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挽起裤腿爬黄山,向万里亲授登山之道,话里有话,意味深长

邓小平与万里在迎客松下合影

在黄山迎客松下,小平同志的警卫秘书按下快门,给63岁的万里与75岁的邓小平拍了一张合影照(见上图)。

在陪同小平同志游览黄山的几天里,万里书记虽然身在黄山之上,一颗心却始终静不下来。

好几次,万里想找机会‬跟老首长“诉诉苦”、“取取经”,可是,话还没有说出口,就被小平同志“挡”了回去。

小平同志说:“我这次纯粹是家庭旅游,我们只观景,不谈工作。”

小平同志还与万里“约法三章”:不清场、自己步行走上山‬去‬、不对外报道。

什么事情让万里痛心疾首、“压力山大”?

1977年,已经61岁的铁道部长万里“空降”安徽。

在此之前,万里已经准备去湖北就任第一书记,临行‬之前,小平同志却突然改变了主意。

原来,安徽出问题了。

当时,“四人帮”已经粉碎8个月了,全国各地都在揭批“四人帮”及其余党,而安徽却始终没有动作,冤假错案得不到平反,全省上下死水一潭,干部群众怨声载道。

于是,小平同志下决心派一个强有力的干部去安徽,这个强有力的干部就是时任铁道部长万里。

小平同志不止一次说过,“万里是一个解决难题的能手”。

在担任铁道部长期间,万里以铁腕手段整顿铁路运输秩序,迅速扭转了铁路系统“半瘫痪”的混乱局面,实现了“四通八达、畅通无阻、安全正点、当好先行”的目标。

当年6月22日,万里走马上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

到安徽后的第一个月,万里就在‬安徽‬掀开了揭、批、查的“盖子”,大刀阔斧地解决了“四人帮”遗留下来的组织问题。

接下来,万里开始了他的“摸底调查”,调查的重点是:安徽人民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

万里在安徽(一)

万里书记的秘书说,跟万里书记走基层有三个“不”:

一是不提前打招呼,二是行程不确定,三是走访对象不确定。

如此一来,谁也不清楚他会去哪里走一走、看一看,没有人知道他会找谁谈话。

万里书记为什么要这么做?原因很简单,他想看到安徽的真实情况,更想听到老百姓的心里话。

在为期20多天的调查中,万里与省委书记王光宇同乘一辆车,前后跑了20多个市县。

他一不开会,二不作指示,只是不停地看,耐心地听,问不完地问。

大别山革命老区金寨县,万里亲眼目睹了这样的场景:

那一天,万里书记推开一户村民家的大门,户主夫妇忙着给来客端水、让座,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却坐在被窝里一动不动。

秘书关心地问户主:“小姑娘怎么了,是不是病了?”

户主支支吾吾了半天,万里书记才得知,因为父母穿上了全家仅有的两条裤子,小姑娘没有‬裤子‬可‬穿,不得不窝在被窝里……

在皖南泾县,一个农民向万里书记抱怨:“现在的日子比当年新四军在的时候还要穷”。

淮北、皖东,万里书记看到了土坯垒成的窗户,土坯堆成的桌子和凳子,还有空荡荡的破米缸。

这样的情景令万里十分吃惊,继而心情沉重,久久不语。

在返程的路上,万里书记痛心疾首地对王光宇说:“我们是靠农村起家的,农民是我们的父母,我们这些人不能进了城就忘了娘啊!”

“先斩后奏”

这次调研结束之后,安徽随即推出了“省委六条”,首次提出“生产队可以搞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的指导思想。

不久以后,为了应对旱情,安徽省又推出了“借地度荒”的政策。

政策规定,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可以借给社员种麦种菜,说是“借”,实际上就是“包”。

“省委六条”、“借地度荒”使得极左的农村经济政策有了明显松动,全省许多农村地区‬搞起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包产到户”初露端倪。

因为新政策突破了禁区,又尊重了农民的自主权,因而广受农民欢迎。

文件下发之后,基层干部在台上认真宣讲“省委六条”,农民们在台下仔细听。

念到关键的地方,比如“允许和鼓励社员经营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台下的农民大喊“念慢点儿!再念一遍!”

有记者现场采访一位老汉:“这六条,哪一条最让你高兴?”

老汉笑着说:“哪一条都好,我都高兴!”

万里在安徽(二)

可是,这些做法完全不符合“农业学大寨”的精神,这样‬的‬做法也没有得到中央的明确‬认可,就连安徽省委内部也有不同意见。

比较典型的意见‬是,“我们应该首先向中央报告请示,等中央同意后再行动。”

总而言之,大部分同志都不赞成“先斩后奏”。

在省委常委会上,省委书记王光宇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们安徽搞过‘责任田’,农民称它为‘救命田’。”

王光宇说:“我们可以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行‘包产到户‘,至少可以在生产落后、经济困难的地方搞个试点。”

王光宇同时担忧地说:“不过,‘包产到户’被批了几十年,搞‘包产到户’是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大家都有这方面的顾虑。”

万里书记说:“过去批判过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错误的,是对是错,一切都要用实践来检验。”

也就在这次省委常委会上,万里书提议在山南公社搞“包产到户”试点。

万里书记对忧心忡忡的干部们说:“我们可以先搞一年,如果这个办法管用,我们就继续搞下去。”

有人问:“这条路要是走不通怎么办?搞不好就有大麻烦了。”

万里书记坚定而自信地说:“那也不要担心,如果这条路走不通,我们就换一条路继续走。”

“就算是滑到了资本主义道路上,我们也有办法把它拉回来!”

“要吃米,找万里”

正当万里书记在肥西县山南公社搞“包产到户”试点的时候,隔壁的凤阳县小岗村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情”。

在一间破屋里,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坐牢的风险立下契约,他们‬悄悄将农田、农具分给了农民,“自作主张”搞起了“包干到户”。

一年之后,山南公社的粮食产量不减反增,小岗村也迎来了大丰收。

其鲜明的标志是,山南公社的农户不再为吃饱肚子而犯愁,小岗村也没有农民出外讨饭了。

按理说,山南公社和小岗村已经用实践证明了“包产到户”的好处。可是,一份“两个不许”(即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的文件又让农民们惴惴不安起来。

为了了解农民的真实想法,万里书记几次来到山南公司“摸底调查”。

万里书记问公社干部:“搞‘包产到户’是有风险的,你们怕不怕?”

公社干部说:“说不怕那是假话。”

万里书记说:“在你们公社搞试点是我提议的,我都不怕,你们怕什么?”

当县委要强行收回“包产田”的时候,政府工作人员与农民发生了冲突。政府工作人员坚持要收回,农民却坚持不交出土地。

事情闹到安徽省委,万里书记当即告诉县委领导:“在山南搞‘包产到户’试点是省委的决定,你们不必大惊小怪。”

万里书记说:“如果有什么错误,那就由省委来这个负责,当然,首先由我来承担责任”。

与此同时,凤阳县小岗村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在1979年初召开的安徽省委工作会议上,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第一次向省委坦白交待小岗村包干到户的秘密,同时‬把一份书面材料交到了万里书记的手上。

在此之前,陈庭元曾经对小岗村的事情严格保密,默默地支持小岗村农民搞“包干到户”。

几天后,安徽省委工作会议刚一散会,万里书记就踏着残雪来到了小岗村。

这一次,万里书记的心情非常好,在小岗村,万里书记没有看到一个饥肠辘辘、愁眉不展的农民,看到的都是一张张喜气洋洋的笑脸。

在一户老年农妇的家里,万里书记跟老人嘘寒问暖、促膝交谈,老人则用最真诚的方式,诚心诚意地款待这位让他们吃饱肚子、过上好日子的大干部。

临别的时候,老人提着装满花生的竹篮子赶了出来,她抓起花生,说什么也要往万里的棉大衣口袋里塞。

万里书记起初坚持不要,老太太只说了一句话,万里书记就不再推辞了。

老太太笑着说:“书记啊,你就拿着吧,往年就算想给也没有哇!”

在小岗村,农民们向万里书记提要求:“如今的政策会不会变,能不能让我们再试3年?”

万里书记回答说:“没问题,3年不算多,我可以批准你们再试5年。”

小岗村农民说:“有人要打官司告我们的状。”

万里回答说:“不要怕,这个官司我陪你们一起打。”

隔壁公社‬的干部问万里书记:“我们可不可以像小岗村那样搞“包干到户”?”

万里书记说:“只要对农民有利,对国家有利,我支持你们!”

在万里书记的强力推进下,小岗村“大包干”的成功经验迅速在安徽全境推广,并相继在半年之后收获了丰收的成果。

当时的民谣有云:“要吃米,找万里”。

但是,尽管如此,因为上面一直没有明确肯定“包产到户”的做法,万里书记仍然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万里同志

邓小平向万里亲授“登山之道”,话里有话,意味深长。

作为“东道主”,在黄山的几天时间里,万里书记全程陪同小平同志游览了黄山的壮丽风光。

因为有“约法三章”,万里书记早就准备好的滑竿没有派上用场。

可是,小平同志毕竟已经是75岁的老人了,万里书记担心他体力不支爬不上黄山。

不过,万里书记很快就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小平同志不但步伐稳健,而且耐力惊人。

整个爬山途中,小平同志几乎很少停下脚步,倒是随行的卓琳等人累得够呛。

于是,在万里书记的反复劝说下,卓琳这才坐上了滑竿。

小平同志坚定地对万里说:“我下了决心,这个山我一定要爬上去。在这方面,我比你们有经验。”

小平同志的警卫秘书张宝忠说:“要不我们在这里稍微停一下?您也好给我们讲讲您的经验。”

事实上,张宝忠是想让小平同志休息一下。

小平同志在黄山小憩

小平同志停下脚步,坐到一块山石上,兴致勃勃地给大家讲起长征的故事。

小平同志说:“当年长征的时候,我们每天都在不停地往前走,不少人都累垮了,走不动了,我却越走越有劲,一点都感觉不到累,你们知道为什么?”

万里书记说:“不知道您有什么好办法?我们都很想知道”。

小平同志得意地说:“这里头是有窍门的”,说罢,小平同志站起身来,给万里等人做起了示范。

他把裤腿卷到了膝盖上面,一边走一边说道:

“你们要记住,首先,步子不能太快”;

“其次,要持之以恒”;

“第三,不能停下来,更不能躺下去,不然的话,你就真的走不动了”。

小平同志给大家亲授“登山之道”的时候,张宝忠等人听得津津有味,并学着小平同志的做法,纷纷挽起了裤腿。

这个时候,万里书记的反应显得与众不同,他许久没有开口说话,脑子里却在反反复复地品味小平同志刚才说的话……

据万里书记的秘书后来说,从黄山回到省委之后,万里书记的心情比任何时候都好。

同志们还注意到,在随后的工作中,万里书记的思路更加宽阔,决策更加果断‬,安徽农村地区“包产到户”的步伐也越来越稳健。

偶遇邓小平

在登黄山途中,小平同志不止一次问万里:“你们没有搞清场吧?千万不能因为我而妨碍群众游山”。

邓小平在黄山

万里书记再三向小平同志保证:“您放心,‘约法三章’,我说到做到。”

因为黄山没有封山清场,所以,小平同志跟游客爬的是同一座山,走的是同一条山间小径。

正因为如此,当时有不少游客有幸与小平同志相遇,这些幸运的游客包括三位复旦大学女学生和‬香港影星鲍起静。

7月13日,小平同志从黄山玉屏楼前往北海景区。

正在黄山旅游的上海复旦大学三位女生听到消息:邓小平同志也来爬黄山了!

不过,她们对这个消息将信将疑,因为她们在登山过程中没有受到任何阻拦。

走到玉屏楼的时候,看到门前“停止对外营业”的告示,她们才意识到,那个消息也许是真的。

于是,同学们精心设计了登山线路,期望能够在某处与邓小平同志相遇。

当天‬下午,三位女大学生正从黄山最高峰莲花峰下山,前面看到有人排起了长队。

同学们马上意识到,小平同志可能就在眼前。

其中一个同学赶紧追了过去,她边跑边问:“是邓副主席吗?邓副主席在哪?”

这时,滑竿上有人答道:“他就在前面,你认识他吗?”

女同学扭过头,看到滑竿上的人,不由得激动地说道:“您好,卓琳同志!我肯定认识邓副主席!”

这个女同学紧赶慢赶,终于跑到了小平同志面前。

见到小平同志,这位女同学顾不上喘口气,赶紧自报家门说:“我是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学生,是您给了我们上大学的机会……”

因为说得太急、语速太快,小平同志没听清楚女同学的话。

女同学缓了一口气,再次作了自我介绍。

就在这时,另外两个女同学也气喘吁吁地追了上来。

小平同志简单询问了她们的学习情况,鼓励他们“好好读书,将来为‘四个现代化’作贡献。”

三位女同学不约而同地掏出学生证,请小平同志在学生证上签名,小平同志一一满足了她们的请求。

接下来,三个女同学又向小平同志提了个请求:“我们想跟您合影留念。”

小平同志说:“好啊”,他问身边的同志:“这地方叫什么名字?”

工作人员告诉他:“这里叫百步云梯”。

小平同志说:“我们就以它为背景吧”。

小平同志当时穿着一件“老头衫”,为了显得正式一些,正式拍摄之前,工作人员给他换上了一件白色‬的长袖‬衬衫。

新学期开学不久,三位女同学就收到了这张珍贵的合影照片。

邓小平与复旦大学女生合影

多少年之后,三位女同学还记得当年“偶遇邓‬副‬主席‬”的情景。

如果不是小平同志坚持“不封山”,如果不是她们精心设计了登山线路,那么,这个温馨的故事根本就不会发生。

下面这张照片也极其珍贵,因为它是小平同志与香港电影演员唯一的合影照片,目前,这张珍贵的照片仍然存放在北京的电影博物馆里。

7月15日,小平同志与正在黄山取景的一个香港剧组偶然相遇。

这个剧组当时正在拍摄《白发魔女传》,在黄山巧遇邓副主席,让剧组人员既兴奋又感动。

在拍片现场,剧组人员真诚地向小平同志发出邀请,希望他可以和该剧两位主要演员合影。

小平同志与香港影星合影

小平同志欣然接受了剧组的邀请,于是就有了上面这张珍贵的照片。

有意思的是,照片左边的女演员名叫鲍起静,她是老一辈电影明星鲍方的女儿,她的祖籍正好是安徽歙县。

照片右边的那位男演员名叫方平,在《白发魔女传》里,方平扮演的角色是武林高手卓一航,鲍起静扮演的角色是“白发魔女”练霓裳。

在银幕上,卓一航和“白发魔女”练霓裳是一对相爱相‬杀的“冤家‬”,在生活中,方平与鲍起静却‬是一对相亲相爱的夫妻。

鲍起静至今都认为,对她来说,《白发魔女传》是她最值得纪念的一部电影,因为她在黄山偶遇了邓小平副主席。

鲍起静也有一些遗憾,她在多年以后说:“我那时候真的好紧张,见到邓副主席,我居然不知道该说什么话。”

结语

1980年5月31日,小平同志在北京发表重要谈话,首次公开肯定了“包产到户”的做法。

1982年1月1日,“一号文件”更是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对万里同志在‬安徽的一系列做法,小平同志的评价是:“效果很好,变化很快。”

有人对万里同志说:“中国的农民要感谢你,因为是你发明了农村承包制。”

万里同志摇摇头说:“那是农民群众自己的创造发明,我不过是他们的支持者。”

邓小平 万里

有人对万里同志说:“您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功臣。”

万里同志回答道:“要是没有小平同志的支持,中国的农村改革根本不可能完成。”

万里同志说得不错,在“拨乱反正”时期,万里在安徽的做法无疑是“离经叛道”的‬冒险‬之举‬,小平同志的支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份支持需要“破旧立新”的勇气和魄力,更要有睿智的“方法论”。

有人认为,“包产到户”是小平同志交给万里同志的任务。

小平同志却说:“我没有提前给万里同志打招呼,万里在安徽干起来了,干成功了,我就可以表这个态了”。

在我看来,这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标准做法:认准方向,排除干扰‬,大胆尝试,脚踏实地往前走!

40年之后,小平同志的女儿邓榕(毛毛)与万里同志的长子万伯翱在一次聚会上相遇。

谈到“黄山之旅”,作为当年的亲历者,毛毛明白无误地对万伯翱说:“老爷子去黄山干什么?当然是去支持你爸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