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会取得胜利


斗争与妥协是深奥的学问,毛主席给我们做出绝佳榜样。他凭借高超斗争本领和顽强斗争精神,带领党和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同时又重视斗争策略,善于斗争又善于妥协,始终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并运用得出神入化。

​面对革命低潮时期,为保存红军力量,主席毫不犹豫地选择退守,主动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发展。大革命失败后,主席敏锐地捕捉到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果断带领队伍登上井冈山,广泛地发动群众、实行土地改革、开展游击作战。主席在实践的基础上撰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深刻揭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以战略退却换取战术主动。第一次到第四次反“围剿”期间,主席结合敌强我弱的客观情况,制定出诱敌深入的方针。即战略上退却,战术上进攻:敌人进攻,红军退却,变外线为内线;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于内线中进攻。暂时避其锋芒确保了伟大的军事胜利。

​长征路上面对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主席选择了机动灵活的战术,不打阵地战,而是运动战,辅之以游击战;不是边跑边打,而是在运动中歼灭敌人。接着主席亲自指挥四渡赤水,把蒋介石的部队搞得晕头转向,红军则顺利跳出重围,最终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

西安事变后,国共进行了第二次合作。主席顾全大局以实现共同抗战。在红军编制上,我党同意由原计划整编为4个军缩减为4个师六七万人。然而国民党仍不满意,提出无理要求。主席再次让步将红军缩编为3个师共计4.5万人。卢沟桥事变后,为了联蒋抗日、共赴国难,我党在主席指示下郑重声明:取消“工农革命政府”的称号,红军正式更名为“国民革命军”。为壮大抗日统一战线,联合一切力量抗日,我党实行精兵简政,并将没收地主土地政策改为减租降息政策。

​用一个延安换一个新中国。1947年3月,胡宗南部队对陕北发动重点进攻。当时西北野战军仅有3万人。面对敌人数十万大军三面围攻,主席决定主动撤离延安。众人不解,主席向大家解释道,我们打仗,不在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今天放弃延安,将来要拿一个延安换全中国。

​为拖住蒋军,党中央带领西北部队采用蘑菇战术转战陕北,不断地与敌人周旋,充分调动之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加以歼灭,使敌军不得不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为我军战略反攻打下坚实基础,攻守朝着有利于我军转换。

​抗战胜利后,阶级矛盾成为国内主要矛盾。蒋介石开始预谋以“和平”方式“统一”中国,极力邀请主席赴重庆进行谈判,但背地里早已调兵遣将准备内战。关键时刻,主席发表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的檄文,深刻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提出以谈对谈、以打对打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针。

重庆谈判期间,主席决定既要争取和平民主,还要准备自卫作战,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打”上。他英明地指出:人家打来了,我们就打。不给敢于进攻解放区的反动派很大的打击,和平是不会来的。按照这一思想,刘伯承、邓小平指挥部队在山西上党地区歼灭来犯之敌。消息传到重庆,国民党主动挑起内战的阴谋败露无余,使我党在谈判中逐渐占据主动,促成“双十协定”的顺利签订。

​主席一生还非常重视统一战线。用他的话来讲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主席的思想高屋建瓴,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