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541年—682年)是我国隋唐时期的伟大的医药学家。他淳德为人、淡泊名利、崇善豁达,堪称真人圣人;他医术神奇精湛、医德辉映古今齐称“药王”;他的两部《千金》——《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被医界、学界公认为“中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
西魏大统七年,孙思邈出生在陕西耀县的孙家塬村,这里地处黄土高原,自然条件恶劣,水资源匮乏,生活条件极差。对于从小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孙思邈来说,对百姓的疾苦自有深刻体会。
贫困家庭,幼年多年
孙思邈幼年时期,身体孱弱多病,需常年服药,这让本来就已很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但是,孙思邈的父母并没有因为生活的艰辛而耽误儿子读书,他们紧衣缩食坚持让孙思邈拜师念书。故而,孙思邈感念父母的苦心,痛恨自己的身体不争气,就发愤图强刻苦读书,以期成就一番功名。然而,却时赶瘟疫,眼看性命不保,据说后来得一鹤发童颜的神医赐药才挽救了性命。 这件事 对孙思邈触动很大,深刻感觉到作为医生的重要性,于是在他八岁那年立下誓愿以行医为终身职业,解救天下受疾病困扰之人。
《千金要方》
孙思邈非常看重民间医学治疗经验,不断累积,并即刻记录, 最终完成了医学巨作《千金要方》。由于古代医学书籍的书名受到年代、版本、历史原因等的影响,往往会出现同书异名的现象,书名不同其实是同一本书,因此,《千金方》、《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 都为孙思邈所著的内容相同的著作该书撰于公元652 年,作者以人命重于千金,故取“千金” 为书名。
千金方
《千金要方》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书中首篇所列的《大医精诚》、《大医习业》,是中医学伦理学的基础;其妇、儿科专卷的论述,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五脏六腑为纲,寒热虚实为目",并开创了脏腑分类方剂的先河;其中将飞尸鬼疰(类似肺结核病)归入肺脏证治,提出霍乱因饮食而起,以及对附骨疽(骨关节结核)好发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与痈疽关系的记载,均显示了相当高的认识水平;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阿是穴的选用、“同身寸”的提倡,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因此,《千金要方》素为后世医学家所重视。
《唐新本草》
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唐高宗诏令检校中书令许敬宗等人会同名医撰写《唐新本草》。第二年,孙思邈被召至长安,住在鄱阳公主旧宅。在编写《新本草》过程中,他不仅对陶弘景《本草》《名医别录》作了订正,并增补了百多种自己曾实践有效的药草。659年,图文并茂的一部《唐新本草》撰写完成,这是世界上首部国家药典,共五十五卷,八百四十四种药物。由于孙思邈参编有功,唐高宗亲自召见,并授予谏议大夫职,孙思邈固辞不受,孙思邈愿到殿中省尚药局工作。
琥珀救产妇
孙思邈也是最早主张医治妇女儿童的疾病要专门单独设科,并在他的著作中首先论述妇、儿医学,注明是“崇本之义”。在他的影响下,后来的几代医学工作者都普遍重视妇科、儿科疾病的研究与治疗技术。
在当时流传着孙思邈巧用琥珀救产妇的故事。有一天孙思邈出外行医,正行走在道上,看见一行出殡队伍迎面而来。他突然上前按住棺材喊:“且慢!这人还没死,人要死了,血会凝固的,你们看棺材底下正在滴着鲜血。”众人一瞧,果然如此。于是请孙思邈打开棺材看看,只见那妇人面黄如纸,且怀有身孕。丈夫哭诉说,他俩结婚十年都没有生育,好不容易怀上才几个月,不料昨日忽然胎动不安,并大出血。孙思邈探了探妇人的鼻息和脉搏,先以红花烟熏其鼻孔,又急取琥珀粉灌服,不一会,那妇人果然苏醒过来。孙思邈又送给其家人一服药、一幅图,嘱咐说喝下这服药,再按图接生,最后保证了母子平安。
琥珀
以葱做为导尿管
相传一位罹患尿闭症的病患来到孙思邈诊间,诉说因小便严重潴留导致下腹部肿胀隆起,十分痛苦。孙思邈当时并无治疗这疾病的经验,古医书上也无治疗这症状的相关记载。正当他苦无对策之际,看见门前邻家孩子拿着一根枯萎的葱管把玩,干瘪的葱管一吹就鼓直胀起。这名孩童玩耍的举动给了孙思邈一个灵感,于是他找了一根细细的葱叶,去除葱叶的尖端后把中空的葱管轻轻插入尿道三寸多(约9公分),并用口轻轻吹葱叶管的另一端使葱叶管张大,让潴留的小便从膀胱经由葱叶管导出,解除病患小便潴留的痛苦。
发明“阿是穴”
据传,孙思邈约70岁那年,一位患者因左腿疼痛难忍来请他治病,他先开了几剂汤药给病人服用,但病人服药后不见缓解。于是改用针刺法,刚开始选用几个止痛穴位扎针治疗,但没有见效。孙思邈心想:“除古书中写的这些穴位外,人体上的穴位难道再也没有别的吗?”思索后,决定放胆一试,选中病人患腿上的一个部位,用拇指轻轻按了下去,问:“是不是这痛?”病人摇摇头,接着掐按其他部位,病人还是摇头。
但当他按到膝关节左上方的一个部位时,病人忽然说:“阿…是…就是这儿!”孙思邈于是取出银针在这痛处扎了一针,病人痛苦的面容就此舒展,腿也不痛了。病人说:“医生,您这一针下去,我浑身一麻就不疼啦,这叫什么穴呢?”孙思邈皱眉沉思,这处古医书上没有记载的穴位应该怎么称呼呢?孙思邈思索诊疗过程,突然豁然开朗,笑呵呵地说:“您刚才不是说…阿…是…吗?那就叫‘阿是穴’呀!”孙思邈提出创新的针灸疗法,哪痛就往哪扎针,被后世医学家们广泛使用,称它作“以痛为俞法”。
二十四个第一
孙思邈还著有 《明堂针灸图》,以针灸来辅助药物的使用。倡导对各科疾病推行各种方式方法的综合治疗,其对医学的贡献,可总结成“二十四个第一”。
- 第一部在中国历史上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千金方》
- 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的人;
- 第一个倡导建立妇科、儿科的人;
- 第一个医学从事中西医结合工作;
- 第一个麻风病专家;
- 第一个发明手指比量取穴法;
- 第一个创绘彩色《明堂三人图》;
- 第一个将美容药推向民间;
- 第一个创立“阿是穴”;
- 第一个扩大奇穴,选编针灸验方;
- 第一个提出复方治病;
- 第一个提出多样化用药外治牙病;
- 第一个提出用草药喂牛,而使用牛奶治病的人;
- 第一个提出“针灸会用,针药兼用”和预防“保健灸法”;
- 第一个人系统、全面、具体论述药物种植、采集、收藏;
- 第一个提出并试验成功野生药物变家种;
- 第一次创建地黄炮制和巴豆去毒炮制方法;
- 第一次使用胎盘粉洽病;
- 第一个使用动物肝治眼病,现在证明富含维生素甲;
- 第一个治疗脚气病并最早用彀树皮煎汤煮粥食用预防脚气病和脚气病的复发,比欧洲人早一千年,现在证明富含维生素乙;
- 第一次以坤剂(雄黄等)治疗疟疾病,比英国人用砒霜制成的孚勒氏早一千年;
- 第一个提出“防重于治”的医疗思想;
- 第一个使用羊餍(羊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
- 第一位在深入民间,向群众和同行收集校验秘方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