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12岁离开淮安,为何一生不回家乡,也不允许亲人回去?

俗话说:“财不还故乡,夜行锦”。然而,周总理十二岁离开淮安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家乡。不仅如此,周恩来也不让弟弟周恩寿回去。那么,其中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周恩来的思乡之情

值得注意的是,周恩来十二岁离开淮安后虽然再也没有回到过家乡,但他对家乡的思念却丝毫没有减弱。他常说:“爱国者不爱家乡”。

1946年,周恩来所在的中共代表团刚刚从重庆迁往南京。南京距淮安仅300公里。他本来有机会回到淮安老家,但他再也没有回来。



许多年后,周恩来回忆起这件事时说:“当时我其实很想从南京回到淮安看看,因为淮安还有我两个母亲的坟墓。”周恩来有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养母。 ,与他有着深厚的渊源。他们死后,周恩来一直遗憾“不能到母亲坟前尽孝”。

1959年,当周恩来得知他从广州飞往北京的飞机要途经淮安时,他还问机长:“快到淮安时,你能放低一点身子,让我看看你的家乡吗?” ” 飞机俯视图 周恩来在淮安时,也一直盯着地面,眼神里充满了深深的眷恋和怨恨。



但当机长问周恩来要不要绕一圈仔细看看时,周恩来摇摇头说:“不行,这样更费油,我们赶紧去北京吧。”

1960年,淮安区委书记、人民村党委受区委委托前去探望周恩来。在此期间,周恩来非常认真、细致地询问淮安县各地的发展状况,常常思念家乡。当县委书记邀请周恩来回家乡旅游时,周恩来感慨地说:“十二年前我离开淮安,已经五十年了!我想回去看看。” ”也!”



然而,周恩来却始终没有随心所欲地回到自己多年未见的故乡。 1910年,周总理12岁离家求学前,八姨陪着他,在路边小店给他买了一碗馄饨。她告诉他:“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有成就的时候给我买。”一碗馄饨。”

1950年,周恩来的八姨专程到北京看望他的“有为侄子”。会见结束后,周恩来立即将一碗馄饨递给八姨,感慨地说:“八姨,对不起,这碗馄饨让你等了四十年了。”



1965年,当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大使馆听到苏北民歌《茉莉花》时,他苍老的眼睛开始流泪。他动情地说:“别再唱了,再唱我就想家了。” 。“故有‘总理在丝竹声中闻茉莉花,思乡之情’的典故。”由此可见周总理思乡之深。

那么周总理多年不愿回家乡的原因是什么呢?



周恩来不愿意回家乡的原因

革命时期,由于形势的复杂性和周恩来身份的特殊性,许多国民党反动派视周恩来为眼中钉。当时,许多国民党反动派迫害他们的家人,以威胁对共产党官员进行报复。其二弟周恩普因国民党发现周恩来弟弟的身份而被捕。国民党把他折磨致死。



对于周恩普的死,周恩来始终感到愧疚,同时在心里发誓,这样的悲剧永远不会再发生。因此,为了保护家人的生命,周恩来无论多么想家,都不得不压抑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再也没有回到家乡,以免家人和亲人暴露。

那么,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年代,周总理为何执意不回家乡呢?



第一,我不想因为自己的特殊身份给家乡带来麻烦。当周总理回家乡访问时,当地政府肯定会大张旗鼓地欢迎他,这会给政府的接待带来问题。其次,由于周总理的特殊身份,周氏家族的一些亲友可能会因为这种关系向当地政府索取一定的好处。这不仅会给当地政府带来压力,也会阻碍此类问题解决的公平性。



对于这一点,周总理曾在一份报告中表示:“我是一个出生在封建家庭的人,当你回去的时候,你可能见不到他,而他可以到处吹嘘你的名字,对我说他是谁。”周恩来一贯秉持公正、从不利用权力为自己或他人谋取私利的态度,也体现在周总理的“家规十条”中。

周恩来及其家族

这十条家规中,除了排队等候吃饭、生活简朴、不请客、不送礼等一系列简单的规章制度外,还有两条:“不得泄露你们的关系”与周总理”和“你不能很特别。”目的是为了防止一些亲属代表周总理为自己谋取私利。



周总理和亲人也严格遵守这些规则和规定。在生活方式上,他们严格秉承周氏家族艰苦朴素、勤奋谦虚的严谨作风。他们从未向外界透露过与周恩来的关系。

周恩来二弟周恩普的儿子周荣庆,无论是参军还是工作,都从未向任何人透露过自己“周恩来侄子”的身份。他的妻子金菊卿直到婚礼前才知道他是周恩来的侄子。



对于回乡避免与家乡政府发生矛盾的问题,一些人可能趁这个机会做了特殊的安排。周恩来不仅以身作则,坚决不回家乡,还要求亲人本人不要回家乡。就连他的亲弟弟周恩寿和周总理也坚决不让他回到家乡。

为此,两兄弟甚至还大吵了一架。面对周恩来“不归”的建议,周恩寿回答说:“你是国家的领袖,我是一个普通的公民。为什么我不能回来?”周总理也很坚定地说:“只有因为你是我的兄弟,你才能回来。那么,当地政府为什么不接受我呢?明明是给我添麻烦了,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



正因为如此,周恩来甚至一改往日的温和,严厉收起了严厉的话语:“即便如此,我活着的时候,你也不能回来。”一直视周恩来为榜样的周恩寿,虽然不满,但还是选择听哥哥的话,就像周恩来一样。他一生都没有回到过自己的家乡。周恩寿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安葬在家乡。

1958年,毛主席提出“死人要给生人让路”,带头倡导火葬、平坟扩耕。为了响应中央的号召,周恩来甚至特意将埋葬在重庆沙坪坝的父亲和岳母重新火化,并深埋,平整坟墓,变成犁。



1964年,周总理专门派人回家乡拆除了周氏家族的祖坟。村民们听说后,都劝周恩来指定的人不要拆祖坟,认为百万多亩的土地完全够用了。但周总理仍然坚持平整坟墓,并将祖先的十三口棺材降低了一米多。

1965年,淮安区第五生产队还收到了周恩来从北京寄来的70元调令。周恩利在《汇款人简跋》中写道:“这笔钱是给生产队挖坟的钱。”工资和青苗损失补偿。”这证明了周总理的正直。



为国家和人民努力奋斗

值得注意的是,周恩来一生虽然没有回过家乡,但他始终在自己的原则和权力范围内,为淮安的家乡建设提供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

为了解决淮河洪水问题,周总理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成功解决了淮河洪水问题,使淮安成为苏北灌区的中心,他在水利方面的成就也取得了成功。他受益于河南安徽江苏三省。



周总理将一生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深知人民是党的根基。他为党和人民献身而死,留下了“六件惊世骇俗的事情”:一是死时不留骨灰;第二,死后没有留下骨灰。三是做官不炫耀,四是做党员不无私,五是做事不怀恶意,六是死而不留遗志。周总理的六大品质,是一种照耀着中国的无私伟大。我们将永远想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