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史,即便是一些偏激的君王,在权力斗争中,也会对曾经的盟友、特别是曾经的救命之恩者留有余地。
刘邦,作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其生平充满了传奇色彩。而樊哙,是他从小玩到大的朋友,更是在刘邦最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为他挡下了致命的一箭,身负重伤。这样的情谊,原本应该深厚到无法割舍。
但刘邦临终前,却下令将樊哙处死。这一令,震惊了朝野。为什么刘邦要杀掉自己的救命恩人?
樊哙与刘邦的缘分起始于他们共同的故乡,不仅如此,两人更因婚姻成为连襟,樊哙娶了吕后的亲妹吕须。在早年,樊哙是一个简单的狗肉摊主,与刘邦的深厚友情深厚。
在沛县,刘邦起兵反抗秦朝,而樊哙则坚定地与他并肩作战。两人决定投奔楚军,支持项梁和项羽叔侄,同时,也尊重楚怀王为他们的领导者。
楚怀王急于打破秦朝的统治,于是设下规则:谁能首先攻下关中,便封他为王。刘邦机敏果断,成功率先攻破咸阳,迫使秦王子婴投降。但随后,为了守住他的胜果,刘邦竟决定严防函谷关,防止其他诸侯进犯。而项羽在得知此事后,感到愤怒不已,同刘邦撕破脸。
他的司马曹无伤在背后向项羽透露消息,指责刘邦有意在关中自立为王,欲立子婴为其丞相,甚至把秦国的府库与珍奇宝物据为己有。项羽一听此话,怒火中烧。再加上其首席谋士范增的煽风点火,项羽决定亲自讨伐刘邦。
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项伯,项羽的叔父,并且与刘邦的智囊张良结下深厚友情,及时得知了这一切。他暗中通知了张良,建议刘邦前往鸿门,亲自向项羽请罪,以求和平。
刘邦只得带领随从,其中包括张良、樊哙及其他部下,前往鸿门。范增不止一次地催促项羽处决刘邦。当项羽犹豫不决时,范增更是指使大将项庄持剑起舞,企图找机会除掉刘邦。面对这危机四伏的情况,机智的张良偷偷离席,找到樊哙,希望他能够及时出手,保护刘邦的安全。
当樊哙得知刘邦身陷困境,他毫不犹豫地披铁甲、挟剑闯入项羽大帐。他凌厉的气场和战士的战意不仅逼退了正在舞剑的项庄,更让霸气外露的项羽感到了一丝寒意。此时,樊哙完全不顾与项羽之间的君臣礼仪,公开斥责项羽容易受到谗言左右,欲害良友,乃不配为王的行为。项羽,被樊哙直白的指责说得哑口无言,那短暂的杀机也因此消散。
宴会尚未结束,刘邦便找了个借口离席。在樊哙与其他随从的保护下,他风尘仆仆地赶回了自己的大营。正是因为樊哙在关键时刻的勇敢出击与坦率指责,使得刘邦得以化险为夷,摆脱鸿门宴上悬而未决的生死危机。毫无疑问,樊哙在那刻成为了刘邦真正的生命之交。
在楚汉之争的漩涡中,樊哙展现出了他出众的军事能力,不管是单独指挥或是随着刘邦征战四方,他都是那冲锋陷阵的先锋,屡立战功。当刘邦终于稳定了王位,建立了汉朝,他并没有忘记这位功劳卓越的将军,于是封樊哙为舞阳侯,为新王朝奠定了基石。
然而,好景不常,刘邦下旨斩杀樊哙,这背后的故事,其实源于刘邦好友燕王卢绾的叛变。
汉初年间,燕王卢绾挑起叛乱,震动了朝堂。刘邦心怀怒火,立刻任命他的得力将领樊哙为相国,负责前线平息此叛乱。然而,樊哙刚到达战场,就有人在朝中播下恶毒的流言,指他与吕后暗中勾结,等刘邦一旦不幸去世,他将灭掉戚家和赵王如意,把皇权据为己有。
此时的刘邦,疾病已困扰得他困乏不堪。他心中最大的忧虑正是国家大权与戚家的安全。这个流言仿佛直击他最为敏感的神经,让他无法不产生疑虑。尽管他深知樊哙对他的忠心,且觉得他不太可能背叛,但受卢绾的前车之鉴影响,他还是决定采取措施,以防万一。
于是,刘邦召来他的智囊陈平和精锐将领周勃,告诫他们火速前往前线,直接逮捕并斩杀樊哙,再带着他的头颅返回。尽管陈平和周勃对此决策感到困惑,但作为臣子,他们必须听从命令。
当陈平和周勃抵达前线,他们并未按照刘邦的指示将樊哙立刻执行,而是决定将他带回长安。这个决定源于两人对樊哙的认知及对当前局势的判断。他们认为,刘邦是在盛怒之下做出此命令的,日后可能会后悔。加上樊哙与重要的权力人物吕后有着亲密关系,斩杀他很可能会招致更大的麻烦。
途中,陈周二人接到刘邦去世的消息,随后将权力交到了吕太后手中。而吕太后受其妹吕须的影响,对陈、周怀有敌意。陈、周二人深知形势危急,感慨自己当初做出了正确的决定。他们急速返回长安,为自己的行为辩解。
经过一番交涉,吕太后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并对陈、周的明智之举表示赞赏。樊哙也因此得到释放,并恢复了原有的封爵。
不过,好景不长,樊哙几年后因病去世,他那传奇般的一生也随之画下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