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历史名人 (补)六十七 魏惠王

魏惠王(公元前400年 – 公元前319年),即梁惠王,姬姓魏氏,名䓨,魏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战国时魏国第3任国君,魏武侯之子。

网络图片,侵权联删

魏武侯二十五年(公元前370年),魏惠王是魏武侯的太子。魏武侯在位26年死去,魏惠王即位时年已三十岁。魏惠王在其父死时,与其弟公子缓争位。这时韩、赵两国在公孙颀的策划下,联合进攻魏国,在浊泽大败魏军,并将魏惠王围困在军中。但在如何处置魏国上,韩、赵两国发生了分歧,赵国要除掉惠王立公子缓,让魏国割地给两国;韩国主张将魏国分为两个国家,不主张杀掉惠王。魏分为二,国力就大为削弱,不会再对韩、赵构成威胁。赵国不同意韩国的主张,韩国不高兴,就连夜带着军队撤出战场。结果惠王得以保住君位,魏国没有被分为两个小国。由这一件事可见,三晋的联合,以魏为盟主的关系已开始破裂。

浊泽之败并未损伤魏国的元气,次年魏对韩、赵两国发起反攻,"败韩于马陵(今河南范县西),败赵于怀(今河南武陟西南)"。魏国虽打败了韩、赵,保住了独立,但自此因三晋联盟破裂而陷于孤立的境地。在三晋联盟破裂的前后,西方的秦国和东方的齐国强大起来,对魏国构成了威胁。

魏惠王三年(公元前367年),魏惠王即位后,曾与齐国国君桓公午相约会盟,而"田侯牟背之"。齐国在东方以大国的身份,拉拢、胁制周围的一些中小国家,结成自己的势力集团。

魏惠王六年(公元前364年)四月,把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村)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东南),因此在《孟子》一书中又称为梁惠王。要他“清心寡欲”,公叔痤去世前,劝惠王杀商鞅,不要让他逃走,惠王不听。重用庞涓,军事实力大增,然而庞涓陷害同学孙膑,而魏惠王全然不知其中利害,导致孙膑逃脱后入齐。

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齐国对淮泗间的小诸侯国,开始收取一些贡物,表明齐国对魏国的霸业发起了竞争。在秦、齐东西两方的进逼下,魏惠王重新与韩、赵和好结成联盟,施惠于国内人民。

魏惠王自称治国尽心竭力,河西发生灾荒,就将那里的灾民安置到河东,将河东的粮食运送到河西。当河东发生灾荒 时,也是这样做的。可是魏国的人口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说,“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这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典故的由来。

魏惠王问怎样才能治好国家。孟子说;只要不去剥夺农民耕种的时间,粮食就吃不完;不拿过密的鱼网去捕鱼,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木材有定时,木材就用不尽。这样老百姓就感到满足了。他还说: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棉袄。鸡和猪狗一类家畜不要耽误繁殖饲养的时间,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能及时耕种,数口的家庭就不会闹饥荒。认真地办好教育,孝顺父母,尊敬长上,老人就不再用为自己生活奔劳。这样就能得到人民的拥藏。

魏惠王十四年(前356年),鲁、宋、卫、韩四国国君都到大梁来朝见惠王,魏惠王又恢复了魏文侯、武侯时的霸主地位,因此有逢泽会诸侯朝天子的举动。逢泽之会,不仅有十二个中小国家,战国七雄中秦、赵、韩国都在其中。魏惠王率领战国七雄中的四个大国及一些中小国会盟朝天子,使魏国的霸业到达顶峰。

魏惠王十六年(公元前354年),发生桂陵之战,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一说山东菏泽,一说河南长垣)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魏惠王十八年(公元前352年),诸侯军将魏军包围于襄陵 (今河南睢县),秦军则进攻魏的河西夺取了少梁和安邑。魏国地处中原四战之地,夹于秦、齐、楚大国之间,但是要永保霸业又必须对外用兵。虽然魏在襄陵取得了胜利(见襄陵之战),并西向收复了全部河西失地,但是魏国力大损,无奈和赵讲和,将邯郸还给赵国,与赵结盟。魏惠王没能实现当年庞涓给他制定的战略方针,从此魏国开始走下坡路。

魏惠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听从商鞅的游说,去侯称王。同时再次召集逢泽(今河南开封南)之会,邀宋、卫、邹、鲁等国国君及秦公子少官会盟,尔后同朝见周天子。逢泽之会遭到了韩国等大国的抵制,于是韩魏翻脸。

魏惠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2年),魏国向韩进攻。韩向齐求救。同年,齐、魏军 大战于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魏军大败,主帅庞涓身亡,太子申被俘。次年,魏国又受齐、秦、赵三国三面进攻。

魏惠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1年),发生马陵之战,两次大战都被齐国的孙膑打败。名将庞涓死后,魏国军事实力彻底衰落,以至于魏惠王感叹“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 次年,魏、秦交战,魏军又大败,主帅公子卬中计被俘。不久,彻底放弃安邑,徙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魏惠王后元元年(公元前334年),采用相国惠施“以魏合于齐楚以按兵”的建议,率韩国等小国国君赴徐州(今山东滕州东南)朝见齐威王,并于当年改元重新纪年,同时齐威王亦承认魏惠王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楚威王对此愤怒不已,“寝不寐,食不饱”。

魏惠王后元五年(公元前330年),秦军败魏军于雕阴(今陕西甘泉南),迫使魏惠王献出河西之地。次年,秦军又攻占魏国的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西)、焦(今河南三门峡市西)、曲沃(今三门峡市西南)等地。

魏惠王后元十年(公元前325年),为了联合他国抗秦,魏惠王又和韩威侯相会于巫沙,并尊韩威侯为王 (即韩宣惠王),同年,他又与韩宣惠王并带太子入朝于赵。次年,魏惠王又和齐威王相会于甄(今山东鄄城县北)。魏惠王两次会齐威王,都是卑躬屈节的。但这并不能制止强秦的进攻。

魏惠王后元十二年(公元前323年),楚国为了逼魏惠王废太子嗣,送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为太子,败魏军于襄陵,夺取八个邑。次年,秦国又攻取了魏国的曲沃、平周(今山西介休)等地。有感于惠施联齐、楚抗秦策略的失败,魏惠王不得不采用秦相张仪“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楚)”的策略,逐惠施,起用张仪为相。而张仪的真正目的是“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即其连横策略。

魏惠王后元十六年(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又在齐、楚、燕、赵、韩五国支持下,逐张仪,致用倡导合纵的公孙衍为相。魏惠王对外忽纵忽横,军事上树敌过多,此后国势日弱。同年,魏惠王卒,享年82岁。


文章如果还看得过眼,就请赏小可一个赞吧!大恩大德,没齿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