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子珍的葬礼该如何举行?邓小平提两点要求,她的骨灰放在一室

1984年4月,贺子珍病危,此时距离毛主席去世将近8年,如今贺子珍走到了人生最后的时刻,据悉,4月初贺子珍就住院了,体温断断续续地出现高烧,尝试了各种方法,体温无法降下来。

远在北京女婿孔令华得知消息后担心不已,但孔令华不敢突然把这个消息告诉李敏,当时李敏患有心脏病,他担心李敏受不了刺激,孔令华婉转地告诉了李敏母亲病重的消息,尽力让李敏镇静下来。

随后两人收拾衣服,飞往上海,随后李敏和孔令华到了贺子珍的病床前,或许是知道女儿来了,贺子珍的情况有所好转,期间还能说话,到了4月18日晚,贺子珍的情况急转直下,最终于19日下午去世。

女儿女婿送走了贺子珍最后一程,终年75岁,回顾贺子珍的一生,是充满艰辛曲折的一生,世人都知道她是毛主席的第三任妻子,却很少有人知道,她早在1926年就入党了,是井冈山上第一个女党员。

那个时候贺子年轻漂亮,还被誉为“永新一枝花”,她与哥哥贺敏学还有妹妹贺怡,三人合称为“永新三贺”,为了躲避敌人抓捕她上井冈山,后来认识了上井冈山的毛主席。

在后来的革命战斗中,贺子珍与毛主席互生好感,最终走到了一起,贺子珍与毛主席相伴十年,是革命最为艰难的十年,也是毛主席个人最为艰辛的十年,贺子珍是个要强的女性,从未动摇过革命信念。

长征路上贺子珍为了掩护伤员,身中十几块弹片,差点牺牲了,是毛主席坚持用担架抬着她走完了长征,最终安全抵达陕北,在之后的生活中,贺子珍有伤无法胜任工作,就暂时闲了下来。

性格要强的贺子珍无法适应“白吃白喝”的生活,加上对毛主席的误解,导致她一气之下去了苏联,在异国他乡贺子珍受了许多苦,直到1947年才回到国内,解放后去了上海生活。

贺子珍始终没有再婚,她没有忘记毛主席,毛主席也没有忘记她,1959年,经过毛主席安排,与贺子珍在庐山见面了,见面后贺子珍忍不住一直哭,毛主席在一旁宽慰她,两三个小时后才送她下山。

在之后的日子里,贺子珍与毛主席再也没有见面,直到在毛主席去世三周年的时候,贺子珍在女儿女婿的安排下,到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了毛主席遗容,贺子珍望着毛主席巨像,久久不愿离去。

时光如流水,在毛主席去世近8年之际,贺子珍不幸病逝,她的葬礼按什么规格举行?骨灰又该安葬在哪里?上海方面不敢擅自做主,只好请示邓小平,那么邓小平会怎么办呢?

邓小平当即提出两点要求,说:“中央的领导人都要去送花圈,贺子珍的骨灰放在一室”,领导人送花圈和骨灰放在一室,是对贺子珍一生贡献的认可。

许多人可能不知道,“一室”是八宝山公墓之中存放中央领导人骨灰的地方,有了邓小平提出的这两点,也算是为贺子珍葬礼规格定下了基调,1984年4月25日,贺子珍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革命公墓举行。

贺子珍的遗体上盖着党旗,四周放着鲜花,当天下午她的遗体进行了火化,随后骨灰被送到北京,安置在八宝山公墓一室,贺子珍得到了应有的待遇,她的贡献值得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