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由盛转弱,就一场战斗

明朝经历朱元璋朱棣神一般的人物和朱高炽朱瞻基有名的皇帝,国势已达强盛。


但由盛转弱却是非常容易的事,仿佛一夜之间的事,一场战斗的事。

这离不开一个人物——朱祁镇,9岁就是天下至尊了。

在位7年,幸好有祖母张太后和重臣“三杨”扶持,国家相安无事。

到了16岁,朝中老人走了,朱祁镇开始掌权,就与信任的太监王振商量北征,想要彻底消灭北蒙。

想法很好,可惜太天真。

但,大明20万军队精英就跟着两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出发了,也有史书说是50万大军,似乎有点夸张。

朱祁镇一般不管事,只管别人把他伺候得舒舒服服的,其他大小事都交给王振去办。

王振也是一个愣头青,只知道打仗,有将军,有士兵,人多势众,不怕,但忽略了一件非常关键的事,就是粮草。

如果士兵吃不饱,甚至没吃饭,连续几天没吃饭,还有力气打仗吗?

问题就出在两个小孩一顿瞎指挥。

大军走到一半,王振提议返回吧,毕竟行军是件很累的事,这边朱祁镇同意了。

后来,王振提议在土木堡扎营休息,但附近有城池,进到城里不会更安全吗?

令人咋舌的是,朱祁镇同意了。


反正王振说什么,朱祁镇都同意。导致我严重怀疑,朱祁镇对王振是否有种割舍不了的情感?

狡猾的蒙古人早早盯上了这块肥肉,就在明军一路撤退的同时,巧巧带着精兵来到了土木堡,正当精疲力尽的明军在熟睡之时,一晚上的激烈厮杀,送走了20万明军,朱祁镇也被俘虏了。

就这样,一晚上的功夫,大明20万精兵强将,曾经是世上战斗力最强的军队,毁于一旦。

从此,大明的军队再也培养不出精英,因为在这一夜,军队断了代,断了根,断了魂。

后来,让一个叫于谦的人名声大噪。


当时消息传来,满朝上下惊慌失措,考虑最多的就是个人家庭安危和财产如何转移的事情,几乎大家的想法出奇的一致,不是迁都,就是求和。

唯独一个叫于谦的人坚决反对,非常硬气地说要对抗到底。

如果当时明朝真的迁都了,说不定历史就出现了“北明”和“南明”两段历史了。

幸运的是,朝廷最终由于谦主持大局,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首都保卫战。

他抱着与敌人一决死战的信念,但不是主动出击,而是坚决打防御战。

通过短短几天的紧急调度,南北两京、河南、山东等地的军队源源不断开来,还调动几乎所有能力把通州的粮草运输到首都,现在,于谦底气满满地等着蒙古人到来。

结果,于谦真的让蒙古人后怕了,原以为大明不堪一击,不料硬攻了十来日,非但得不到便宜,反而收拾惨重,不如撤退呗。

这战过后,于谦成了大明的英雄,一时风光无两。

但英雄的结局往往是以悲剧收尾。


于谦不知不觉中得罪了两个人,一个叫徐有贞,另一个叫石亨

徐有贞为人懦弱胆小,表现有点无能,或许是有点猥琐、邋遢,被气场十足的于谦大声呵斥过,从此心里有了打不开的死结,这辈子就跟于谦干上了。

石亨本来是非常尊重于谦、巴结于谦,曾经向接替朱祁镇当皇帝的朱祁钰推荐于谦的儿子当官,不料于谦丝毫不领情,反倒恶狠狠地责骂了他几句,给石亨的心灵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

于谦为人正直,但骂人倒是得罪了不少人,最终招致了祸害。

几年过后,徐有贞、石亨等人联合王振的同党,扶持朱祁镇复辟,夺回了皇位,当然杀了英雄于谦。


就这样,一个误国的皇帝杀了一个救国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