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大年(春节)的由来

春节俗称过大年,中国传统四大节之首(清明、端午、中秋)。春节之名系民国二年命名,至今有112年。民国前春节叫元旦,老百姓称之为过大年,有四千多年历史。

由殷商时代祈岁祭祀演变而来。隋代杜台卿《五烛宝鼎》载:“正月为端月,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国,实行公元纪元,定1912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成立日。尊孙总理遗愿,袁大总统施新政立法,从西方引进历法,于民国三年1月下令,把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元旦改名为春节(并提倡过新年,弃旧年,但是老百姓不买帐,继续过旧年)。于是,曾经的农历正月初一元旦被移到了阳历1月1日。从此以后,就有了新、旧两个年,即阳历年元旦,旧历年春节。1929年,国民政府成立,由于政府内大多要员受西方教育和影响,主张西化,强制废除农历,立法告知全国,放假过阳历新年元旦。下令政府部门、学校不准过春节,在春节不放假,各商铺不准关门休息,禁止在春节举行娱乐活动等。由于老百姓抵制和国民党忙于内哄,该法令未行通。1937年,卢沟桥爆发七.七事变,全国进入全民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取消过春节的政策措施落了个不了了之下场。从此阳历年和春节并存延续到今天。

文曹建成202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