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28年,雄才大略、“取威定霸”的一代英雄晋文公撒手人寰、寿终正寝,其子公子欢继位,成为新一任的晋国国君,史称晋襄公。
纵观整个历史,雄才大略的帝王,很少有继承其风华的继任者,如胡亥较之于嬴政,汉惠帝较之于汉高祖,刘禅较之于刘备,唐高宗较之于唐太宗,建文帝较之于明太祖,平庸且暗淡。内敛的气质,懦弱的性格,平庸的能力,平淡的事业。
很不幸,晋襄公身上恰恰集中了“守成之主”的种种弱点,这些“软肋”又给日后晋国的政治乱局埋下了伏笔。
很幸运,晋襄公足够短命,他的软弱和摇摆并没有给他现世报,如果像后世的魏惠王一样长命,那他应该也能经历从巅峰到末路的快感。
大器晚成的晋文公,仅仅用九年时间,带领晋国从保守走向开放,击退强楚,建立中原霸权。与齐桓公霸业不同的是,晋文公开创的晋国霸权,是一个长期霸权,如果说齐桓公的霸业是建立在政治和经济之上,那晋国的霸业是建立在政治和军事之上,没有武力支撑的霸业注定是短暂的,晋国的霸业注定比齐国更稳固,更持久。
换句话说,晋文公给晋襄公留下了足够强大的兵力,足够稳定的政治格局。只要晋襄公光败家,不作死,晋国的天也塌不下来。
传承就是这样,强势霸气的父亲,往往养不出强势霸气的儿子,如果在帝王家,一旦哪个儿子像父亲一样霸气,那往往也活不久。晋襄公天生就缺乏了霸气的基因和土壤。所以晋襄公注定驾驭不了老爹给他留下的人才班底:
先轸、狐偃、赵衰、栾枝、胥臣。
晋襄公继位不足一个月,秦国对郑国发动了千里奔袭,可倒霉的运气让他们无功而返,当秦军在返回途中经过崤山时,晋襄公始终无法下决心是否埋伏秦军,可先轸的强硬推动,逼得晋襄公在思考完利弊之前,就同意开战。
当时战前会议上,先轸一开始就定了主战的基调:“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
用大白话说就是
“秦国国君违背蹇叔,而使百姓劳苦,天助我也。老天的帮助机会不可失去,敌人不能纵容。纵容敌人会发生灾难,违背天命恐怕不妥。必须要讨伐秦国军队!”
这算哪门子理由?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是利益的博弈,在这里崤山伏击秦军有什么利益可图吗?我们演绎一下战争的结果:
- 秦军胜,那没什么可说的,晋国亏到姥姥家。
- 晋国胜,晋国也的确胜了,那然后呢? 是让秦国割地赔款了?没有 是把秦国打怕了?老实了?也没有 趁着秦国元气大伤,持续进攻秦国,直接把秦国打残,彻底解决晋国西部的后顾之忧?还是没有
那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只是为了展现我大晋国的威武霸气吗?这场战事对于晋国没有利益可对于先轸却不同,先轸之所以推动战事,他可以通过军功获取利益,先轸的利益可以在晋国内部获取,王室的封赏也好,家族的斗争也罢,先轸可以在晋国把盘子做大做强。可晋襄公不能这么想,他必须在国家的立场去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晋国于他而言是一个整体,他需要思考的是,晋国能够通过战争在外部获取最大化的利益。
晋襄公的软弱和无奈,被先轸的意志裹挟,同意在崤函一带伏击秦军。直接将晋国带入了和秦国的持久战。没错,晋国你的确够强,秦国和晋国日常交战,晋国大多是胜多输少,晋国只用了一只手,就把秦国牢牢的按在原地。可那又怎么样呢,秦国那些穷乡僻壤能让晋国持续获取利益吗?和秦国打,打的都是亏本买卖。晋国西部持续的战事一直让晋国和楚国的争霸中投鼠忌器,分身乏术。如果一直和秦国保持和平关系,也许和楚国的争霸会更游刃有余。
从这个角度来看,崤山之战,没有赢家,如果非要说有的话,可能是在南边躺赢的楚国,他可太乐意看到秦晋两国互相撕咬了。
可没有办法,晋襄公没有主见的气质,就算他想到了,一样还是会听先轸的。在这些大臣眼里,自己当年辅佐晋文公亲历沙场、浴血奋战的结果,而晋襄公只不过是坐享其成而已。所以,他们往往会倚老卖老,居功自傲。
崤山之战后,晋襄公的软耳根子,经不起几下摩擦,随着晋文公的遗孀怀赢(秦穆公之女)的求情,他还真把秦国孟明视,西乞术等三大将给放回了秦国。
先轸直接破口大骂,而且越骂越气,愤然对着晋襄公吐痰。而晋襄公却只能忍着,不敢有任何责怪,随后又听从先轸的意见派人去追赶缉拿。
由此可见,晋襄公自己是真没什么主见,那些重臣真的没拿晋襄公当回事,虽然当时的中央集权有点弱,可也不会纵容到让臣子吐痰的地步!这个国君实在当得有些窝囊。
好在先轸本人血液里尚有贵族的精神,事后也觉得自己过分,在接下来的和狄人的战争中以自杀性的冲锋陷没敌阵,了结生命。(千万别觉得奇怪,春秋那会儿自杀成性,那都是贵族气节)
除了和秦国的崤山之战和抗击狄人外,还和楚成王打了一仗。楚成王不甘心城濮之战的失利,卷土重来,势头猛烈,史称泜水之役。晋国给蠢蠢欲动的楚人以严厉的警告,重挫了对手的气焰。接下来的戚之战、彭衙之战等作战行动,也进一步打击了挑战的对手,巩固了晋国的霸主地位。
泜水之役比较有戏剧性,我们细说一下其中片段:
晋襄公命大夫阳处父进攻蔡国,楚国大夫子上领兵救蔡,双方军队在泜水相遇。阳处父发出战书:
“咱们是来打仗的,不是来磨蹭的,这样老对峙着也没意思。如果你们有种过来,咱们马上就作战;或者你就退一退,让我过去打。怎么样?”
子上的谋士说:“我们不能过去,晋国人不讲信用,如果他等我们过去一半就打怎么办?(看来晋国的人品,在诸国是人尽皆知)还是我们退,让他们来吧。”于是楚军稍稍后退,狡猾的阳初父让士兵高呼:
“楚军逃跑喽!楚军逃跑喽!”
就回去交差了,楚军也稀里糊涂的撤军了。
如此一来晋国不费一兵一卒,就遏制了楚国的进攻势头,结果是漂亮的,过程是经不起推敲的(也没有能力去推敲)。
总的来说,仅仅是晋襄公在位的第一年,晋国人面对的三个强敌:秦、翟、楚,三战告捷,巩固了晋国的霸主地位。
虽然他的软弱和摇摆让晋国的一些决策显得并不明智,但也正因为他的包容与宽厚,基本稳定了晋国的政局,避免了晋文公死后晋国内部出现颠覆性的动荡,使晋国的霸业在较长时间里得以延续,维系不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齐国,齐桓公去世后,齐国的内斗那可就太精彩了!
晋襄公所做的决策中,我觉得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重用赵盾!
在晋襄公离世的前一年,晋国政坛发生了大地震,中军将先且居、中军佐赵衰、上军将栾枝、上军佐胥臣几乎同时去世。**这是六卿的前四位重臣,太过巧合,从史料记载来看,应该是自然死亡,不是某位政客的阴谋。但不管怎样,晋国的人事重组是逃不掉了,这样的场面往往伴随着一些家族的兴起和一些家族的覆灭。
借人事变动,晋襄公也趁机重组三军时,三军统帅的人选也需要重新划定,到了此时,和晋文公同时期的大臣几乎都已经不在了。新的领导班子也需要从先臣们的后代中选择。
在追随晋文公重耳流亡的功臣中,最显赫的人物便是狐偃与赵衰,中军元帅最有力的竞争者就是狐偃的儿子狐射姑与赵衰的儿子赵盾。起初晋襄公打算任命狐射姑为中军元帅,赵盾为副帅。可老资格的重臣阳处父的一番说辞,“赵盾贤于贾季”,让耳根子软的晋襄公轻率地收回成命,改变决定,将赵盾与狐射姑的职务,轻易地调换了。
这意味着赵盾掌控军政两大权,朝中与军中无可争议的一把手,权势显赫,不可一世。
赵盾:
你说他是忠臣?可他有太多的僭越之举;
你说他是奸臣?可在他手里,还是一直维持着晋国的霸业;
你说他能力超群?可做的糊涂事儿也不少;
你说他能力平平?可赵家是在他手里才发展中成晋国第一家族;
赵盾的第一场表演就是和狐射姑的立王之争。狐射姑在中军元帅的竞争中落败,自然是不会甘心的,于是处处和赵盾针锋相对。赵盾打算拥立公子雍,狐射姑便打算拥立公子乐,其实两位公子本身的德行、能力已经不重要了,那些都是两派党争的借口而已。
赵盾尤其看不上公子乐,倒不是说公子乐本身有多不堪,主要是看不上公子乐的生母怀赢,怀赢就是秦穆公的女儿,先嫁给了公子圉,也就是晋怀公,再嫁给了晋文公,还在崤山之战后放跑了孟明视,西乞术等三名秦国大将,还间接导致了先轸的战死。赵盾恨透了怀赢。
狐射姑面对赵盾的说辞并不示软,对人不对事,决心与赵盾对抗到底,就算中军元帅之位不是自己的,只要能将公子乐推上君主的宝座,自己还是能压赵盾一头。顺便到时候,凭着赵盾几句对国母的痛骂,可以轻松地挤掉赵盾。
但狐射姑没想到赵盾会做的这么绝,赵盾一遍派先蔑、士会两人前往秦国,迎接公子雍回国,一边干脆派出刺客将公子乐刺死,狐射姑在斗争的天平上失去了砝码。
失去理智的狐射姑,将怒气撒到了把他从中军元帅拉下来的阳处父,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派人杀了阳处父。这不计后果的发泄,不仅葬送了自己的前途,同时也葬送了狐家的前途。这是直接将把柄和借口送到了赵盾面前,赵盾当然不会错失良机,立即介入此事的调查,狐射姑和他的家族从此就从晋国的政坛消失,当然这是赵氏集团和狐氏集团,也许赵盾打掉的是整个狐氏集团。
一家独大的赵盾,开始双手插兜,没有了对手,那公子雍顺利的继位了吗,那也没有,立君之事还有反转,晋襄公去世得的突然,原先立为太子的夷皋尚年幼,所以才有赵盾和狐射姑的立君之争。夷皋虽然年幼,但他有一个强势的母亲,也不知道他用什么样的方式说服了赵盾,还是拥立原太子夷皋为王。相比赵盾也有自己的考虑,公子雍从年纪、阅历,能力上确实更适合做国君,可公子雍一旦上位,赵家必然不会有如今的地位,新君主必然就找新的力量制衡赵盾。可拥立夷皋就不一样了,此时的夷皋才五岁,赵盾完全可以挟天子以令朝野,到时候赵家稳稳就是晋国第一大家族。
想到这里的赵盾,及时改变了主意,决定拥立夷皋为君主。这就有意思了,先前他已经派出先蔑、士会两人前往秦国,迎接公子雍回国,如今又打算拥立夷皋,该怎么办呢?
我个人一直觉得赵盾能力平平,说的就是对件事的处理,赵盾派出了晋国上中下三军,去伏击秦国护送公子雍回国的队伍,将秦国军队和公子雍一起全歼!让本来已经缓和的秦晋两国再一次站在了对立面,接下来的几年,秦国又开始了对晋国的进攻,虽然晋国还是胜多败少,但消耗的国力,处理的精力,都让赵盾和晋国焦头烂额。
咱们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赵盾完全是狠辣有余,谋略不足,他完全可以派出一支小队伍,去接应秦军:”感谢秦军将士护送,接下来交给我们即可“。到时候既可以杀了公子雍,又不会节外生枝,怎么都比现在强。
可历史容不得假设,夷皋顺利继位,史称晋灵公!晋灵公注定是个傀儡,接下去的几十年,不是晋灵公的晋国,而是他赵盾的晋国。
晋襄公在位的几年,纸面政绩可圈可点:
- 殽之战杀得秦军一败涂地,片甲不留;
- 箕之战,给强悍的狄人以迎头痛击;
- 泜水之役,给蠢蠢欲动的楚人以严厉的警告,重挫了对手的气焰。
- 接下来的戚之战、彭衙之战等作战行动,也进一步打击了挑战的对手,巩固了晋国的霸主地位。
而从深层次来考察,所带来的危害,才是本质的、长久的,崤山之战将秦晋两国拖入长期战争,重用赵盾将晋国内部拖入家族互斗的内耗。从这个意义上说,赵盾的任用,埋下了日后以赵氏为主导的“三家分晋”事件的祸根,而其“始作俑者”,恰恰正是晋襄公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