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华同志在政治局会议对邓公复出提3条要求,事后看很高明

1976年10月6日,华同志联合了叶帅等人经过缜密的部署,一举粉碎了企图夺权的“四人帮”,让国家平稳过渡。

10月10日,中央正式对外公布了此事,无数群众百姓为之欢腾。邓公当时也非常高兴,很快就写信给中央表示希望能出来继续为人民服务

但是呢,一直到1977年的十届三中全会邓公的领导职务才得到全面恢复,这是为何?难道真是华同志从中阻挠吗?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华同志并非反对邓公复出,只是他希望等铺垫都做好以后,找到一个最合适的时机再让邓公出来工作。

在1976年4月,邓公是被撤销了一切职务,仅“保留党籍,以观后效”,但是在粉碎“四人帮”后他的政治生活就开始逐步恢复了,许多重要事件也会通报于他。

等到同年12月,邓公在医院住院期间又重获了阅读中央文件的权利,并且中央的领导人都到医院去看望过他。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信号,已经展现了要复出的苗头。

当时华同志是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军委主席,如果他铁了心不想再让邓公继续工作,那他完全可以更强硬一些。那为什么他没有马上安排邓公复出呢?关于这一点,1977年1月6日的政治局会议上他明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华同志也知道有很多老干部在努力推动邓公复出,就在会议上专门提出了三点要求:

一是必须要在所有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才能确定此事,因为之前邓公的遭遇都是毛主席点头、政治局一致同意的,不能说毛主席去世不久便立刻推翻他定下的调,而且轻易改变也会显得政治局做决策不成熟,影响不好;

二是如果粉碎“四人帮”就立马给邓公翻案,在原先那些“四人帮”的拥护者看来,就会是邓公在背后推波助澜,因而心生怨言。偏偏邓公代表的也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到时两方很容易产生矛盾,如果有人之人再借机煽风点火,中央会特别被动;

三是中央与“四人帮”的斗争是因为“四人帮”企图篡党夺权,中央必须做出反应。也就是说,粉碎“四人帮”的目的自始至终都不是为了给邓公翻案,不能将主次搞反了,即便是邓公要复出,也要服从大局。

从华同志的这番考量来看,他的确想得很深远全面,毕竟要肃清“四人帮”余毒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尽可能地减少对社会的影响。他把自己的心里话跟叶帅、陈云等人说出来,也是希望老同志们能多加理解。

叶帅这时也是赞成华同志的做法,他说过“小平是要出来工作,不过要晚一点。车子转弯转得太急要翻车的......不然,真成宫廷政变了。”

华同志的那些言论并不是搪塞之语,后面他还做了很多事,都是在为邓公复出扫清障碍。

1月14日,政治局会议仅仅过去一个多礼拜,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李鑫就向中央理论学习组传达了华同志的意见:“邓小平同志的问题是要解决的,实际上也在逐步解决。”

同年3月,华同志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宣布了“四人帮”对邓公的污蔑之词都是不实的,邓公并没有插手“四五事件”,所以应“在适当的时机让邓小平同志出来工作。”

他同样再解释了一次对邓公复出持谨慎态度的原因,就是担心反革命分子会发起“反攻”。

正是因为中央有这个态度,邓公才在4月给中央写信,表明要“准确”、“完整”地理解毛主席精神。不过在信中,邓公否定了“两个凡是”,这让华同志有些不满。

华同志让汪东兴、李鑫代表中央办公厅去看望了一次邓公,让他把说法改一改并对“四五事件”表个态,以便重新参加中央领导工作,不过邓公拒绝了。

可即便是邓公拒绝,华同志也没有进行打压,还是把邓公的信印发至全国县团级单位,这引发了极大的轰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因为华同志同意引发邓公的信,才让邓公有了复出的群众基础,如果华同志真的特别反对,他完全可以不这样做。

水到渠成之后,1977年7月的十届三中全会公布了《关于恢复邓小平职务的决议》,邓公重新进入了中央领导层。后面双方的确是有一些分歧,但也是后来的事,至少在邓公复出这个问题上,华同志是不反对甚至是赞成的。

从事实来看,华同志在政治局会议上提出的三点要求,是非常高明的。只有一切都平稳后,才能让事情顺利推动,这样对时局就不会造成什么不利影响。

在邓公复出以后,情况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华同志还是没有打压,他多次开会时都让大家畅所欲言,实事求是地指出问题,即便有时候问题针对的是他自己,他也没有强硬地停止会议。

等他自觉跟不上发展后,又高风亮节地主动提出辞职,丝毫不恋权。华同志是真正地说退就退了,没有任何拖泥带水,不再涉及政治也不多加评论,即便有人相问,他也是摆摆手马上就走开。

个人荣辱、职务高地,在华同志看来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事,只要国家和群众能积极向上地发展就足够了。对祖国的下一代,华同志也始终保持了关心,每当有孩子登门拜访,他都会特别高兴。

铁臂阿童木》刚刚被引入国内时,华同志是每集必看,并且喜欢跟孩子一起看顺便讨论剧情。为了这部动画片,华同志还让秘书打电话给翻译周斌,告诉对方这很有意思。

这样一位有亲和力的领导,让人感觉非常真实,也非常淳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