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女王”吴明珠,帮助我国实现吃瓜自由,连外国人都羡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你敢想象吗?在韩国,一斤西瓜的价格大概在6800韩元,折合人民币37元。

在日本则更加夸张,一斤西瓜居然能卖到2000日元,折合人民币90多元,倘若是一些稀有瓜种,一颗西瓜甚至能卖到上千元人民币,令人叹为观止。

但在我国,西瓜的市场价大概在1到2元一斤,倘若有人将西瓜卖到4元-5元一斤,除非老板能解释他们家西瓜的特别之处,否则消费者是绝不买单的。

而我国之所以能享受如此实惠的西瓜价格,这还是被誉为“西瓜女王”的吴明珠院士的功劳。

吴明珠是何许人也?她对我国种瓜事业有何贡献?

志存高远的少年

1956年8月的一天,随着一阵黄沙飞扬,一辆卡车缓缓停在吐鲁番市鄯善县入口处。

当地居民早已在此等候多时,在他们好奇的目光中,几位青年男女提着大包小包缓缓走下卡车,年仅25岁的吴明珠自然也在其中。

望着向远方无限延伸的沙海与碧空,吴明珠心中充满了期待,在这里她将与黄沙相依,与瓜田为伴,开启崭新的人生,实现她埋藏心底多年的理想。

1930年,吴明珠出生在南京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

少年时,为躲避战乱,吴明珠跟随父母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山河破碎的景象令她历历在目,而她也在心中默默立誓,将来一定要投身到这片土地的建设中去。

1949年新中国成立,身为高知的父母并没有受国民政府蛊惑选择前往台湾,她们和这片土地上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决定为这个百废待兴的新生中国出一份力。

也正是在这一年,吴明珠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农大园艺系

之所以选择园艺专业,是因为受到苏联电影《米丘林》的启发,植物育种家米丘林的传奇人生,令吴明珠对园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说来也巧,在同一年入学的新生中,还有一位名为袁隆平的江西小伙,当时的他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多年以后,他将成为举世闻名的“杂交水稻之父”,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身为农学院的学生,自然免不了与试验田为伴的生活,不仅每天要干一些挑大粪、播种的粗活,还要与害虫和鸟儿为敌,时刻警惕它们将样本破坏。

对于这样忙碌辛苦的生活,吴明珠不但没有心生抵触,反而以无限的热情投入其中。

四年大学生活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在填写毕业后分配志愿时,吴明珠毫不犹豫地写下希望前往新疆农村的意愿。

在吴明珠看来,农学家就应该深入基层,在农田中用实践检验真理,方能对研究有所突破,如果整天呆在机关单位中,那无异于荒废人生。

可惜,由于彼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各机关单位都需要人才,像是吴明珠这样正儿八经的大学毕业生,政府自然不舍得将其下放至农村工作。

于是,从1953年8月至1955年11月两年多的时间里,吴明珠先后在庆西南农林局和北京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担任技术员、干事等职务。

在旁人看来,年纪轻轻便在中央政府内部任职的吴明珠可谓前途无限,可在吴明珠看来,自己的生活却是异常苦闷,她过去学习的知识完全无用武之地,脑海中关于植物育种的想法,也无法通过实践证实。

直到1955年年底,转机终于出现。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为了加强对新疆的建设,中央决定抽调一批党员干部前往新疆。

吴明珠当即抓住这一机会,立刻填写报名申请,向上级表决心,这年年末,吴明珠如愿坐上前往新疆的火车,看着沿途的大漠风光,吴明珠对未来充满无限期待。

初至新疆

吴明珠抵达新疆开始育苗工作,过程艰辛她却甘之如饴。

1955年12月,吴明珠抵达彼时已是银装素裹的新疆,可她并没有如愿直接前往乡村,而是被留在乌鲁木齐的省地委农村工作部担任干事和秘书,依旧是在机关单位任职。

但吴明珠的目的是培育新品种,呆在机关单位哪能种得出瓜,哪有不下基层实践就能获得研究成果的农学家?

吴明珠对上级的安排非常不满,隔三差五便向领导打报告,要求给她调换岗位。

在吴明珠的软磨硬泡下,组织终于松口,将她派到条件艰苦的鄯善县农技站工作。

得知组织对她的调令后,吴明珠顿时喜出望外,因为在她眼中,鄯善县可不是什么贫困之地,那里是哈密瓜的故乡,在那里她势必能有所作为。

虽说是初来乍到,但吴明珠迅速融入了当地的生活,不仅和村民们一样吃烤馕和羊肉,还学会了维语。

工作认真勤奋的吴明珠很快取得了村民的认可,他们夸她“意志像钢铁那样坚强,干活像公鸡羽毛那样漂亮”,老乡们还给她取了个名字——阿依木汗,意为月亮姑娘。

当时住的房子

吴明珠在鄯善县的第一处落脚点是在同为瓜农的木沙老爹家,木沙老爹是当地一等一的种瓜能手。

据说这门技艺是从祖上传下来,经过上百年的改良,传到木沙老爹手中已是相当成熟的种瓜技术,所以木沙老爹向来对自己的种瓜技法极为自信。

而吴明珠的到来,令木沙老爹对种瓜技术有了全新认识。

在村民帮自己开垦的三亩农田上,吴明珠开始了自己的种瓜实验,种瓜季节一到,吴明珠便与木沙老爹一同平地、开沟、浇水、下种,每日起早贪黑,工作量都快赶上木沙老爹了。

吴明珠吃苦耐劳的表现改变了木沙老爹对城里孩子的刻板印象,于是,他将所掌握的民间传统种瓜的经验对吴明珠倾囊相授。

在吸取民间技法的同时,吴明珠对当地的瓜种进行实地考察。

从1956年至1962年,吴明珠与同事们走遍了吐鲁番辖下的每一座村落,他们穿越荒凉的戈壁,跨过沟壑纵横的火焰山,一路上风餐露宿。

经过不懈地努力,他们最终收集到44个哈密瓜的优良品种,令这些品种摆脱了灭绝的命运,为后续育种保留了有利条件。

通过传统与科学结合的方式,吴明珠种出来的瓜在外观、品质以及质量等方面超越了木沙老爹。

起初木沙老爹还有些纳闷,但随后吴明珠便向他与村民们分享了科学种植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令他们心服口服。

而作为义务宣传员的木沙老爹,则常常向前来参观的别县村民介绍吴明珠的种瓜方法更加科学合理,他的瓜则都是胡乱种的,建议大家向吴明珠学习。

伟大的爱情

从一位弱不禁风的千金小姐,成长为深耕大漠的植物培育大师,吴明珠的成功除了个人天赋与努力外,也离不开丈夫对她的鼎力支持。

吴明珠与丈夫杨其祐相识于西南农大,由于工作关系两人经常接触,在相处过程中,两人找到灵魂共鸣,对彼此心生爱慕。

回忆起那段往事,吴明珠说到:“我们志同道合,好像有说不完的话,这一点奠定了我们的感情基础。

1953年大学毕业后,吴明珠辗转来到北京工作,而才华横溢的杨其祐则正好在北京农业大学读研究生,只要一有时间,两人都会主动去找对方,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自然而然地走到一起。

1955年吴明珠决意前往新疆时,杨其祐不仅没有像她的家人那样提出反对,反而温柔地告诉她:“你先去,等我毕业就来找你。

杨其祐师从小麦专家蔡旭教授,蔡旭教授看中杨其祐惊人的才华,希望他能留在北京发展,将来势必前途无量。

但杨其祐为了履约,婉拒了老师的建议。

1956年硕士毕业后,杨其祐跨越千山万水来到新疆。

他先是在新疆大学生物系任教,随后为了能与常驻鄯善县的吴明珠朝夕相处,他又离开了大学校园,与吴明珠一样成为鄯善县农技站的一员。

1958年,杨其祐与吴明珠正式结为夫妻。

作为当时全新疆农机站中学历最高的人,杨其祐不仅对农林技术信手拈来,而且通晓英语、俄语。

每当吴明珠的研究陷入瓶颈,杨其祐总能通过查阅外国期刊论文,为吴明珠找到新的思路,有时杨其祐还接替吴明珠的工作,帮她前往瓜田授粉,做杂交实验。

但艰苦的生活条件也在一点点侵蚀杨其祐的身体,八十年代初期,杨其祐被诊断为胃癌晚期,病情持续恶化,就连化疗都不起作用。

1986年4月,在吴明珠的陪伴下,年仅57岁的杨其祐博士遗憾离世,直到去世前,他都握着妻子的手,口中反复嘱咐妻子,一定要照顾好自己。

丈夫逝世后,吴明珠强忍着悲痛继续投入工作,她向家人朋友说:“只有把老杨的工作一起做了,才是对他最好的怀念。

在吴明珠的主持下,有30个甜瓜早、中、晚熟系列品种脱颖而出,而这批品种及其亲本所育品种,北疆等地的推广种植面积占主要商品瓜区的80%,创造社会财富高达数十亿元。

90年代,吴明珠又通过无土栽培体系,帮助新疆哈密瓜摆脱土壤限制,走向南方瓜田。

直到2017年吴明珠正式放下工作时,她已经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发表论文40多篇,多次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可谓荣誉等身。

从一名大学毕业生,到天下闻名的国家院士,吴明珠用一生诠释了何为专注,何为奉献,她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巨人。


本文由“璟言历史”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