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毛氏四修族谱,编撰于1941年。其中记载,罗氏为伟人原配,杨开慧为“继配”,罗氏名一姑。1936年,伟人在陕北与埃德加.斯诺谈话时说过“我十四岁的时候,父母给我娶了一个女子,可是我从来没有和她一起生活过,后来也没有。我并不认为她是我妻子,这时也没有想到她。”当年,只有14岁的伟人,对这次包办婚姻做了坚决的反对。1910年,嫁到毛家仅仅只有三年的罗一姑,就因病去世了。
1913年春,12岁的杨开慧随刚刚留学归国的父亲,从板仓迁居到长沙。杨开慧还有一个名字霞姑,据说是在她出生时,附近的飘峰山上出现过一道红霞。杨开慧的父亲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杨昌济先生,正是因为杨开慧跟随父亲一起迁居长沙城内,才使得她开始接触父亲的一批得意弟子。
伟人和杨昌济的师生之情,起源于在一师读书的时候。在那个时候,杨昌济就看出了伟人的胸怀大志,觉得这位学生很特别,就很欣赏、器重他。后来在一师的时候,伟人也经常到杨昌济家里求学请教,杨昌济也毫不掩饰自己对这位学生的喜欢。他除了要伟人加入到周末学生们来家里聚餐的行列外,知道伟人爱看书,还曾经私自将图书馆的钥匙借给了他。
杨昌济对这个学生的欣赏,就这样悄悄传递给了女儿杨开慧。而女孩内心最初被触动的东西,据说是伟人不怕冷,他每天清早起来洗冷水澡,做体操,并且只穿一件旧棉袄过冬,并且相信人的寿命,可以由人的意志去延长它。
1918年8月,赴法勤工俭学风潮卷入湖南,伟人作为带队,与同学们前往北京。最初,伟人就寓住在杨昌济先生家里,这样伟人再次见到了杨开慧。殊环境中的特殊景致,往往会成为爱情的催化剂。
在北海岸边,在故宫巍峨的殿宇下,陪伴青年才俊伟人的正是杨开慧。在这冬天的美景中,爱情发了芽。灯下,杨开慧曾这样描摹一个少女的内心“不料我也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了一个爱人,我是十分的爱他,自从听到他许多的事情,看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了他”。
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先生病逝于北京,伟人以“半生半婿”的身份,为杨昌济先生守灵。之后在伟人的安排下,恩师全家扶柩回乡。哲人说过,初念那就是一场革命,它刹那间突奔而来。
然而,在这一年的冬天,杨开慧收到了一封信,信中说了这样一段话“他的心灵,我的心灵都被揭开了,我看见了他的心,他也完全看见了我的心。”他就是青年伟人,就在这一年的年底,没有嫁妆,没有花轿,不作俗人之举。20岁的杨开慧与27岁的伟人,结成了伉俪。
青年的伟人曾经给杨开慧写过一首著名的诗《虞美人.枕上》“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皆灰烬,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由不抛眼泪也无由。有人说,这是伟人所有诗词中,唯一的一首纯粹的爱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