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之战:马谡在街亭吃的亏,千年后还是有人不长记性,该

都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我们读历史,就是为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然而,总有人不信这个邪,让街亭和孟良崮这两个相距千里的古战场,通过一场战役,来了一次惊人的轮回!

孟良崮,在山东中部的沂蒙山区,群山连绵,溪流纵横。孟良崮的周围,有各式各样的崮,“崮”,就是石头上的意思,鲁中山区到处都是这种叫作“崮”的石头山,峥嵘突兀,寸草不生。 这是沂蒙山区的特点,具有“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奇观。这里也是古战场,为兵家必争之地。

1947年3月,老蒋对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展开了重点进攻。蒋调集了24个整编师、60个旅,共约45万人,组成3个兵团,由顾祝同任总司令坐镇指挥,采取加强纵深、密集靠拢、稳扎稳打、步步推进的战法,气势汹汹地向山东根据地扑来。

陈、粟率领华东野战军灵活机动,忽打忽停,于5月上旬率主力转至蒙阴新泰、莱芜以东隐蔽集结,寻找战机。

顾见解放军东撤,即令各部“跟踪进剿”,并特命第1兵团司令汤恩伯率领整编74师以及25师和83师,进军沂水。于是,就此拉开了孟良崮战役的帷幕。

整编74师,全系美械装备,为甲种装备师,号称国军五大主力之一,师长张灵甫,毕业于黄埔第4期,此人仗着蒋的器重,骄横异常,出发前口吐狂言:“把陈、粟赶进东海里喂鱼去!”

接下来,诡异而惊人的历史轮回拉开了大幕:

公元228年,诸葛亮趁着曹魏重心在东吴曹丕逝世的大好机会,率领蜀军主力出祁山,一举占领魏国陇西三郡。

公元1947年,由顾祝同带着其下三、五、六等几个兵团共60个旅计45万人出击鲁西南沂蒙山区,占领了大量解放区。

诸葛亮的问题是,曹真的关中诸军没有被消灭,郭淮也固守待援。而顾祝同的问题是,目标的许/世/友部、叶/飞部、谭/震/林部,除了叶/飞部在涟水一役略有损失,一支部队也没有消灭。

诸葛亮派出了马谡高详等三路挺进,准备寻找魏军主力决战。而类似的是,顾祝同派出汤恩伯兵团,以张灵甫74师为前锋,黄百滔25师为侧翼,李天霞73师为74师后备,其余兵团分散,实质用于临沂前线的国军只有10万左右。由于迟迟未能捕捉到华野主力,国军出现分散。

马谡这个人,有南征的攻心之计,而且经常为诸葛亮谋划,深得诸葛亮器重。而张灵甫,有长沙万家岭血战之猛,深得王耀武器重。不过刘备很不喜欢马谡,相同的是,蒋介石和顾祝同也不怎么看好张灵甫。(王耀武才是实质的山东剿总,这些部队大部分都是王耀武的嫡系)。

诸葛亮的前期兵力是多于魏国关陇集团的,而且装备精良,士兵训练有素,魏军因此派出了张颌部五万步骑的援军。而我军也是如此,沂蒙山区兵力严重不足。所以放弃沂蒙山区,及胶东地区,集结山东军队主力共27万,民兵不计。在临沂地区形成27万对12万局面。

孟良崮战役期间,华野集中结优势消灭了72师,切断了汤恩伯兵团和顾祝同的大部队联系的渠道,正如同高翔部被郭淮消灭的意义一样。而在孟良崮至垛庄战场,华野八万战士磨刀霍霍。

而此时的张灵甫和马谡一样,压根不知道自己有多危险。张灵甫和马谡想的一样,想以自己这支精锐部队为饵,吸引敌军主力,然后等待主力过来一举消灭,此计美名其曰“中心开花”。

不过有人没有这么想,王平,自汉中投蜀一直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王平认为守不能上山,应该在山下据险而守。王平放弃和马谡一起上山,而率千人坚守在平原地带。而张灵甫的后翼,73师李天霞也如同王平,在13日华野主力出现后,他希望张灵甫坚守垛庄,不要去孟良崮。张灵甫不听,认为李天霞是妒忌他的74师师长的位置,想抢他的中心开花的功劳。张让一群战俘去坚守垛庄,而李天霞派出了一个团去支援垛庄。等到发现垛庄是一群战俘,已经晚了,这个团只好后撤到孟良崮,最后和74师一起被全歼。

王平和李天霞一样,既不敢救援,也不敢后退,还害怕被消灭。而李天霞和王平都聪明在于,王平在五万魏军还有未知的援军增援的情况下,带着千人逃跑了。而李天霞在8万孟良崮华野战士和25万打援的华野主力包围中,也成功率领一个师逃跑。他们都是用同样的办法,假装成主力部队的样子,疑兵之计。

诸葛亮听到街亭惨败的脸色一定如同顾祝同,马谡和张灵甫输得太快,快到诸葛亮和顾祝同都反应不过来。一个把吃到嘴里的三郡吐出来了。一个把吃到嘴里的鲁西南和胶东地区吐出来,不吐不行。

而战役最后,74师师长张灵甫战术失误,居然鬼使神差也学马稷上山,导致缺粮,缺水,缺重武器,友军难以支援。马稷如果当初听诸葛亮的话,当道下寨,占据交通要道,则攻守退皆宜,还不至于几天内就灭亡,所以张灵甫上山是自寻死路。战役结果当然是张死于非命,我军大获全胜。

有道是: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多读书,多读些史书,可以让自己获得不一样的眼界和格局,看破人世玄妙,参透世间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