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牺牲后,他的5个子女后来的命运如何?其长子官至副国级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27年4月28日,伟大的革命先驱李大钊先生,在反动派的押送之下,站到了一具绞刑架前方。

自从被捕以来,他就一直在等待着这一天。对于走在时代前沿的仁人志士来说,死亡也许是他们最终的解脱。

敌人妄想从他的脸上看到恐惧的神情,他却自始至终一派坦然。离开了眼镜的双眼有些无法聚焦,但眼中的光辉一如从前。

李大钊先生的牺牲,是全国人民的损失,而他留下的五个子女,从此失去护持,艰难地行走在前人开辟的道路上。

他们自小得父亲亲自教导,在父亲伟大风华的耳濡目染之下长大,心中自有一颗为国为民的种子正不断萌芽。

只是乱世时运多艰,他们的成长并不容易。这五个孩子后来的命运会是如何?他们会如同父亲所期待的那样,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吗?

家风家训,潜移默化,一起来看看李大钊先生和他的孩子们的故事。

探索前路,言传身教

“我是几个兄弟姐妹中和父亲待的时间最长的人,他是怎样工作的,我至今记忆犹新。”

这是李大钊先生的长子李葆华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话,平淡的话语中,隐藏着一番不足为外人道的思念和情感。

他的父亲,李大钊先生,不仅是我们如今的历史课本上那个冷冰冰的名字,还是在风云激荡的社会中摇旗呐喊的先锋。

南陈北李,是中国共产党的奠基者,亦是中国人民永志不忘的英豪。

出生在河北大黑坨村的李大钊,有一个有趣的外号,黑坨,他的夫人赵纫兰就常常这样称呼他。

二人结婚时,李大钊先生年纪尚小,懵懵懂懂地走进了婚姻的世界。虽心中对自由恋爱有所向往,但始终牢记着肩上的责任,所以他即便是接触了新式思想,也从未负过发妻。

1913年,李大钊先生东渡日本,想要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寻找一条新的救国救民的道路。此时,他的夫人已经为他生下了两个孩子,李葆华和李星华。

虽然心中牵挂着浓浓的不舍,但是“为生民立命”的声音一直响彻在他的耳边,让他不得不狠下心肠,与至亲至爱分离。

去往日本的早稻田大学留学的经历,彻底改变了李大钊先生的一生。

就是在这里,他初步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也跟不少志同道合的伙伴在辩论中得到思想的进步。

那时候大家能看到的书全部都是原文,所以挑灯夜战、逐字翻译是常有的事。艰难险阻自不必提,可胸中自有一番激荡,这也让平淡的岁月增加了几分豪迈。

学成归国后,李大钊先生成为了北京大学的老师,也在新文化运动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当时的他和陈独秀先生一起,推动着思想和文化的改革发展,将科学和民主的信仰散播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走进工人阶级,就是李大钊先生最先做的事情。

他的身边跟着两个小跟班,赵世炎和邓中夏,他带着两个学生一起,用最浅显易懂的话语启迪民智,解放工人的思想,带领他们反抗剥削阶级。

葛树贵便是其中的一位典型人物,是最早接受李大钊先生思想熏陶的先进工人。

如此大张旗鼓的宣传和行为,势必会引来敌人的忌惮。身为北大的老师,他暂时可以受到学校的庇护。

但是学校在警察署面前的话语权始终有限,所以我们可以想象,李大钊先生时刻处在危险的环境当中。

真正的战士,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926年发生的那场“三一八惨案”,真正让大家意识到了反动派和顽固派的可怕之处。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直接建设者,李大钊先生俨然成为了敌人的眼中钉。

可是英勇的共产主义战士会因为敌人的阻挠而停下自己的脚步吗?从来不会。

在革命工作中呕心沥血的同时,李大钊先生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个父亲的责任。除了最早的一双儿女之外,他和夫人又陆续生下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五个孩子承欢膝下,作为父亲,他的内心被填补得满满当当。但与此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他除了要在工作当中取得成绩之外,还要给他的五个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能抽出空闲时间回家时,他总是会给孩子们预备一定的亲子时光,倾听孩子们近来的生活困惑,用自己广博的学识引导着他们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在他的直接影响下,大儿子李葆华紧跟身后,与父亲成为了配合默契的伙伴。

那个时候的李葆华正是意气风发的少年,他跟在父亲身边学习,并且负责为李大钊先生和党组织之间传送情报与信件,在此过程中受益良多。

子承父业,开拓进取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先生在革命工作中不幸被敌人逮捕,他的夫人和四个孩子也跟着遭了殃,只有李葆华因为在外学习工作而逃过一劫。

作为社会影响力巨大的领袖人物,李大钊先生入狱的消息传出,各界人士纷纷展开营救。

可是敌人对于李大钊先生实在严防死守,即便诸位朋友将办法想遍,也只能将夫人和四个孩子救出来。而他们之后的生活也并不平静,多次受到恶人的打扰。

至于李大钊先生,他在被抓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为自己的归宿做好了打算。

无论发生任何事情,心志坚定的他都不可能背弃自己的信仰,那么等待他的便只有死亡一条道路。

从容赴死,并不是谁都能做得到的事,但对于李大钊而言,这并非什么困难。

不过他心中还是有遗憾,思想解放之路任重道远,革命任务仍然艰巨,如果他还能走得更远,是不是就还能做更多贡献?

22天过去了,敌人用尽各种手段,都没有办法从李大钊先生嘴巴里得到任何有用的信息。于是他们丧心病狂,将他拖到了绞刑架前,用最残忍的方式结束了他的生命。

先生牺牲时,他的五个孩子尚未全部长大成人,万幸他有个好妻子,秉承着他的遗志,教导着几个孩子。

大儿子李葆华从小就立志走上父亲的路,跟随父亲的脚步,实现坚定的理想。

如今引路人已经不在,但支撑前行的精神还在,所以他仍然按照之前所计划的那样,前往日本留学。

1931年,李葆华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那天,他回想起了父亲的谆谆教诲。

“在选择这条道路的时候,我和你的叔叔伯伯们谁都没有办法看到未来,我们只是在坚持心中认为最正确的道路。不管我们的结局会是如何,在生命的终点回望生命历程时,我们都可以做到无愧于心,无愧于祖国和人民,这就够了。”

李葆华的眼中含着泪水,从父亲手中接过了那根火炬,带着它奋力奔跑。

中国人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不正是这样吗?后人的崛起,往往是从把先辈埋进坟墓开始的。

在日本的学业结束之后,他回到了祖国,开始了革命战线之上的斗争。

受父亲的影响,李葆华的身上也有着文人的风骨,所以他从自己最熟悉和擅长的领域做起,开始了文化宣传工作。

一本《战线》,就是李葆华创造出来的成绩。他的笔和文字都可以变成武器,直指反动派的狼子野心。

在革命工作遇到困难时,他总会想象父亲英勇就义前的大义凛然。虽然他没有亲眼见证那个画面,但是这个情节却深深扎根在了他的心底。

后来的李葆华愈加成熟,牵头建设了晋察冀革命根据地,一手主持政治、军事、文化等各项相关工作的开展。

弟弟妹妹们都说,从大哥的身上看到了父亲的身影。

他是李大钊先生一手教出来的,所以先生优良的工作和生活作风,也被他传承了下来。

即使是根据地领导,他在工作中也亲力亲为,经常走到工人和农民中间,倾听最广大人民的声音。

他的生活同样也十分简朴,一碗素菜,一份稀粥,填饱肚子就已经足够,口舌之欲他并不看重。李大钊先生的朋友们看到李葆华的成长速度之快,也常常感叹后生可畏。

晋察冀根据地是他投入情感最多的一个地方,但却不是他革命事业的终点。

不管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他都秉持着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和中国人的态度,积极投身一线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总理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李葆华深以为然。

一个新的想法,在他的心中萌芽。

新中国的水利水电事业目前还是一片空白,正好他在这个方向上又有一定的研究,于是便积极投身到了相关领域当中。

当年同志们一起吃苦受累,谁也不知道李葆华是李大钊先生的儿子,是硕果累累的革命党人。

一切从零开始,李葆华成为了中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但是他探索人生的脚步还没有停止,未知的领域同样有着无限的趣味。

他又一脚迈入了金融界,成为了中国人民银行的行长,还担任过安徽省和贵州省的省委书记。多年来辗转各地,他收获颇丰,气质也逐渐沉淀,更加沉稳大气。

一年清明,他来到父亲的墓前,喃喃地说:“儿子用双眼帮您见证了,您和您的同志们选择的道路是最正确的,如今我们的国家日新月异,相信未来会更加繁荣强大。”

前赴后继,传承不息

如果说父亲是孩子们印象中的精神支柱,那么大哥就是现实生活中真正的榜样。从李葆华的身上,四个弟弟妹妹们学到了很多。

李大钊先生的大女儿李星华想必大家是最熟悉的,小学课本上必修的《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其作者就是李星华。

这篇文章当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李星华和父亲相处时宝贵的回忆。

她像父亲和兄长学习,在193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启了属于她的革命征程。

李星华属于在文字上很有天赋的姑娘,所以便一直工作在祖国的文化战线上,她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充沛情感和坚强品质,让无数读者印象深刻。

关于父亲的回忆录,其实这是李星华卧病在床时,通过口述的方式写成的。

原以为过了这么多年,某些记忆碎片应该已经褪色,可是当她对着编辑回忆过往时,才发现有的东西会永远镌刻在心间。

在她的描述中,李大钊先生是一位非常慈祥和蔼的父亲。他会陪着孩子们读书,会手把手教孩子们写字,会在闲暇时带着孩子们亲近大自然……

李大钊先生的模样,就是李星华所能想象的父亲最好的模样。

其他几个孩子,同样长成了利国利民的社会栋梁。

二女儿李炎华,毕生致力于国学文化的传播,扎根在国学院当中,将教育事业视为永恒的追求。她沉静娴雅,志趣高洁,将生活品出了一番独特的滋味。

李大钊先生的次子李光华,从上学时候起就是个不折不扣的理工男。

他后来进入了科学院的电子研究所,并且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先进的研究成果成为了所长。

他走向了一个与父亲的事业完全不同的领域,但他同父亲一样,在为伟大的祖国付出自己的心血。

而最小的儿子李欣华,则更是与众不同。

他选择了扎根在大山深处,致力于支教事业的发展,关注乡村教育,关注贫困地区儿童身心健康。

在成为学校校长之后,他身上背负着更加重大的责任,要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走向光明的未来。

这五位子女分别走在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每一步都坚定踏实。父亲虽然不能陪在他们身边,但其精神与他们同在。

结语

李大钊先生对五个子女的影响,直接体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风家训一向是中华文明当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极受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

长辈以身作则,小辈传承意志,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往往会让孩子受益终身。继往开来,传承不绝,每一个中国家庭,都会在传承中延续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