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斯大林六次请求八路军出兵援苏,毛主席是如何决策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1941年6月,德国单方面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正式发起对苏联的战争,与此同时作为德国轴心国的日本在苏联远东地区虎视眈眈。

面对这种东西两线夹击状况,斯大林心力交瘁,连续六次致电毛主席,请求出兵支援,却都被一一回绝,到底是什么原因?

斯大林

追本溯源,查清本质

1939年8月23日,苏德两国签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两国曾经相处融洽,你出钱,我出力的情况下,互相壮大,并合作了20年之久。

在希特勒的大肆扩张下,合作了20年的老朋友,终于撕破脸,德军露出真面目,准备随时对苏联开战。这正应了中国的那句老话,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德国因为本身资源有限,在占领过波兰、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14个欧洲国家,尝到甜头后,又觊觎苏联广袤的土地和石油。

再加上瓜分波兰时得到的不平等对待,德军一直耿耿于怀,为将要发起的苏德之战埋下祸根。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一旦一方有了这样的想法,那这场恶战在所难免。

希特勒

时的苏联已完成两个五年计划(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还是在德国的帮助下完成的),军事、科研方面实力都不容小觑。

如果再任由其发展下去,日益扩大,以后想攻打恐怕只会难上加难。所以,此刻不打,更待何时?

战争迫在眉睫,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941年5月,潜伏在日本的苏联间谍佐尔格收获秘密情报,德国将在6月22日对苏联展开进攻,兵力为170-190个师,总人数达550万人,此计划称为“巴巴罗萨”计划

可见德为攻占苏联做了充足的战前准备,然而这一情报并未引起斯大林的重视,他觉得一切不可能来得这么快,德军不可能一下子就能集结这么多的兵力,再说还真没到开战这一步。

“巴巴罗萨”计划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疏忽,让斯大林陷入了万劫不复,以至于他在战争初期节节失利。

21天300万军队几乎无一生还,这是斯大林付出的惨痛代价。

还真是大风大浪都过来了,却在阴沟里翻了船。

从此,面对情报,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此时,希特勒面对胜利的喜悦,狂妄地站在胜利者的姿态上,口出狂言,要在3个月内拿下苏联。按照当时德军的实力和希特勒的精准指挥是完全有可能的。

斯大林慌了,苏联慌了,面对这样的惨痛局面,猝不及防的战争,他就像个无头苍蝇般到处乱撞。

希特勒

中国人常说:“祸不单行,福不双至。”

当你以为你已经够惨的时候,岂不知还有更惨的在等着你。

同时,日本在苏联的远东地区也准备开始行动,等着希特勒拿下苏联的首都莫斯科后,全面占领苏联。

于是,日本立马给中国的东北地区增加至20个师的兵力,想想20个师,还是很恐怖的,总人数超过70万,看来动作不小,似乎对拿下苏联势在必得。

德日针对苏联欲形成东西包夹之势,一时间远东地区乌云密布,斯大林内心惆怅万分。

这一难解之局,又该如何化解?

季米特洛夫

大林联系了共产国际的领导人季米特洛夫,他希望可以通过共产国际方面得到其他各国的保护以及帮助。

此时,苏联的存亡已迫在眉睫。

斯大林请求中共支援,三次致电

1941年7月,斯大林选择第一次致电毛主席,他希望毛主席可以出一些兵力破坏铁路交通,这样的话能暂时牵制一下日军,不至于让他们的动作那么快。

虽然斯大林心里迫切的消极,但他还是很客气地请求毛主席,希望得到暂时的延缓。

面对斯大林的请求,毛主席的态度既诚恳又积极,而且迅速做出回应。

7月2日,他联系副总司令彭德怀说:“一旦日苏开战,我们八路军不可能不管,按我们目前的情况来说,我们也只能配合,而不是真的要去战场上跟鬼子拼杀。”

彭德怀

毛主席第一时间的回复,可以看出在面对这一情况时的态度是没问题的,但他特别强调了“只配合,不作战”这几个字后,面对毛主席苦口婆心地劝告,彭德怀明白了毛主席的言外之意。毕竟是合作很多年的老战友了。

此时的八路军搞一些小破坏还是可以的,但真的想要牵制住日军,可能性还是极小的。如果德日真的占领了苏联,对其他国家来说,也是一种极其可怕的现象。所以面对这种情况,毛主席也是焦头烂额。

1941年11月12日,斯大林第二次致电毛主席,长城方向似乎有动作,不太安全,想要毛主席增加一些兵力在长城方向。

毛主席

同时斯大林还借助共产国际方面的力量,对毛主席施压。

共产国际方面还对毛主席同志提出了严厉的批评,面对批评、攻击,毛主席仍坚持自己布置好的战略方针。

他指出: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们的兵还没有养好,并不适合长途跋涉大规模作战,这对八路军来说是不可行的,八路军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去协助苏军作战,而不是把八路军放在战场上去拼杀。

面对舆论和压力,毛主席一再坚持,以保护我军力量为出发点,储蓄更多力量,而不是盲目、鲁莽地听从他人指挥和调遣,跟敌人硬碰硬。

而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不敢拿军队里任何人的性命开玩笑,也害怕做错任何一个决策。

德国军队

1942年5月斯大林第三次致电毛主席,还是希望毛主席能出一部分的兵力牵制一下日军,这次的地点是南满。

说每一次日军有可能进攻苏联的消息对苏联来说都是致命的威胁,但我们八路军的命也是命啊,怎么能随意派遣。

面对斯大林的这次请求,毛主席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作战计划,再次拒绝。

又三次请求支援,局势终于扭转

俗话说得好,事不过三,然而斯大林又第四次致电毛主席,请求出兵。

大林这次改变策略了,以给新武器装备的名义为由,希望派八路军到内蒙古和外蒙古的交界处,接收新的武器装备,但想要获得新武器装备就得拿兵力交换。

斯大林

新式武器装备当然是我方军队想要且迫切需要的,但让八路军在裸露的地方接受装备,对我军来说毫无防备,万一日军投弹下来,我们将毫无还手之力,只能如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

况且,以往苏联提供武器的受益者都是国民党,不是我们共产党,我们更不能拿八路军的性命开玩笑。

从根本上来说,这一切都是不切实际的。我们不能因为一点武器装备,就置八路军的性命于不顾。这个账,怎么算都划不来。

与此同时也可以看出,斯大林的内心是十分崩溃的,他想用武器来诱惑我军,获得暂时的援助,也是不可取的。

接着,斯大林又第五次致电毛主席,询问:“中共方面是否可以派出较小型的游击队到满蒙交界的地区轮番接受较小批量的武器,以加强抗敌力量。”

斯大林

经过一系列的斟酌后,毛主席仍然否定了斯大林的这一方案,拒不出兵。

尽管斯大林已经恼羞成怒,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还是心存一丝侥幸。面对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谁也不能掉以轻心,谁也不能拿国家的未来和人民的性命开玩笑。

面对一次又一次地拒绝,斯大林仍相信只要我方肯出兵支援,给他们一丝的喘息机会,那胜利便是指日可待的。

于是,就有了第六次的致电,斯大林第六次致电毛主席,面对前面五次致电失败而归的下场,斯大林这次改变策略,不要求作战,只要求部署,他要求毛主席把兵力部署在长城内外一线。

许经过一系列的接触后,斯大林觉得这样的部署对双方来说都是代价最小,且最有可能达成的。

德国装甲部队进攻苏联

或者说,他有可能明白了毛主席的用意,才会提出一个毛主席极有可能接受的请求。

毛主席看完电报后,明白了斯大林的意思,经过研究之后,毛主席从实际出发开始了真正的援助。

他把罗瑞卿、杨成武以及吕正操等部部署在长城内外一线,准备随时向东北地区渗透。这样的位置对八路军来说是最有利的,进可攻,退可守,还能在关键时刻给日军致命一击。

后来的结果也证明了毛主席这一决策的正确性,同时也保护了我军的大部分实力。

战争面前强大自己,人人有责

其实战争刚打响的时候,1941年6月23日,毛主席就起草了《关于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约定》的文章

人人都想要自由和独立,不想受压迫和奴役。

毛主席

而真的战争来临那一刻,我们是那样的无助与绝望,战争之下,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共同对抗敌人。

只有一致对外才能保证革命的胜利,这一切的基础都是在各自真实实力下做出的一切相对应的部署,而不是不自量力的螳臂当车。

毛主席之所以一直坚持拒不出兵,是因为敌我双方力量上的绝对差异。在我们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如何分心乏术地去对别人进行支援?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一切以伤害自身来成全别人的帮助,都是不可行且不可取的。

我们只有在权衡利弊下,选择一种最安全,最稳妥的方法来实现连横,才是最可靠,且最容易实现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

只有双方共同强大,且利益挂钩的情况下,彼此才能走得更加长远、长久。

只有自己强大了,才会成为别人的依靠。我们才能借助自己的力量,保护好自己想要保护的人民和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