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直隶总督署”黄庭坚第一个欢迎你,只是你没在意

到了保定,首先要参观的应该是“直隶总督署”。自明永乐年间,大宁都指挥使司蓟镇迁到保定,保定府迁出,改驻大宁都司衙署。入清后改驻参将署,到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帝特批公帑将这座衙署重修,直隶总督署迁此办公。直到1911年清朝灭亡,历经8帝182年的历史,始终为直隶省的军政枢纽机关。驻此署的总督有74人99任次,著名的有李卫方观承、刘塘、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人。历史内涵丰富,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誉。

直隶总督署正门

进入总督署,走过仪门,一座四柱三顶的木牌坊赫然在目,正面镌刻有“公生明”三字,这是黄庭坚老先生给你的“问候语”。初次见到,可能不知道是谁的手笔,看到牌坊的背面,十六个字赫然在目: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落款是黄庭坚。黄庭坚是谁?也许你对历史或文学艺术不感冒,不知道他是何方神圣,我简单做个介绍。

公生明戒石坊

黄庭坚,出生于1045年8月9日。他早年丧父,从小就在外婆家长大。他自幼聪明过人,七岁便能作诗,一次他舅舅李常来想试一试外甥的才学,随口吟到:桑养蚕,蚕结茧,茧抽丝,丝织锦绣。没想到小黄马上对出: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笔,笔写文章。由此可见,他才学过人。

黄庭坚标准照

他22岁考中进士后,以非常优异的成绩担任国子监教授,他担任知县时的为官作风独树一帜,深得百姓喜欢,可却招别的官员不开心。40岁的时候,他因为才华出众升为佐郎。后来因为直言不讳而被贬官,他的仕途似乎在这个时候就已经走到尽头,之后的他被一贬再贬。58岁时还以幸灾谤国的罪名被处置,1105年5月24日客死异乡了,后被追谥文节。

黄庭坚书戒石铭

他是一个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号山谷道人。他是诗词与苏轼齐名,他的书法与秦观齐名。他是北宋时期的人,但是这个朝代并没有带给他多少的幸运。他是带着遗憾而去的,但是他给我们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墨迹和文献。他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因此,他的故事被写入24孝中。

24孝之一:涤亲溺器

关于黄庭坚的书法和文学艺术在此不细赘述,他38岁时的作品《砥柱铭》在香港拍卖出了3.9亿元的高价,是中国书画全球拍卖的最高纪录。后人评价:黄庭坚一生,历尽沧桑,几经政海波澜,从未显位执掌大权,他不苟附进,淡泊名利,批评时政,屡遭厄境。在冤屈贬谪生涯中度生,其高风亮节为众人敬仰,丰绩万年。

清帝题字:调鼎凝厘

总督署树立“戒石坊"也是有传统的。郡县“戒石自唐以来有之,但只有石无文”。黄庭坚任太和县令,亲笔把孟昶这四句名言写下来,勒刻于石,用来自警。宋高宗赵构亲自御笔勾勒了黄庭坚的《戒石铭》,再颁布各地,命州县长吏“刻之庭石,置之座右,以为晨夕之戒”。到明代,各级政府依然“立石于府州县甬道中,作亭覆之,名曰'戒石’。

直隶总督署戒石坊

到了清代,翻刻《戒石铭》的传统依然延续,黄庭坚的书法作品承载着官方的意志被传达到各级政府,嘉庆皇帝甚至亲作《题戒石铭》诗予以强调。这就是游客在保定的清代直隶总督署的“戒石坊"上,看到《戒石铭》的原因。

清帝题字:恪恭首牧

公生明,廉生威” 出自明朝山东巡抚年富之手。最先立此言为碑的明代泰安知州顾景祥一生为官清正廉明。我国领导人常引用此句,告诫官员要公正廉明。16字戒石铭的内容是宋太宗赵光义从五代后蜀主孟昶941年创作的《官箴》中选出的四句:告诫官员们所领的俸禄,都是老百姓的血汗。百姓们虽然好欺负,天理却难以容忍。现在的官员都应该作为座右铭。

黄庭坚书法作品

各位看官如果了解了黄庭坚先生书写的《戒石铭》内容,和摆放戒石坊的良苦用心,你的总督署之行一定会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