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建立,承载着多少革命英雄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无畏,在经历了多少曲折之后,人民才得以拨开迷雾,冲出黑暗。
而当一切都尘埃落定之后,新中国百废待兴,在这样道阻且长的道路上,又有多少人挺身而出,才创造了今天的繁荣富强。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国家的安稳和长治久安显然是一个国家的重中之重,解放军总参谋长这样的位置自然也是非常重要的,而相继担任这一要务的徐向前和聂荣臻因长年累月的操劳,身体早已不堪重负,在毛主席的慧眼识珠下,粟裕挑起了大梁。
粟裕当选总参谋长之后,毛主席为他配备了11位副总长,这样的安排可谓是前所未有,而这11位副总长都是谁呢,又为何一半多都没去上班?
不争不抢,挺身而出
粟裕1907年出生于湖南会同,年少时便胸怀大志,勤奋苦读,于1927年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以后,粟裕就将自己一颗热忱的心奉献给了党和人民,在大大小小的战役中运筹帷幄,指点江山,带领着士兵们浴血奋战,取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
尽管战功卓越,但粟裕却是出了名的不慕名利,谦逊有礼,一心投身于革命军事事业,对于职务的晋升丝毫没有兴趣,是远近闻名的“两让司令”。
所以突如其来当选总参谋长,一下子让粟裕无所适从,打乱了他原本准备为自己的一生戎马征战四方写回忆录的计划,但作为铁骨铮铮的军人,军令如山,粟裕在组织需要的时候再次挺身而出,走马上任。
而作为解放军总参谋长,自然是责任重大,工作事务也冗杂繁多,仅靠粟裕一人之力显然是无法完成,于是体贴下属的毛主席为其钦点配备了11位副总长,作为得力干将协助其工作。
11副总长分身乏术,难以全部“上阵”
这11位副总长可谓是军界赫赫有名的虎将,他们分别是黄克诚、陈赓、李克农、张宗逊、王震、许世友、邓华、彭少辉、张爱萍、杨成武、韩先楚。
粟裕一人就拥有了如此豪华的阵容协助,看似可以高枕无忧,但其实不然,能者多劳,如此多的能者,真正能够成为左膀右臂前往协助的其实寥寥无几。
曾经饱受地主压迫和剥削的黄克诚为了改变命运,反抗压迫,义无反顾投身于革命,参加过北伐战争的他选择了正确的道路,弃暗投明,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建国后担任后勤部部长,这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大大小小的琐事他都需事无巨细地打点妥当,同时他更是身兼数职,实在无暇顾及副总长的工作。
身为黄埔三杰之一的将门之后陈赓,有勇有谋,不仅有着极为出色的情报收集能力,更是有着极强的军事谋略能力,屡立战功,更是为我国的现代化军事培养了不计其数的优秀储备军,由于工作的中心被安排在东北地区,因为距离关系也只能来回奔波,在空闲之时前往协助粟裕。
李克农是在暗线风生水起的精英,收集传递情报他信手拈来,建国之后也是在粟裕的安排下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继续发光发热,还同时担任外交部部长,原本确实能为粟裕排忧解难,但无奈身体情况每况愈下,心有余而力不足。
张宗逊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陕西人,从秋收起义后便一心效忠于毛主席,他兢兢业业地保卫着毛主席的安全,曾击退了胡宗南部队强有力的进犯,保证了延安地区的安宁,此后也跟随彭德怀征战,对于西北地区的解放功不可没。建国之后张宗逊也是事务繁忙,分身乏术。
王震为了农业的发展和铁路的建设可谓是鞠躬尽瘁,心力交瘁,他深入西北,投身于铁路建设,守卫边疆安全,为了祖国的交通发展和物资运输,呕心沥血,一心扑于铁路事业,也是没有精力帮助粟裕。
许世友和邓华一个负责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全,一个担负着保卫整个东北的重任,无法置国家安危不顾脱身进京协助粟裕。
而素有“独臂将军”之称的彭少辉伤痕累累却仍身残志坚,在被调回北京之后,他主要负责军队的训练,奉献一切甚至将生命都奉献给了祖国。
张爱萍则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协助粟裕工作的一员,他用规范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地处理工作,对于我国的国防科技事业贡献巨大,更是参与领导了两弹一星工作,功勋卓著,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和军事发展添砖加瓦。
杨成武虽然身在北京,但首都安全的重担却落在他头上,马虎不得,在各方势力虎视眈眈,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更是要打起百分之一百二的精神,居安思危防范于未然。
而旋风司令韩先楚则被派往福州坐镇,保卫一方,在当时紧张的局势下,也定然是脱不开身。
11位副总长一半多没去上班,大多是因为要务在身分身乏术,国家的安危需要他们保驾护航,责任之重大使得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甚至身兼数职,实在是无法赴职,也是他们心中的遗憾。
小结:
但是无论如何,身为总参谋长的粟裕和这11位副总长都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革命为新中国的建设呕心沥血,不惜奉献自己的生命。
他们都是祖国的栋梁,为了祖国的事业殚精竭虑,是人民的英雄,用自己的热血和一切报效祖国,造福百姓,我们应当铭记这些伟大的人,视他们为楷模,继承并发扬他们的精神,尽自己所能为国家贡献力所能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