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原副部长周南:香港回归之前,英国每年拿走上千亿

众所周知,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秦始皇一统六国后,先后在南方设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香港当时隶属于南海郡番禹县,自此,香港正式在中央政权管辖之下。

直到清朝时期,国家腐败落后,民族毫无斗志,成为像个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节点,也是香港屈辱史的开始。

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再次失败,被迫签订《北京条约》,香港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撒切尔夫人曾多次在各种公共场合笃定地说道:

“英国从来没有、也不会从香港拿走一个便士,我们把香港人民也当成自己的人民,任何经济发展都是在位香港人民谋取福利!”

所以当时的西方媒体以及政客,一致认为英国并没有在香港获取任何利益,非但如此,还想保卫自己领土一样保护着香港。

1995年英国首相约翰·梅杰首相上台,他坦言道:“英国在香港的投资在900—1000亿英镑左右,确实从香港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这套发言完全打了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脸。

依据梅杰首相的说法,外交部原副部长周南先生特意算了一笔账,英国每年都会从香港拿走一千多亿人民币。

他还在自己的回忆录《遥想当年羽扇纶巾》中,详细揭开英国人丑恶的嘴脸。

周南回忆录

周南先生的回忆录披露,自1982年开始,中国与英国对香港回归问题展开了正式谈判,一直谈了两年,直到1984年的9月,中英双方才达成了协议。

周南回忆道:“英国就没打算归还香港,不是扯这个问题,就是提那个要求,他们想证明什么呢?无非想告诉全世界香港只有在英国政府的管理下才能繁荣,没了他们香港经济就会一蹶不振。”

自从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内外都迎来和平发展的趋势,香港作为东亚地区最优质的港湾之一,当然汇聚了所有商人的目光。

而且香港除了地区优势以外,四周的国家和地区都比不上它的繁荣,因此又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劳动力。

当时香港人口从抗战期间的65万激增至160万,这些涌入的难民只能充当最底层的劳动力,甘愿听从指挥、任其剥削,只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从来没有权利的概念。

曾经的首富李嘉诚就是在二战中跟随父母逃难至香港的。

在抗战爆发初期,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资,香港工业火速扩张。不少广东企业涌入香港投资建厂,打下香港的工业基础。

投资者有了、人才有了、廉价劳动力也有了,这种环境想不创造财富都难。而且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大量涌入,香港内部产生了良性竞争的局面。

船王董浩云包玉刚恒生银行何善衡、爱国企业家霍英东等好多企业家试图击垮英国资本家的垄断。

在此刺激下,英国资本家重新重视香港的发展。在这种良性循环下,香港的区经济愈发繁荣,成为亚太的金融中心。

成为战后“亚洲四小龙”的香港,无疑变成了英国政府的提款机。

同时香港又是亚洲的服务、航运中心,这种地理优势和经济规模,英国政府怎么可能会轻易放手?

这在英国看来,香港日益发达的经济并不取决于这些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劳动者,全是凭借着他们的管理和投资香港才有今天的成就。

但自从鸦片战争结束后,汇丰银行在香港成立,正逢清廷内忧外患,许多富豪都跑来租界避难,汇丰就成为他们存钱的必要选项。

就连清廷没钱时,也是通过胡雪岩向汇丰银行借款,使其从中国卷走大部分财富。

怡和集团最先做着鸦片生意,转而向内地开设铁路和船厂等实业,后来也开始向清政府放贷,大力敛财。

最可气的是太古集团,给中国百姓营造了一种出洋赚钱的景象,看似实在向外输送劳动力,其实就是拐骗中国百姓出海劳作,和贩卖人口没什么区别。

所以知道现在劳工贸易还被戏称为“卖猪仔”

这三个英资财团不断地剥削劳动人民,可以这么说,他们一直都是协助英国政府敛财的罪魁祸首。直到今天,这些企业仍旧存在。

众所周知,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最大的区别就是,农耕文明会羡慕你的财富,并努力达到你的高度;而海洋文明只有两个字:掠夺

纵观东西方文化和历史发展,不难看出自从大航海时代开始,西方血腥的资本积累也展开了帷幕。

他们四处掠夺和殖民,仿佛寄生虫一般贪婪地汲取宿主的养分,北美印第安人流失的真金白银以及非洲的黑奴贸易都证明了这一点。

再举一个真实的例子,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其实也是海洋文化,由此可见其掠夺成性的本质。

顺带一谈,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超过一千万件,很多已无法追回。

其中3000余件文物通过香港走私,我国花费巨大精力,与英国政府协商,于1996年成功追回了这些文物。

英国自然也是把本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们的手段无非就是建立殖民地、压迫当地的人民,并推行出“光彩炫目”的各种福利措施,以此削减当地人民内心的反抗欲望。

然后被西方文化渐渐侵蚀,潜移默化地变成了人家的二等公民

面对金钱的诱惑,英国当然不可能想要放弃香港这块肥肉,可是香港毕竟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领土。

如今清政府早已泯灭,新中国无论经济还是实力都在不断成长,英国想要霸占香港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周南先生回忆道:“当时陈毅元帅说过,英国不想归还香港,我们都不用出动正规军,广东省公安部队和警察就足够让他们喝一壶了。

不过这种方式对中英两国的关系并不友好,既然一国两制的政策已经提出了,放桌子上好好谈吧。”

英国的目的也很简单,他们放不下这块肥肉,可如果真的和中国开打,且不看历史遗留的不平等条约的问题、国际舆论问题,单单是军费支出,就是一笔不少的费用。

香港距离英国那么远,在别人家门口打仗,天时地利人和一个都不占。更何况英国政府本就是为了赚钱,因为要赚钱反而要大笔大笔的花钱,这显然很矛盾。

就在这种局势下,撒切尔夫人看到无法逆转乾坤,就做出了刚刚那句发言,说英国并未从香港谋取任何利益,都是在为香港人民谋取福利。

这就很搞笑了,如果真的没有油水,谁会跨越半个地球把摊子支在人家的家门口?

经过二十二轮唇枪舌剑地谈判,中英两国终于1984年12月签署协议。

英国方面在得到一国两制的保证、英国商人于香港的财富保证、自由港和独立关税地区等保证后,终于答应归还香港。

冠冕堂皇的强盗思维

按照这种算法,香港所能带来的利益确实令人瞠目结舌,可这些钱都流向哪儿了呢?不是说为了香港人民吗?很明显,这些都是西方维京海盗似的思维和谎言。

表面上英国的港英政府给民众一种平等、富裕的假象,但从来香港人民就没有和英国公民一样的权力,香港的制度也没有达到英国所许诺的人人平等。

自1842年首任香港总督璞鼎查开始,一直到1997年最后一任香港总督彭定康卸任为止。

这百年中,担任地区领导人的角色里就没有任何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也没有一任香港总督是通过香港人民的选举诞生的。

最令人吃惊且气愤的是,他们所有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当中,从未写过要对香港民众负责,只是首先保证在港英国人的利益,和商人的安全。

所以从一开始,歧视香港人民就被刻在了所有在港英国人的心里。

就连1843年港英政府在法律中也明文规定,为了保证香港居民的利益,减少“盗贼”带来的恶劣影响,华人禁止夜间出行,如果必要,则必须手持灯笼,以便警察识别身份。

这种带着歧视味道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法律,一直到了1897年才被废除,整整经历了半个世纪。可法律终归是法律,远远没有现实生活中见到那样令人心寒。

如果说“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标语是对中华民族最大的侮辱,那么港英政府在这方面做得的确“尽善尽美”。

港英政府的法律上还有规定,华人不能于英国人公用一切公共设施,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香港华人仍旧不能进入外国人的家庭。

无论是做客还是什么,以及大部分娱乐会所也禁止华人入内。

在那个时候,西方的强盗逻辑开始向中华民族的文化进行入侵。

他们打断了男人的脊梁,为了生活,男人不得不成为最廉价的劳动力干着繁重的体力活,或是抱上白人的大腿,心甘情愿成为他们的走狗,迫害自己的同胞。

他们又消除了女人的廉耻心,让许多迫于生活的年轻女性自愿成为白人的万物,丧失了最基本的判断能力。甚至还会“聘用”未成年做工,美其名曰社会福利和政府援助。

在这种环境下,香港诞生了许多混血儿,可这些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从来没见过、或仅仅见过几次自己的父亲,后来都被狠心抛弃,完全不被父亲所承认。

香港著名演员黄秋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生的,在他年幼重病时,父亲从未照看过他,也没有出国一分钱。

不仅如此,港英政府的贪婪早就闻名国际社会,他们不仅自己贪,还放纵自己的手下各种敛财,丝毫不管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

不管是由刘德华主演影视作品《雷洛传》,还是陈奕迅主演的《金钱帝国》,讲述的都是那个盛行贪污的时代。

这种自上而下的文化很快沁入骨髓,为香港的黑社会团体提供了信仰和力量。如同美国纽约被称为“罪恶之城”一样。

在杜叶·锡恩的书中,她称香港为“罪恶的天堂”,这也是当时很多人对香港的印象:富有,新潮,但犯罪率极高

杜叶曾经这样描述她1951年来到香港时看到的景象:“成千上万的人露宿街头,四处都是纸板搭成的棚子,连贫民窟都算不上。

数以万计的本地儿童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跟别说医疗服务。”

1966年愤怒不满的杜叶女士于回到伦敦拜谒议员,想要为香港人民争取一些民主。

可她却被议员们质疑:“您是英国人,为何要替中国人发声?”

看到杜叶女士仍旧不依不挠,议员只好搪塞道:“1997年香港的租期就要结束,我们没被要也没时间实行这些改革。”

直到1982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会谈,香港才对华人有了些许改善,可所谓的“民主”也是在1992年才实施下来。为的并不是替港人谋福利,而是给我党找麻烦。

在这种思想入侵下,很多年轻的香港青年深受影响。他们的判断力尚不完备,丝毫不能看透西方政客的阴谋诡计,很多都成为他人的枪手,对着自己的祖国各种输出。

这种情况一直到现在还有,可谓是用心险恶。

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如今各种平台上都暗藏了所谓的公知,无所不在地向不明情况的老百姓发出暗箭、煽风点火,想要炮制和香港一样的局面,制造焦虑和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