,而且都是军官,还打死了一个日军少将,和电视剧亮剑中的情节一样。
要说为什么两场战斗会这么像,这里面有巧合也有缘由,巧合就是这场战斗是有点突发性的,缘由就是在响堂铺战斗的时候,王近山是亲眼看见副师长徐向前是怎么指挥的,这就让他印象深刻,况且从传承战斗风格来讲,徐副师长是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王近山红军时期一直都在四方面军,其战斗指挥风格自然是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