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记者与周总理握手后,故意掏手帕擦手,周总理用一个动作反击

经常在影视剧作品中看到周总理的卓越风采,周总理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但是我们却始终铭记着他的音容笑貌。

面对不同的人,周总理的笑容和神态也各不相同,在面对群众的时候,周总理的脸上总是有春风般的温暖笑容。面对国际友人时,周总理的脸上的笑容淡定而从容,总是不慌不忙又宽豁大度。

周总理鞠躬尽瘁,忘记自己的身体。新中国的成立不易,但是建设也更不易,所以,在刚建国的那几年,周总理牺牲了大量的睡眠时间,那个时代,虽然媒体并不发达,但是从周总理疲倦的神态也可以得知,他是夜以继日地工作。

刚刚成立的国家所有的事情都特别多,无论大事小事,周总理总是要亲自过问,在他眼里没有小事,只有对国家有益的大事。为了国家和人民周总理经常忘记自己的存在,哪怕是久卧病榻,也时刻想着国计民生。

周总理的事迹非常多,一生的功绩也多到数不清,除了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建树之外,周总理还是一位卓越的外交家。周总理经常用最简单的话阐述最深刻的道理,提出的一些国际原则对世界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美国在我国刚建立不久,想趁虚而入,一开始频频在朝鲜边境做小动作,最后就干脆介入了朝鲜战争。美国仗着自己拥有先进的武器,通过入侵朝鲜对我国东北边境进行威胁。

我们是个友好的国家,对于不友好的挑衅也是忍无可忍,对待美国含有敌意的挑衅,我们严厉警告美军不得越过三八线。但是美军却无视我们的警告,在麦克阿瑟的带领下越过了三八线。

平静多年的鸭绿江边境再次响起了轰炸声,美国空军部队掠过我国边境上空,对我国边境的安全造成了干扰。中国人民并不是好欺负的,在对方一再挑衅下,我们拿起武器,让美军见到了中国人的骨气和勇气。

朝鲜半岛虽然进入了和平状态,但是却留下了很多历史问题。这些遗留问题按照国际规则,需要通过会议谈判进行解决。1954年,周恩来领导代表团参加了日内瓦会议

此时刚获新生的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在国际的地位和名气并不高,甚至连国外的一些媒体记者也不把我国放在眼里。有一个美国记者就想通过轻视周总理的方式,对我国进行侮辱。

美国记者公然挑衅,周总理淡定反击。周总理面对每个人都会报以温和的笑容,但是这位美国记者却做出了侮辱的举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周总理依然伸出了礼貌的双手,但是美国记者却在握手之后,用自己的手帕反复擦拭。

事情还远远不止如此,美国记者在擦完手之后,还故意用言语挑衅侮辱周总理,说自己不应该与好战之人握手。当时在场的还有不少其他国家的领导人和媒体记者。

大家纷纷把目光对准了周总理,大多数人都抱着看热闹的心理,甚至还幸灾乐祸地看周总理如何走出如此难堪的境地。周总理却非常从容淡定,没有进行任何言语上的反击,只是拿出自己的手帕,对双手反复擦拭。

而且周总理在擦完手之后,并没有像那位美国记者一样装回口袋,而是直接走向垃圾桶丢了进去。然后他淡定地向大家解释:“这块手帕恐怕已经无法再洗干净了,所以只能直接丢掉。”

美国记者见状,脸色立马变得非常难堪,他没想到,周总理只用一个简单的动作就摆脱了尴尬,而且反败为胜,让他处于更加尴尬的境地。周总理就是这样用平常的动作和语言,反击了外国记者的挑衅。

在国外的记者中,美国记者是最为无理取闹的。又有一个美国记者对周总理发出了无理的质问,他故意提到周总理用的钢笔,笑话周总理用的美国产品。但周总理却云淡风轻地表示:“这是我们的战士从朝鲜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

当时,新中国参加的国际会议并不多,但是日内瓦会议却让许多国外领导人看到了周恩来的风采,也看到了我们中国未来的希望。周恩来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风淡云轻的举动,赢得了众人的尊重和爱戴。

周总理的外交智慧,让国际友人为之钦佩。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时,再次以自己的外交手段大放异彩。在会议召开的第一天,伊拉克国家的某位代表突然大放厥词,对共产主义进行恶意攻击。周总理依然没有针锋相对的反驳,表示参会并不是吵架,而是有合作意向。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展示了周总理卓越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然后周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外交准则,改变了很多国家对社会主义的一些误解和看法。许多国家在周总理的影响下达成了共识,解决了分裂扩大的问题。

周总理的举动和语言似乎没有太高深的外交技术,但是却体现了不卑不亢的民族精神。中国语言朴实无华却又博大精深,周总理就是用简单的语言借助自身的外交智慧,对有敌意的国外媒体进行反击。

在参加日内瓦会议之前,许多国际友人对周总理并不了解,也没有见识过他在外交方面的风采。短短几天的会议,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就让世界认可了中国,也让世界看到了我们的友好和诚意。

在周总理外交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参加国际活动的数量也在日渐增加。中国文化也以输出的方式向世界人民展现,与我国友好邦交的国家也日益增多。用现在的话来说,我们的朋友圈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

些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都与周总理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但同时,我们也替周总理惋惜,因为周总理直到晚年也没有一儿一女,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国家和人民。

1976年,周总理离开了热爱他的人民,但他的光辉形象却牢牢刻在了群众的心里。我们的脑海中经常会浮现周总理和蔼可亲的笑容和铿锵有力的声音,对于我们来说,周总理并没有离去,他的精神和意志永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