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床头柜里面有一件红嫁衣,待我死后,要穿这件红嫁衣下葬!”说这句话的是一位82岁鹤发鸡皮的老妇人。听罢这句话,屋子内的人面面相觑,过了一会儿,一位中年人迟疑着开口:“行,就按照您说的办!”得到中年人的答复之后,老妇人含笑闭上了眼睛。
几天之后,老妇人的葬礼如期举行。人们给老妇人换上了红色嫁衣,还有梳上了新娘的发髻,插上了红色的簪花。红色嫁衣与葬礼的气氛格格不入,老妇人究竟姓甚名谁?她坚决要穿着红嫁衣下葬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隐情呢?
这一切还得从1914年开始说起,毫不夸张来讲,老妇人的一生实则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
被骗入“洞房”却毫无怨言
老妇人的名字叫做付三妮,于1914年出生在河北省行唐县南贾素村的一个贫苦农家,是家中的第三个孩子。那是人吃人的民国时代,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正因如此,付三妮的出生并没有让父母觉得欣喜,反而平添了几分惆怅。
尽管当时家里贫困,但是在那个年代,穷苦人家依旧相信“多子多福”。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付三妮的父母又为付三妮生了四个弟弟妹妹,连同付三妮在内,家中一共有四男四女八个孩子。
只可惜造化弄人,后来家中的男孩都因病去世,只剩下付三妮和家里的几个姐姐。付三妮聪慧懂事,很早就能够体谅家里的难处,常常会主动做一些农活,维持家里的生计。
岁月荏苒,在17岁那年,付三妮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常言道:“女大不中留”,付三妮的父母便开始琢磨起付三妮的婚事。因为付三妮漂亮、贤惠,前来提亲的媒人几乎踏破了付家的门槛,但是付三妮看来看去,偏没有等到一个称心如意的有情郎。
很快年关将至,一位媒婆喜气洋洋再度登门拜访:“庄头村那边儿有个姓崔的小伙子,名字叫崔志尧,模样很是不错,还是师范学校毕业的,现在在做教书先生,家里有十几亩良田,我看他配你家姑娘正合适!”
听完媒婆的一席话,在边上坐着的付三妮一下子羞红了脸。见到闺女这副神态,付家父母便觉得这事儿八九不离十,于是便安排俩人见了一面。
在和崔志尧见面当天,付三妮特意穿出了过年才会穿的红色袄裙,红色衬得付三妮美艳动人,刚一见面,崔志尧便看呆了眼。
这次见面十分顺利,崔家的聘礼很快送了过来。婚礼如期举行,经过拜天地的流程之后,崔志尧与付三妮便进入了洞房。
宾客哄笑着散开,崔志尧顺势掀开了付三妮的红盖头。只见他掩面而泣,十分愧疚地说道:“三妮,你穿红嫁衣比咱们见面那天还好看,只是,我骗了你,以后你跟着我只能过苦日子了!”
付三妮十分震惊,经过仔细询问,崔志尧终于说出了实情。原来所谓的十几亩良田已经卖出了大半,而且崔志尧的父母常年卧病在床,家里孩子众多,崔志尧还有五个弟弟妹妹,在教书的同时,崔志尧还需要出去打零工来补贴家用。
崔志尧的人生经历和家庭情况和付三妮高度相似,听完丈夫的一席话,付三妮心中并没有被欺骗的愤怒,反而她十分理解丈夫的处境,她当即表示:“没关系,我们两个人一起努力,把这个家撑起来!”听了付三妮的话,丈夫崔志尧也深受触动,他含泪点了点头。
只可惜,付三妮的“善良抉择”并没有让她的生活变得更好一些,而是将她从原本辛苦的生活推入了一个更加不幸的深渊。
丈夫离家出走,付三妮挑起大梁
打从嫁到崔家这一天起,付三妮就开始没日没夜干活。因为公婆无法生活自理,吃饭睡觉都得靠付三妮帮忙,不仅如此,付三妮更是需要操持一大家子人的吃饭问题,琐碎繁重的生活很快让付三妮憔悴下去。
好在崔志尧勤恳务实,十分能体贴妻子的辛苦,在闲暇之余还会亲自教付三妮读书识字,并且在此期间向付三妮传达一些“民主和平”的革命思想,两人举案齐眉,日子也算是苦中有甜。
在1933年,付三妮怀孕了,两人很快要迎来爱情的结晶。就当付三妮以为一切步入正轨的时候,命运急转直下,春节过后,崔志尧还给付三妮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如果我三天没回来,你把我屋子里的书全烧了!切记!”
三天期限很快过去,付三妮依照丈夫的叮嘱烧掉了屋子里的所有书本,而崔志尧再也没有回来过。
在怀有身孕的情况下,付三妮依旧要照顾一大家子人,其辛苦可想而知。后面女儿出生,付三妮想到自己的处境,心中悲痛万分,她给自己的女儿取名为“忙妮”,认为女儿的这个名字最贴近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
不幸并没有击垮付三妮,她就像一株生命力旺盛的野草,又重新站了起来,只可惜残忍的命运并没有因为付三妮的坚强而对她有半分手软。
日子一天天过去,忙妮也日渐长大,她常常会问付三妮自己的爹爹在哪里,童言无忌,但是这句话却戳中了付三妮的心坎子,她只得眼含泪水一遍又一遍向孩子解释:“等你长大,你爹就回来了!”
只可惜,忙妮后面因为一场重病夭折,她没有长大的机会,付三妮也一直没有等到自己的丈夫。
突发意外,付三妮坚持要穿着红嫁衣下葬
忙妮夭折后,付三妮一下子失去了所有的精神支柱,她一天比一天憔悴下去。付三妮父母于心不忍,便将付三妮接回了娘家。
然而付三妮生性善良,在回到娘家之后,她便时常惦念崔家的两位老人,几经纠结,付三妮还是决定回到崔家,重新撑起这个家。
春去秋来,物换星移,几十年眨眼而逝,付三妮在这期间不仅为公婆养老送终,还帮助崔志尧的弟弟妹妹张罗了亲事。
都说长嫂如母,付三妮为这个家做出的牺牲被众人看在眼里。考虑到忙妮夭折后付三妮十分孤独,崔志尧的一众弟弟妹妹便希望付三妮从自家孩子当中挑一个合适的,过继到她身边,来安享天伦之乐。
付三妮看着众人,眼里流出了感动的泪水。几经权衡,付三妮最终选中了崔志尧五叔弟家里的长子崔大平。崔大平从小就是被付三妮拉扯长大,两人有着十足的深厚情谊。
后来崔大平也成了家,生了孩子,付三妮便承担起帮助崔大平拉扯孩子的任务。
付三妮的孙子叫做崔建强,他为人聪慧,在学习上十分厉害,付三妮老是觉得崔建强身上有着崔志尧当年的影子,常常会望着孙子出神。
在1996年春节前夕,因为天气寒冷,82岁的付三妮便提出要帮自己的孙子去烤一烤棉裤,来暖和暖和,却不料因此引发了大火,付三妮也因此被烧成了重伤,孩子们连忙将付三妮送到医院,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当中,付三妮整整撑了7天。
到了第八天,付三妮一扫病中的颓靡,坚持要回家,孩子们不敢懈怠,连忙叫了一辆车把老人送到家中。
当天下午,付三妮已经虚弱到几乎睁不开眼睛。孙子崔建强连忙把家人全都叫了过来。在交待了后事之后,付三妮伸出手指了指床头柜,示意崔建强将床头柜打开。
在打开床头柜之后,崔建强拿出了一个蓝色的小包袱。而在打开这个小包袱之后,全部人都惊呆了,里面赫然是一件做工精美的嫁衣。
付三妮看着这件嫁衣欣慰的笑了,她对着众人说:“我要穿着这件红嫁衣下葬,他说过,我穿红色的衣服好看。”听罢这句话,众人沉默无言,毕竟村子里老人去世都是身穿寿衣,还没听说谁家穿红嫁衣下葬的。
过了一会儿,崔大平似乎下定了决心。他迟疑着开口道:“行,就按照您说的办!”听到崔大平的肯定回答之后,付三妮含笑闭上了眼睛。
斯人已逝,但是遗愿却未完成。崔建强回想起奶奶生前的音容笑貌,他决定帮助奶奶找回爷爷,了却奶奶一生的遗憾。
崔建强的万里寻亲路
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在完成学业之后,崔建强便踏上了寻亲的旅途,经过多方寻找,崔建强终于得知了崔志尧的生平事迹,拼凑出了当年事件的原貌。
原来崔家当年确实辉煌一时,因为祖祖辈辈都是读书人,甚至在村子里算是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在崔家的这几个孩子当中,崔志尧最为聪明伶俐,被崔家父母寄予了深切的厚望。
在13岁的时候,崔志尧便在考试当中一举夺魁,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保定二师。 崔志尧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柔弱书生”,他从小便是非分明,嫉恶如仇。乱世当中,奸商当道。在上学途中,崔志尧发现当地的奸商恶意操控物价,欺负穷苦百姓,他当即叫了几位与自己私交甚笃的同学,一把火烧了奸商的铺子。
崔志尧的义举让不少百姓对他交口称赞,可他也因此锒铛入狱。崔家父母为此事大动肝火,被气得卧病在床,为了将崔志尧赎出来,崔家拿出了全部家底,还变卖了不少田产,崔家正是因此才没落下去。
经此一事,崔家父母想着崔志尧能够安分一些,没想到,崔志尧又去带头闹起了革命。崔家父母认为崔志尧之所以如此“胆大妄为”,是因为没有成亲,心性未定,便想着为他张罗一门亲事,于是这才有了故事开头的那一幕。
在得知当年事件之后,崔建强十分感动,正是因为千千万万如同崔志尧一般青年人以星星之火照亮前路,他们这一代人才得以拥有光明的未来。
听到这个故事之后,崔建强思虑良久,他突然想到,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那么他应该能在行唐县烈士纪念馆当中找到爷爷的资料。
工作人员听完崔建强的讲述也十分感动,他主动帮崔建强查找了建以来所有的烈士资料,但是却一无所获。
这是怎么回事儿,难道自己找寻的方向错了?自己还能不能找到爷爷,完成奶奶的遗愿?崔建强第一次陷入了自我怀疑当中。
想到奶奶这六十多年来的等待,崔建强很快收拾好心情,重新出发。经过多方询问和查找,在2011年,崔建强几经辗转来到了江西高安,他听两位老战士说崔志尧曾经在本地的一所学校教书。
在捞到当地之后,崔建强又一次听说了崔志尧的故事。原来在离家之后,崔志尧几经辗转,来到江西高安的一所学校教书,同时宣传革命思想。
在1939年,日本人打到了江西,为了避难,崔志尧联合几位同事把当地群众转移到团山寺,不料日军势如破竹,很快便查到了这里,为了救当地的两位妇女,崔志尧被敌人用刺刀刺死,当场壮烈牺牲。
在江西高安烈士档案馆,崔建强终于见到了爷爷的照片,他与崔志尧血脉相连,隔得这样近,又这样远。
在2011年6月,崔建强与当地部门取得联系后,他将崔志尧的尸骨挖了出来,迁回了老家,与付三妮合葬。
生不同衾死同穴,这也是另外一种浪漫。付三妮用整整六十四年,终于等到了自己的心上人。
故事到这里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尾,在这个故事当中,无论是付三妮的痴情等待,崔志尧的热血报国,还是崔建强的万里寻亲都让人感动。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负重前行,正是千千万万如同付三妮、崔志尧一般普通人的奋力坚守,才有如今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