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董卓最重用的人,贾诩都归他指挥,结果却被封建迷信害死

两汉是平民宗族开始崛起的时代,宗族聚居、共谋发展是社会主流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时,各个诸侯都特别依赖宗族的支持,比如曹操孙坚父子。缺少宗族支持的,也想办法和手下干将处好关系,形成宗族一般的亲密关系,比如刘备对待关羽张飞

董卓也不例外,他在团队中最信任和重用的,也是同族中人。

董卓有个大哥,也叫董擢,是提手这个“擢”,在董卓乱政前,这个大哥就死了,留下一个个儿子叫董璜

董卓乱政后,任命董璜担任侍中和中军校尉,侍中是少府手下官员,无具体职责,日常工作是伴随皇帝左右,皇帝有啥事他们可以当顾问、跑腿,后来这个官职一般作为正规官职以外的加官,表示皇帝对该人的宠信。比如曹丕时,司马懿当尚书右仆射,兼任侍中。

不过董璜当这个侍中,当然不是因为汉献帝宠信他。他是董卓在皇帝身边插了一个眼,随时监视皇帝的一举一动。

中军校尉原来是西园八校中的一校,有文献记载袁绍当的就是中军校尉。不过,董璜的中军校尉比袁绍的权力更大,他是以中军校尉的名义总领宫中禁军,名为保卫皇帝,实际上是把皇帝给看管起来。

也就是说,董璜在董卓团队中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监视、看管皇帝。

不过董璜这个中军校尉,是在公元192年正月以后当上的。当年四月董卓就死了,董璜这个中军校尉并没有当很长时间,不确定此前看管皇帝的是不是他。

董卓还有个弟弟叫董旻,董卓乱政前,董旻在雒阳担任奉车都尉奉车都尉是个闲职。

董旻能当上这个官,最可能的原因是他在雒阳充当人质。这个讲羌乱时我们也讲过,东汉朝廷采纳虞诩的建议,以察举等名义,把西北地方长官军事将领的子弟都弄到京师来,充任郎官等职务,一方面以此拉拢西北人心,一方面可以充当人质,防止西北豪族借羌乱生事。

雒阳发生政变时,董旻也参与其中,伙同吴匡等人攻击车骑将军何苗。董旻很可能还派人把雒阳发生的情况,以实时更新的方式不断通报给董卓,让董卓根据情况变化做出最优选择。

董卓乱政后,董旻被封为左将军、鄠侯。

左将军也掌管兵权,但史书上没有留下董旻带兵的事迹,因为董旻的左将军也是192年正月后才当上的,也没当多长时间董卓就死了,他也跟着被杀。

说到董卓儿子,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干儿子吕布。实际上董卓是有亲儿子的,而且还不止一个。

董卓有个大儿子,早死,史书上没有留下姓名。但从间接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他大儿子可能不到20岁就去世了。《三国志·司马朗传》记载:“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郎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

司马朗是司马懿的大哥,简单翻一下这几句话:董卓乱政时,司马朗带着家人要逃回故乡,被人抓住了,带去见董卓。董卓对司马朗说:“你和我已去世的儿子同岁,为何要背叛我呢?”

司马朗生于公元171年,“逃亡被抓”事件发生在公元190年,所以可以推测董卓大儿子死时可能不到20岁。

董卓这个没留下名字的大儿子,有一个留下名字的女儿,叫董白。《三国志·董卓传》引《英雄记》记载,董白“时尚未笄”就被封为“渭阳君”,封君时当地的千石官员都必须亲自出席捧场,不来的后果自负。

古代女子15岁叫“及笄”,这个记载说董白还没到15岁就已经封君。但从上面有关董卓大儿子的记载看,就算董卓大儿子15岁生了董白,董白这时也只有五六岁而已,远未到达到“及笄”的年龄。

除了早死的大儿子,董卓还有其他儿子。《三国志·董卓传》引《英雄记》记载:

“卓侍妾怀抱中子,皆封侯,弄以金紫”。

“皆”字说明,董卓未成年的儿子还不止一个。

董卓还有女儿,具体有几个不清楚,他有个女婿叫牛辅,官拜中郎将,屯兵渑池防御关东联军。董卓几个嫡系李傕、郭氾、张济,都归牛辅指挥;汉末三国超一线谋士贾诩,也在牛辅手下。

因为当时李傕、郭氾、张济、贾诩官职都是校尉,所以网上流行的说法是牛辅手下有“四大校尉”。

从文献上看,牛辅实际上很可能是凉州军团除董卓外最主要的掌兵者,威望很高。

《三国志·贾诩传》说:“卓败,辅又死,众恐惧”;《三国志·董卓传》说:“比傕等还,辅已败,众无所依,欲各散归。”

董卓死后,凉州军团众人都是想投奔牛辅的,但牛辅很快也死了,所以众人才感到“恐惧”、“无所归依”。

从这两个记载看,牛辅在凉州军团中的地位很接近二把手,实际地位可能比董旻还要高。

牛辅地位很高,那他的水平如何呢?

牛辅打过几次胜仗。

史书记载,牛辅在董卓死前曾派遣手下李傕等,在中牟击败了名将朱儁。董卓死后,牛辅又击败了来讨伐他的李肃

还有一个胜仗可能和牛辅有关。《后汉纪》记载,牛辅派遣四大校尉在梁县以东击败了孙坚。《后汉书·董卓传》也记载了“梁东之战”,不过打败孙坚的人变成了徐荣和李蒙。这两处记载都过于简略,我们也没法搞清楚哪个是准确的。

史书上也记载了牛辅没打赢的仗,是讨伐白波贼。

白波贼起兵于并州西河郡白波谷,名义上是黄巾军的一支残部,但实际上是并州豪族控制的一支独立的地方武装,兵员都由并州土著组成,战斗力很强。

白波贼在河东地区活跃时,董卓担心他们继续向西南方向发展,切断自己和凉州的联系,所以派牛辅去讨伐。结果牛辅始终没有办法把白波贼赶出河东,史书记载“不能却”。

牛辅在打仗上,可能有那么一点儿水平,但他绝对没有当统帅的本领。

这么说有两个原因。

一是他缺乏决断能力;二是他心态容易崩溃。

牛辅比较迷信,遇事需要决断时,他不是分析局势考察利弊,而是靠巫师算命。

董卓死后,另一个中郎将董越带兵来投奔牛辅。在当时那种情况下,牛辅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寻求东山再起的机会。

但牛辅根本不考虑这些,直接把巫师拉过来:“大师,请帮我算一卦,董越来投奔我是吉是凶?”

正好巫师和董越有仇,董越曾经鞭打过巫师,所以巫师算出一个“火克金、外谋内”的卦象,说外来的董越将对牛辅不利。

牛辅立即杀死了董越。

这种遇事靠算命的人,怎么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统帅呢?

牛辅不但脑子不行,心态还容易崩。

牛辅打败李肃后,王允和吕布一时也拿他没什么办法,如果他能沉住气,稳住阵脚,等李傕、郭氾、贾诩等人与他会合,再收集其他凉州力量,打进长安、重新控制政权,大概没什么问题。后来李傕郭氾不就做到了么?

但牛辅自己心态先崩了,杀了董越后不久,牛辅军营中发生了“营啸”,有小部分士兵连夜叛逃,其他士兵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造成了人传人的恐慌,整个军营乱成一片。

牛辅得知军中大乱后,立即麻爪。事发突然,巫师又不在身边不能帮忙算卦,所以牛辅靠自己的智商做出一个合理的反应——不是安抚部众,而是携带金银珠宝逃走。

逃跑途中,牛辅的几个羌胡亲兵图谋他携带的财物,找个机会把他给弄死了。

过程也很有意思。

牛辅带着亲兵们从城北逃走,没敢走城门,而是打算翻墙而出。城墙很高,亲兵们把绳子绑在牛辅腰上,从城墙上顺了下去,牛辅离地面还有一丈距离的时候,亲兵们一撒手,他“咣”地就摔在了地上,把腰摔坏了,爬不起来。

亲兵们一拥而上,不但抢走金银,还砍掉他的脑袋送到长安领。

所以董卓宗族中最受重用的人,水平也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