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核物理为数不多的女科学家,本可追逐诺奖,却毅然选择回国

前言

1964年10月16日,中国西部的戈壁滩罗布泊,人山人海,大家全部注视着一个方向。从上午开始,罗布泊和北京之间就开始用密语联络。

“8点钟,老邱住上房,开始梳辫子。”

“10点30分,辫子已经梳完。”

“11点30分,第一次检查完毕,一切正常。”

“老邱”指的是中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邱小姐”,在围观的众多科研人员里,有一位女科学家。

在荒无人烟的大西北,突然出现出现一名女子,显得格外突兀。但就是这位女子解决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关键技术难题。

与众多科研人员不同的是,她并没有表现出其他人那种忐忑,很明显她对这次试验已经胸有成竹。

下午3点,随着指挥中心读完倒计时,操作员按下了那颗红色的按钮。远处的铁架上发出了一道刺眼的亮光。

紧接着一个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巨大的冲击波将停放在附近的卡车吹得像树叶一样漫天飞舞,安放“邱小姐”的铁架已经被高温熔成铁水。

在安全线外观看的人见到这种情景纷纷将帽子抛向空中,大家互相拥抱,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而这位女科学也欣慰地笑了,这声惊天动地的爆炸声背后,饱含了科研人员多少的心血。消息马上传到了中南海,领导人们欢呼雀跃。

“一定要再次确认是否是核爆炸。”毛主席将信将疑,经过防化兵们前往爆点查看,这条新闻被刊登上了各大报纸。

后来这位女科学家依然奋战在科研事业的第一线,由于工作性质特殊,始终隐姓埋名。

图|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一、“谁说女生学不好理科”

这位女科学家叫王承书,1912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当时中国刚刚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封建思想对女性的束缚还没有完全解除。

但是王承书祖上全是做学问的人,往上数四代,出了两个进士,两个博士。王承书的父亲更是被清政府派往日本进行深造。

回国后也被委以重任,曾经在高等学校当教授。由于接触了国外的先进思想,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

在那个时代,女子不学女红总想着上学,这可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但是王承书的父亲从来不理会那些流言蜚语,坚持让孩子们上学。

王承书是家里的第二个女儿,经过几代人的经营,王家可谓是当地的大户人家。王承书从小在新式学堂学习,尤其对物理、数学等理科学科感兴趣。

这一点与其他富家小姐不同,其他富人家的女孩大多沉迷于舞会聚餐,名人诗句脱口而出,针线女红样样精通。

王承书却一直对数字比较感兴趣,那些枯燥无比的数字总能让王承书陷入思考,小小年纪,算数能力更是超过在王家工作多年的管家。

父亲也看出来王承书有这方面的天赋,于是为了着重培养她这方面的能力,让她和管家一起处理家里的账本。

没想到王承书面对这一工作时显得非常从容,就连管家都夸她:“真是算不错账的二小姐。”当时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军阀、反动政府残忍地剥削人民。

她经常思考民族的问题,由于年龄小,王承书并不能看到当时中国更深层次的问题,单纯地认为中国科学技术落后,土枪弓箭打不过洋枪洋炮,因此国家才沦落至此。

从那时起她就励志在物理数学等科学领域深造,从而报效国家。

图|晚年的王承书

王承书小的时候体弱多病,为了调养身体休学了好几年,但是她继承了父亲的那种严于律己的学习态度,并没有在休学期间将自己的功课落下。

后来王家为了躲避战乱,全家迁往了北京。王承书也在北京一所女子中学继续学习,她的成绩一直非常优异,尤其是物理和数学,经常拿满分。

由于成绩优异,王承书后来被保送进入了燕京大学学习。在面临专业选择这一难题时,王承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物理系。

在当时那种环境下,大部分女生都选择了文学、历史、法律这种文科专业,像物理、化学、数学这种理科专业都是清一色的男生。

其实这主要是男生女生思维的差异,理科普遍都需要大量的动手做实验,文科则对于实践的要求相对较低。即便到了今天大家依然认为女孩子不太适合学理科。

但是王承书不信这个邪,物理一直以来是她最喜欢的学科,所以她很坚定地选择了燕京大学的物理系。

当时燕京大学物理系只招收了13名学生,除了王承书之外,其他12人全部是男生。物理系招收了一名女生,这一消息瞬间传遍了燕京大学。

一个女孩子,学点文史类学科不好么,物理那种老爷们扎堆的学科,她学得明白么?”“物理系平时做实验很辛苦的,这小细胳膊小细腿的,她能行么?”

图|燕京大学

类似的质疑声不断,但是王承书丝毫没有受到这些声音的影响,用自己的成绩狠狠地打了这些人的脸。

在这四年里,她经常与老师沟通,实验室几乎成为了她的第二个宿舍,自己的学术论文更是经常成为全系学生的范例。最后王承书以全系第一的成绩本科毕业,而当时的13名学生,只有4人顺利毕业。

谁说女生学不好理科?人们心中的这一刻板影响被王承书彻底打破。1934年,本科毕业后,王承书选择留在学校继续深造。

由于她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还获得了燕京大学象征着学术荣誉的“金钥匙奖”。硕士毕业后,王承书获得了留校任教的资格。

在燕京大学里,王承书与自己的导师张文裕相处得非常融洽。由于经常一起搞学术,两人逐渐坠入了爱河。

张文裕同样是燕京大学的学霸,从王承书本科开始,他就对物理系唯一的女生十分欣赏。张文裕在物理学领域也有很深的造诣,除了王承书,李政道杨振宁都曾经是他的学生

王承书只要遇到什么难题,都会去请教张文裕,这些难题在张文裕面前总能迎刃而解。虽说是师生关系,两人年龄相差并不大。于是两个学霸确立了情侣的关系。

正当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时,张文裕接到了英国剑桥大学物理系的录取通知书。王承书非常支持自己的未婚夫继续深造。

1938年,张文裕获得了剑桥大学哲学博士的学位,然后他选择了回到正处于战火之中的祖国,两人也正式结为了夫妻。

图|张文裕和王承书

但是当时日军已经占领了中国的半壁江山,“偌大的中国竟然摆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王承书和张文裕被迫辗转于全国各地。

但是在1941年时,夫妻二人得到了一个惊喜。

二、“我要带着知识回到祖国”

王承书和张文裕结婚后,王承书并没有像中国传统女性那样,回归家庭,相夫教子。而是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当时二人都是中国的顶尖人才,两人一个月的工资都够普通家庭一年的花销。

但王承书并不满足于此,她的志向早就不是满足自己小家庭的生活。看着支离破碎的中国,她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她发誓一定要用自己的知识改变中国的现状。

1941年,美国成立了巴尔顿奖学金基金会,该项奖学金主要用于奖励亚洲从事科研事业的优秀女青年。

王承书多次申请这项奖学金,但是均为被批准,主要是因为她的年龄偏大,不满足这项奖学金的颁发条件。

其实美国人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他们希望这些女青年利用这笔奖学金去美国深造,进而拉拢中国的人才。

王承书为了这笔奖学金尝试了很多次,但是都失败了。当时美国的物理学家乌伦贝克正在密歇根大学任教,他注意到了这名东方女子,对于她的学术水平表示肯定。

图|乌伦贝克

于是在乌伦贝克的帮助下,王承书拿到了这笔奖学金。美国密歇根大学当时从来不招收已婚的中国女子,但是考虑到王承书的学术水平,破了一次例。

张文裕为了帮助王承书圆梦,不惜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夫妻二人一起来到了美国。从此王承书成为了密歇根大学的一名学生,师承乌伦贝克。

王承书在密歇根大学刻苦攻读,成为了乌伦贝克最出色的一名学生。当时王承书正在从事稀有气体方面的研究,经常和乌伦贝克一起做实验。

两人还一起完成了一篇关于稀有气体动力学的论文,在论文中提出了一个波尔兹曼方程的修正版本。这个修正方程以王承书和乌伦贝克的名字命名,即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WCU)。

这个方程在高空物理学和空气动力学领域具有很广泛的应用价值,至今在这一领域还都在应用。

王承书还通过试验解决了空气动力学领域好多难以解释的谜团,她利用自己的数学知识首次证明了索南多项式正是麦克斯韦气体线性化的波尔兹曼积分算符的本征函数。

毫不夸张地说,王承书推动了世界物理学的发展。她的学术成就引起了这一领域的诸多大佬的注意,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甚至开始“挖墙脚”,两次给她发送的邀请函。

在博士论文答辩时,王承书提出了一个新观点,但是被乌伦贝克当场否决,但是她坚定地表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听完王承书详细的解释,乌伦贝克陷入了短暂的沉默,然后一边点头一边给王承书鼓掌。王承书在学术上的成就越来越高,但是丈夫张文裕却在背后默默付出,细心地照顾她的生活。

由于王承书的大部分物理学发现都是“从零到一”的发现,所以她的导师乌伦贝克对她的评价一直很高。

乌伦贝克说:“王承书就是‘中国的居里夫人’,只要她留在美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肯定有她一份。”但是面对无比光明的未来,王承书心里却早就有了打算。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王承书和张文裕得知了这一消息后非常激动,她决定放弃追逐诺贝尔奖的机会,将自己的知识带回祖国。

一天夜里,王承书和张文裕提起了这件事:“文裕,我们回国吧,新中国成立了,现在正需要我们这种人。

图|美国深造时期的王承书

张文裕对于妻子的这一提议表示非常支持,毕竟两人的心里都流淌着中国的血液:“先着手准备着,不要声张,回国这件事可能不那么容易。”

张文裕还是比较理性的,他知道美国当局早已密切关注在美国的中国学生。于是夫妻二人为了迷惑海关,开始不断的往国内邮寄一些无用的东西。

最开始是一些日常用品,然后是一些闲杂的书籍。最开始美国海关对这些物品的搜查非常严格,但是并没有查到有关学术的东西。

后来美国人开始放松警惕,王承书逐渐在这些包裹里混进自己的笔记本,以及相关的书籍。夫妻二人前前后后共向国内寄送了300多个包裹

1955年,在周恩来的努力下,钱学森成功回到了祖国。这让王承书夫妇信心大增,不止一次的给海关递交了回国申请。

但是美国人怎么可能轻易放走这两个人才,申请一次次的被驳回。为了留住她,美国人开出了优越的条件,并答应王承书,只要答应留下来,马上就会获得美国国籍。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美国国籍是多少移民者梦寐以求的一个身份,好多人为此奋斗一生都没能成功。

但是王承书决绝了这一“美意”,她坚持要回到中国,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她一次次的递交申请,然后又一次次的被驳回。

图|王承书和张文裕

终于在1956年,王承书的申请被通过,为了避免美国人出尔反尔,王承书和张文裕草草的收拾好自己的行礼,只带走了有关学术的资料,其他的生活物品一律留在了美国。

此时夫妻二人已经离开祖国将近15年,他们迫不及待的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当重新踏上这片阔别已久的土地时,王承书感到十分激动。

回国后,王承书在北京安家,并成为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理论研究室的研究员。当年的燕京大学已经演变成了北京大学,她在北京大学兼任物理系教授。

三、三个“我愿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进入了核能的时代。原子弹的威力让世界震惊,人们开始认识到核裂变的巨大潜力。

但是当时核物理发展十分迅速,人们还在对原子弹的威力津津乐道之时,美国已经在1952年试爆了世界上第一枚氢弹

原子弹和氢弹之间存在量级的威力差距,核聚变产生的能量远比核裂变要大的多。所以中国要想缩小与敌对国家之间的差距,肯定不能按部就班的去进行核武器的研发。

1958年,原子弹工程还在进行中时,中国就筹建了热核聚变研究室。钱三强得知王承书在物理学领域有很深的造诣,于是邀请他从事核聚变相关内容的研究。

面对钱三强的邀请,王承书只有简单的三个字:“我愿意。”当时王承书已经46岁了,而且这基本属于是跨学科研究,当时中国在核聚变领域简直是一片空白,要想完成这一项目谈何容易。

图|钱三强

面对国家的需求,王承书放弃了自己最擅长的热力学以及统计物理学领域,从此开始了热核聚变领域的研究。

王承书等人被派往了苏联进行交流学习,在苏联学习期间,她曾经用了七天七夜的时间翻译了一本美国核聚变的书籍。回国后,又翻译了《热核聚变导论》,从此她弄懂了热核聚变的理论基础。

在一个全新的领域,王承书再次展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学习能力,成为了中国热核聚变领域的领军人物。中国最早的三个等离子体试验装置,就是她参与建设的。

但是随着赫鲁晓夫上台,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原子弹项目的所有顾问、专家,并带走了所有资料和试验设备。

原子弹的主要材料是铀235钚239,这两种材料是核裂变的重要材料,可以说是原子弹的心脏。

图|浓缩铀提取设备

苏联人当时正准备看中国的笑话,因为当时中国没有能力提取这两种原料,尤其是铀235,只有纯度达到90%才能发生核裂变。

钚239相比铀235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获得,但是钚弹的威力可靠性和威力都和铀弹有一定的差距。当时中国的科研人员全体都憋着一股劲,做就做最好的,一定要靠自己制造出一颗铀弹。

钱三强再次找到王承书:“你愿不愿意从事铀235的提纯工作,这件事是原子弹工程的关键一步。”

一旦接下这项工作,这也就意味着自己将要与丈夫和孩子分别,从此消失在大众的视野里。但是王承书依然回复了三个字:“我愿意。”

从此王承书在物理学术领域消失了,和自己的家人告别后便前往了大西北的504厂,没想到这一别就是30多年。

王承书翻阅了大量的国外文献,掌握了铀235提纯最常用的办法——气体扩散法。在她的努力下,504厂提前制成了第一批高浓度铀。

核裂变燃料这一重大难关被攻破,中国的原子弹试爆就不远了。9个月以后,随着罗布泊上的一声巨响,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图|504厂遗址

这声巨响标志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极大提升,这声巨响打破了美苏的核武器领域的垄断。本来王承书应该回家与家人团聚,但是钱三强再次找到了她。

“你愿不愿意留在西北,继续从事核事业的研究?”没想到王承书再次斩钉截铁的说出了那三个字:“我愿意。”

由于工作具有保密性,她一直隐姓埋名的生活了30年,有人说:“王承书隐姓埋名30年,中国的核事业进步了50年。”

王承书的所有精力都在科研上,生活非常简朴。当时她的工资有280元,她要拿出200元交党费,剩余的80元还要资助学术活动。

晚年的王承书患有白内障,医生给她检查完后向她推荐了一种进口药。这种药需要打十针,效果非常好。

当王承书听说一针进口药价格为600元时,她当场拒绝了:“你看我这双老眼还值6000块钱么?

当时好多人都说王承书是“三不会”,即有福不会享、有钱不会花、有权不会用。面对这些话她一笑而过,王承书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科研事业。

80岁时,王承书还经常拿着放大镜,一篇一篇的查看学生们的论文。她从来不说官场话,但是做的事却永远比说的话多。

图|王承书辅导学生

1994年6月18日,积劳成疾的王承书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享年82岁。回顾她无比精彩的人生,从燕京大学的女学霸到共和国核事业的骨干,她的一生都在默默无闻的奉献。

在荒无人烟的大戈壁上,王承书真正的做到了不骄不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这种人天生就是为科研而生。

临终前,王承书立下遗嘱:“去世后遗体不用火花,交给医学院为医疗事业做贡献。自己和丈夫攒下的继续全部捐献给希望工程。”国家用这笔钱在西藏建立了一所小学,名为“文裕小学”。

王承书留给人们的不只是她的学术成就,最主要的是而爱事业、忠于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正是因为有那一代科研人员,中国才能成为立足于世界的雄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