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户时代:日本人的世界意识是怎么样的?

提起日本的辉煌历史,不得不说到由德川幕府所统治的江户时代

江户时代除了有闻名世界的浮世绘和艺伎文化以外,还有很多值得人们关注和研究。

比如说在江户时代,虽然德川幕府主张锁国,但是日本与世界的贸易却从来没有停止过。

首先,日本作为亚洲率先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之一,主要原因是离不开江户时代的。

在经历了长达150多年的动荡后,日本在德川幕府的带领下进行了稳定发展的江户时代。

有了这260多年的长久和平时间,不仅让元气大伤的日本得到了足够的时间去休养生息,还让饱受战争摧残的日本人得到了解放,被生活饥困压抑多年的底层百姓,终于有机会和时间去追求自己的生活。

再加上,江户时代的日本以西方为镜,逐渐产生的“新三观”——新地理观、新科学观以及新文化观,奠定了日本现代化的观念基础。

同时,在江户时代得到稳定发展的小农封建经济也为日本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1、“合宜”的世界意识概念

在江户时代,日本正好处于封建社会最稳定的一个时期——小农经济发展时期。

通过农耕,基本上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

再加上长久遭受战争和饥饿的摧残,底层百姓对于生活的要求非常低下。

因此,人们对外贸易的欲望很低。

正处于新政时期的德川幕府,为了进一步巩固幕府统一日本的地位,以“保护家国不再受到外国列强侵扰”为由,“顺应民心”地采取了锁国政策。

德川家康虽然提出锁国政策,但与此同时,他却并不是一个完全锁国主义者。

德川家康作为质子一直生活在敌对大名的势力之下,深知“知已知彼,百战百胜”的道理。

于是,外国文化对于德川家康来说,虽然是敌对的,但是同时又是可以作为一面镜子进行参考的。

在这样的矛盾思想下,以德川家康为首的德川幕府,提出了集开放性、现代性和历史性于一身的“合宜”的世界意识概念。

认为“合宜”的世界意识就是需要辨清和处理好普通性与特殊性、传统与现代以及历史价值的关系。

也就是说,要从观念文化上去总结日本现代化事业的成功经验以及失败教训。

这样才能一边阻止外来文化对本国文化的侵扰,一边转化外来文化,使其成为适应本土国情,从而发展成本土特色文化。

比如“武士道”,就是一个十分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文化融合产物。

武士道,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条指引武士成长的道路。

而武士道的起源就是中国儒学当中的“忠”。

通过夸大中国儒学主张的“忠”的含义,成为了和平时代失去方向的武士之道。

这种融合了日本国情而产生的新文化观念,就是得益于德川幕府的锁国政策。

因为只有在锁国的前提下,人们不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在固有思维相对稳固的情况下,再适当的引入一些外来文化思想,不仅不会对本土文化造成混乱,反而会让其成为本土文化进步的基石。

再加上起源于中国儒学的“忠”,本义是君、臣、父、子各安其位,各自遵从自己礼数,虽长幼有序,但却没有绝对的顺从。

但是德川幕府却宣扬“忠”重于“孝”,重点强调臣民对天皇和将军的绝对忠民和臣服。

德川幕府就是由这种“合宜”的世界意识概念,来一步步巩固自己在日本政权的统治地位。

从“天下”转向“世界”

另外,在德川幕府的锁国政策下,能接触到外来文化的只有少数一部分有知识的人。

他们不仅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还能自主判断外来文化的好坏。

这样,就不会因为外来文化的冲击而让他们失去原有的方向,反而他们却会利用外来文化,再结合本土文化,创造出一种更加符合国情的新的文化。

比如说,江户时代的日本,正好处于封建社会时代的高速发展期和稳定性,而世界却处于资本贸易的快速发展期。

在这样的对比之下,日本的经济或许是比世界落后了不少,但是他们却得到了“锁国”的保护,不用担心因为经济落后而受到外国的侵略。

同时,因为德川幕府锁国政策的“铜墙铁壁”,外国列强也难以去攻破日本的国门。

因此,锁国政策对于日本来说,大概就是利弊平衡了。

但是,德川幕府虽然主张锁国,但是他们自己却不封闭,对于该学的知识,他们一样很用心地去学。

在江户时代,日本的GDP普遍低下,还是以大米的产量为主。

但是在新田开发以后,不仅良田的总面积从200多万亩,增长到了350多万亩,人均GDP也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而且,在江湖时代,金银铜钱都是流通的,货币的比值也基本遵循了1两金子等于4000文铜钱等于50匁白银的兑换方式。

比如说在地理知识上,日本受到中国的影响,基本上都认为只有一个“天下”的。

但是,在那个时候,外国船只的出现,打破了日本人对地理观的概念,开始向“世界”转变。

再加上,日本在德川幕府以前,基本上都是多方势力分权的,所以日本的统治者并没有养成“天下唯我独尊”的独裁思想,反而更加容易接受“世界”的概念。

因此,在“世界观”的冲击下,日本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实际损害。

到了江户时代的中期,达到了日本封建集权的巅峰。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升,底层民众与地方大名等执权者的矛盾越发严重,是一个既讲人情又不讲人情、内斗内行外斗外行的矛盾时代。

不仅因为新田政策的开发引起新的土地争夺问题,还有因为开发新国而导致德川幕府财政亏损问题越发严重的问题,江户时代没有因为外来文化而带来影响,却反而先产生了严重的内部矛盾。

所以,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说,“世界”和“天下”都一样,对日本的内部问题来说,没有一点影响。

日本的寺子屋教育

虽然在江户时代,德川幕府主张的是锁国政策,但是却没有阻断与荷兰的贸易。

在17世纪,荷兰是当时世界上发展得最好的国家之一。

不仅有发达的船只贸易制度,还有很高的教育和文化意识。

再加上,德川幕府非常讨厌带来天主教文化的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国家,不仅大力实施了禁教行动,还提出了很多苛刻的贸易条件。

而荷兰居然都一一答应了,还表示愿意与日本进行贸易。

这一点让德川幕府对荷兰提高了不少好感。

而荷兰不仅在与日本进行经济生意的贸易,还同时给日本带来了很多书。

这些书打开了日本江户时代的教育问题,因为江户时代的日本太和平了,人们不用担心有战乱,自然就有时间和心思去发展其他东西,比如说读小说。

为了能看懂小说上的字,教育问题自然而然就暴露出来了。

据统计,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世界上的成人的识字率勉强达到60%左右,到了80年代才勉强达到80%左右。

但是日本却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识字率就达到99.8%。

日本之所以有这么高的识字率,必须要提一提普通教育寺子屋教育。

因为寺子屋教育是从江户时代开始出现的义务教育,在当时,就是象征性的收一点钱,就可以进去学习。

而且寺子屋教育都是面向平民百姓的,就算是穷人家的孩子,也一样可以接受寺子屋教育。

这种重视教育的观念,不仅始于江户时代,还一直延续到现在。

即使是二战以后,日本战败了,还一直保留着。

所以在日本,无论是多么偏僻的城乡或者农村,在那里,最好的建筑、最广阔的空间一定会是一所学校。

寺子屋教育虽然起源于锁国的江户时代,但是却拥有着十分强烈的世界意识。

教育不仅是可以让人读懂字,还可以通过教育,来文治国家,从而达到长久和平的格局。

不得不说,德川幕府能创造出长达260年的和平盛世,离不开他们饱含“世界观”的独特观念,使其能够通过政治的手段来统治管理长期适应于武力争夺领地的大名,而不让他们有反抗的机会。

再加上先进的世界观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控日本的未来发展,还可以使得日本即使在锁国这样不利于发展的政策下,依然可以在世界列强分割的环境下保全自己。

其历史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还有,德川幕府对于世界的接受度也很高,虽然在治国上是主张锁国,但是在政权上却要主张开国,也就是要适当地引进外国文化和思想,来充盈自己狭谥的思想观念,把“世界”融入到适合自己国家本土国情的文化当中,使其成为发挥出超出自身力量的新文化产物。

参考文献:

五十岚昌行,日本文化论教程[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