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底,云南华坪县福泉镇的一座农家小院内,一位名叫刘元珍,白发苍苍的农妇正在忙碌着。这一年,中国发生了几件大事,周总理、朱老总、毛主席相继逝世,唐山发生大地震,每一件都令人心碎不已。
朱老总逝世时,噩耗传到云南,刘元珍悲痛万分,50多年前的往事又涌上心头。
不过就在这一天,刘元珍正在院子里干农活时,几个干部模样的中年男子找上门来,其中一名男子说道:“原来您这儿啊,朱老总在日记里提到过你,他找了你几十年了!”
那么,朱老总究竟和刘元珍有着怎样的交情,为何会对她念念不忘呢?
朱老总逝世,日记披露一桩陈年旧事
1976年,朱德已是90岁高龄,但丝毫不顾及自己的身体,每日坚持工作。尤其是周总理逝世后,他把工作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他对夫人康克清说:“主席身体不好,恩来也不在了,我应当多承担些工作。”
这一年,朱老总先后接见过18次外宾,勉力维持着身体运转。可是在6月21日那天,朱老总会见澳大利亚总理时,不知什么原因会面时间推迟,朱老总在人民大会堂等了许久,被空调吹感冒了。
从那时起,朱老总的身体每况愈下,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并出现了咳血的状况。住院后不久,朱老总就被查出肺病、肾病、心脏衰竭等多种病症。到7月初,朱老总已经病危,神志不清了。
1976年7月6日,朱老总逝世,这位为中国革命事业奋斗一生,立下丰功伟绩的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朱老总逝世后,工作人员开始整理他的遗物。就在整理过程中,一本泛黄的日记本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大家小心地翻开这本日记,上面大多记载着朱老总的革命经历、对革命的理解,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和大家猜想的基本一致。
不过,日记上有这样一段记载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1922年,我遭唐继尧追杀,在金沙江北岸受雷云飞搭救。”
在这篇日记中,朱老总讲述了在1922年,他被雷云飞搭救后,结拜为兄弟的往事。可遗憾的是,雷云飞被国民党当局杀害后,他的妻女下落不明,朱老总多方寻找未果,成为他晚年的一桩憾事,只好将往事写在日记本上,希望有朝一日能找到结拜兄弟的遗属,落实党的政策。
工作人员明白,朱老总是个重情义的人,建国之后,身居高位的他依然牢记早年帮助过他的人,有的资助,有的写信问候。
因此,当日记上的内容被发现后,中央立即做出指示:寻找雷云飞后人,落实党的政策。
几经周折之后,调查组终于在云南华坪县找到了雷云飞的遗孀刘元珍。当工作人员说出“朱老总找了你几十年时”,刘元珍老人已是热泪盈眶......
遭唐继尧追杀,金沙江畔遇恩人
朱德与云南有着很深的渊源,22岁那年,他独自撑起一艘小船,经岷江入长江,来到云南昆明,就读于云南讲武堂。讲武堂云集了一大批革命志士,朱德深受影响,参加了辛亥革命,并在1915年的“护国运动”中打出了名堂。
当时,朱老总以弱胜强,在棉花坡一带大败十倍于己的北洋军,一战打出威名,获赞“滇军名将”。
然而,接下来的形势并未如朱德预想那般发展,唐继尧从革命党人堕落为新军阀,妄图当云南的“小皇帝”,割据一方。
1921年初,朱德随自己的教官、滇军总司令顾品珍回师“倒唐”,逼迫唐继尧下台。可唐继尧不甘心失败,于1922年卷土重来,击败了毫无准备的顾品珍,再次占领云南。
而时任云南省警务处处长兼警察厅厅长的朱德,自然成为唐继尧的眼中钉,肉中刺,不仅重金悬赏抓捕朱德,还派出一个团的兵力四处搜寻朱德的下落。
无奈之下,朱德只好率领200将士,眼茶马古道北上,准备离开云南。然而在途中,朱德的部队又遭到土匪的袭击,伤亡过半,等他们抵达金沙江边的陶家渡时,朱德身边仅剩十几人,连他自己也挂了彩。
金沙江是一道生命线,只要能渡江而过,朱德等人就能摆脱唐继尧的追兵。可茫茫大江之上,杳无人烟,一艘渡船丢没有,怎么办?朱德万分焦急,心想恐怕今天便要命丧金沙江畔了。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就在这时,江边的一块大石头下,竟闪出一艘渡船来。朱德大喜过望,连忙向船家大声招呼道:“船老板,过江喽,过江喽!”
船老板叫曾若海,他远远看过来,发现这群人穿着军装,破烂不堪,料想到是被人追杀,本不愿趟这趟浑水。不过,他突然听到有人喊“朱德”,立刻意识到领头的人,正是血战棉花坡的英雄朱德时,当即就把船划了过来。
随后,曾若海把大家都接上了船,并向朱德保证:“你放心,别说是金沙江,就算前面是火海,我也要把你们送过去!”
不仅如此,当船抵达金沙江北岸后,曾若海还通知了江防大队,击退了追击而来的唐继尧的部队。而江防大队的首领不是别人,正是朱德日后的结拜兄弟——雷云飞。
在朱德下榻华坪县的第二天,雷云飞便亲自前来拜会。史沫特莱女士曾描述道:
队伍靠近后,马下下来一个约莫30岁,短小精悍的汉子。那汉子自称雷云飞,特来迎接远客.....朱德想,他应该和自己一样,也是哥老会的兄弟......
歃血为盟,结为兄弟
当时,哥老会在云贵川一带盛行,为了方便工作,朱德也秘密加入哥老会,经常以会员的身份宣传救国主张。而搭救他的雷云飞,也是哥老会的成员。
雷云飞出身贫寒,性子顽劣,年轻时以当脚夫卫生。30岁那年,他被袍哥大爷江海臣看中,招揽在麾下,海将其收为义子。江海臣去世后,雷云飞顺理成章地继承了义父的地位,没几年功夫,他就把部队扩充到两千多人,占据了金沙江北岸一带,连大军阀都拿他没有办法。
雷云飞讲义气,劫富济贫,经常照顾周边的百姓。不过,草莽出身的他也有坏的一面,他鼓励当地百姓种植鸦片,自己负责征收烟款,购买枪支弹药。
他早已听闻朱德的大名,十分佩服这位滇军将领,因此当得知朱德身处险境时,他立马答应全力相助。
很快,朱德就和雷云飞一起来到了棉花地山寨,受到了对方的热情款待。到第五天的时候,雷云飞以袍哥之礼大摆筵席,邀请了百余名同乡与朱德等人大醉了一场。期间,雷云飞动情地对朱德说:“我愿与你结为异姓兄弟,患难与共,有福同享!”
朱德也不推辞,一起和雷云飞喝下鸡血酒,结为拜把子兄弟。按照年龄排序,雷云飞稍长,是为兄,朱德稍幼,是为弟。
两人结为兄弟后,朱德就在寨子里住了下来。而雷云飞也对这个弟弟照顾有加,他不仅请来最好的大夫给朱德治伤,还特意找来妻子刘元珍,负责照顾朱德的一日三餐,每日好酒好肉招待他。
在夫妻俩的关照下,朱德左臂的伤势痊愈了。这时,雷云飞适时提出,希望朱德留下来,一起共谋大事。朱德是有情有义之人,感激雷云飞夫妇的倾力付出,可他心里装着天下苍生,渴望探寻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怎能安身于山野之中。于是,他婉言谢绝了义兄的提议,并说明了自己的缘由。
眼看留朱德不住,雷云飞只好作罢,决定好好跟自己的兄弟告别。为了确保朱德等人的安全,他特意让妻子赶制了一批变装,让他们化妆成商人上路。他又拿出500银元,作为朱德等人的路费。云贵川的山路不好走,他不惜割爱,把自己经常骑的“百里红”小矮马送给了朱德。
离开前,朱德也回馈了一份厚礼,他把一匹跟随自己多年的大黑马送给了雷云飞,还把所有的长短枪支留了下来。
朱德希望义兄将来能走上正途,临行前不忘叮嘱:“这些武器都留给你了,一枪一弹都要用在正道上。”雷云飞欣然应允。
1922年4月5日,雷云飞亲自护送,把朱德等人送到了会理垭口,含泪告别。
然而谁能想到,兄弟俩这一别便是永别,当朱德再次得知雷云飞的消息时,听到的却是他被国民党杀害的噩耗。
被设计杀害,中央优待其后人
在电视剧《开国元勋朱德》中,雷云飞在抗战爆发后,带领手下弟兄到太行山投奔朱德,参加了抗日。不过真实历史中的雷云飞并没有这样的机会,因为在朱德离开几年之后,他就被反动势力残忍杀害了。
和朱德分别时,雷云飞曾答应“把一枪一弹用在正道上”,可他并没有放在心上。接下来几年时间,他痴迷于抢地盘,势力急速扩张,一度无人敢招惹,百姓们怨声载道,称他为“土霸王”。
然后好景不长,随着雷云飞的势力越来越大,周围的乡绅、地主们恨他入骨,不惜花高价请国民党“剿灭”雷云飞势力。就这样,国民党任命蒋如珍为司令,带领一个团的兵力清剿雷云飞。
在几次攻打未果后,1926年,蒋如珍以和雷云飞结拜为名,提出上山拜访。雷云飞膨胀自大,只带了几名随从下山迎接。结果在回程的路上,他刚翻身上马,蒋如珍就在背后开了黑枪,将他杀害后,又砍下他的头颅示众。而雷云飞的部队群龙无首,很快被轻松剿灭了。
后来,朱德从报纸上看到义兄遇害的消息,心如刀割,未能找到义兄遗属,也成为他晚年一大遗憾,只能通过日记怀念,希望中央有朝一日能找到雷云飞的后人。
1976年,朱德病逝后,中央几经周折,才找到了住在云南华坪县福泉镇的雷云飞遗孀刘元珍。从刘元珍老人那里,大家才得知,雷云飞遇害后,她为了避难四处躲藏,后来迫于生计改嫁到了福泉镇。等中央派人来寻时,她已经白发苍苍,但一提到朱德,她还是忍不住热泪盈眶。
很快,等地政府就根据中央指示,对刘元珍老人落实优抚待遇。1980年,刘元珍住进了为她安排的县里的新房,也了却了朱老总的遗愿。
1995年,刘元珍老人在平静中去世,享年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