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1979年获得平反

泾县秦朝建置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有“汉家旧县,江左名邦”的美誉,历史上,泾县以文风昌盛、商宦众多著称,尤其是泾县的王氏家族,更是人才辈出。泾县的桃花潭,因唐代诗人李白一首《赠汪伦》闻名于世,成为历史名胜,桃花潭所在的桃花潭镇,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的故乡。

1906年8月15日,王稼祥出生于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镇厚岸村,身为泾县王氏后人的他受家族文化的熏陶,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小学毕业后读了一段时间的私塾,又先后在安徽南陵县乐育学校、安徽芜湖圣雅阁中学就读。

在读书的过程中,王稼祥接触到进步思想,积极组织领导同学参加反帝爱国运动,1925年,王稼祥进入上海大学附中部学习,并担任学生会主席,在这里,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加入共青团,随后就被送到苏联学习,在苏联学习期间,王稼祥正式加入我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1930年,留学五年的王稼祥返回国内,被分到宣传部担任干事,王稼祥外表看起来非常消瘦,总戴着一副金丝眼镜,有一种儒雅气质,属于学者类型的人才,被称为“红色教授”型的人物。

王稼祥能够获得这个称呼当之无愧,他的理论功底深厚,在苏联留学期间,对马克思主义有很深的研究。

其实,这样的人也有一定的缺点,那就是缺少工作经验,没有深入下层进行实际工作,王稼祥后来就曾承认自己在这段时期成为王明教条主义”的拥护者之一,犯了许多错误。

这段时期,因与王明是老乡兼同学关系,王稼祥颇受器重,1931年,年仅25岁的王稼祥成为红军总政治部主任,随后出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当时的毛主席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朱德为中央军委主席,王稼祥和彭德怀为军委副主席)

虽然王稼祥与王明、博古等人是同学,也曾是教条主义的拥护者,但与王明等人不同,王稼祥重视调查研究,能够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错误,避免造成严重的损失,也提出过不少正确的意见和主张。

此外,虽然王稼祥外表看起来具有“学者”气质,但实际上内心却充满坚强意志。

1933年4月,在一次空袭中,王稼祥被炸穿了肠子,令人没想到的是,王稼祥竟然在没有麻醉药的情况下,忍着剧痛经历了八个小时的手术,当时人们称赞他胜过关公刮骨疗毒,这次手术后,王稼祥身体遭到严重损伤,甚至腹部需要通着管子。

当时正值长征开始前夕,有人建议王稼祥留在赣南,但有一个人坚决不同意,他就是毛主席。

虽然王稼祥曾对毛主席的正确主张进行过指责,但两人其实在1931年第一次见面开始,就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我们都知道,毛主席身上就有很强的文人气息,王稼祥也对毛主席身上特有的气质十分敬佩,两个互生好感的人自然是惺惺相惜。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这次“不同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党,怎么回事呢?

1935年1月,红军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上,身为中央军委副主席的王稼祥首先提出要毛主席担任党和红军的领导,对此,后来毛主席多次提到:“王稼祥是最早就支持我的,遵义会议上没有他不行,他投了关键的一票。”

由此,在王稼祥的提议下,毛主席进入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与周恩来全面负责军事,实际上是确立了毛主席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随后,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成功甩掉了国民党主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令人没想到的是,在随后召开的中共七大上,却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上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兼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的王稼祥竟然没有选上中央委员,为此,毛主席亲自出马做补救工作,最终在毛主席的“补救”下,王稼祥被补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对于自己在党内地位的突然下降,王稼祥宠辱不惊,没有任何怨言,显示出一名共产党员的胸怀与气质,实在是令人敬佩。

值得一提的是,1943年7月,为了纪念我党成立22周年,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王稼祥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主解放的道路》的文章,正是在这篇文章中,王稼祥率先提出了那个后来被亿万人民所熟悉的词汇:毛泽东思想。

王稼祥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布尔什维克主义,中国的共产主义。

这段时期,王稼祥多次伤情复发,不得已再次前往苏联治病,1947年回到国内,担任东北局委员和城市工作部部长。两年后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王稼祥递补为中央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出任首任驻苏联大使和外交部副部长。

从1951年开始,王稼祥长期担任对外联络部部长,参与了外交领域的许多重大决策,为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1956年,王稼祥再次受到重用,在这一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

令人没想到的是,1962年,王稼祥提出“改变援外数量过大的状况,在国际斗争中不要四面树敌”的建议,被康生污蔑为“三和一少”,并导致他在随后的十年特殊时期受到严重迫害。

不过,毛主席一再肯定王稼祥的历史功绩,1973年,在党的“十大”上,王稼祥当选为中央委员。面对国家的“动荡”局面,王稼祥也是心急如焚,1974年1月25日,王稼祥因心脏病病逝于北京,享年68岁。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党中央恢复了王稼祥的所有名誉,为其平反。

王稼祥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理论功底深厚的他,没有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潭,在革命过程中,与毛主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成为毛主席的追随者,以“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为原则,为中国革命以及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这里,向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