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众所周知,毛主席一向很少参与别人的私事,但却在“和平将军”张治中面前多次破了例。
据记载,毛主席曾两次替张治中向江渭清“讨债”。
第一次是在1949年。毛主席在得知江渭清欠了张治中2000元后,严肃说道:“从现在起,江渭清连本带利开始偿还,中证人毛泽东。”第二次是在1958年。这次,毛主席上来直接笑问:你把钱还给文白将军了没有?
这是怎么回事?江渭清为何会欠张治中钱?毛主席又是如何替张治中“讨债”的?毛主席和张治中之间又有着怎样的交往佳话呢?
- 【张治中与我党的交集】
看到开头,笔者相信一部分读者会有这样的疑问:张治中不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吗?还曾是蒋介石的“心腹重臣”、“得力猛将”,怎会后来与毛主席交往甚好呢?
其实啊,张治中不仅有着“和平将军”的美誉,还是众多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唯一一位手握重兵、却从未在解放战争期间带兵与共产党对阵的将领。
这是怎么回事呢?别着急,咱们从头聊起。
1890年,张治中出生于安徽省巢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出于对当时局势的厌恶与痛恨,张治中凭借着卓越的才能进入黄埔军,自此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在黄埔军校就读期间,张治中凭借足智多谋的头脑和严于律己的态度,深得蒋介石的赏识。到1925年,35岁的张治中被提拔为国民党司令部副官长,一举成为了老蒋身边的红人。
大革命时期,虽然张治中一直跟随蒋介石,但他一直同中共保持着友好关系,与我党高层领导人周恩来等人之间的私交却从未间断,在国共关系上一贯主和。
即使后来国共合作破裂,张治中对中共也从未产生过敌意。他手握重兵,却不愿打内战,甚至多次违抗蒋介石的命令,直言劝告老蒋“国内要以和为贵”。抗日战争期间,张治中又多次在国军内部强调大敌当前,一定要以大局为重,保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伸出罪恶之手。
可以说,张治中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积极与我党和平共处、开展合作的国军将领,也正是因为如此,张治中与我党中许多中央领导都有私交,其中也包括毛主席、周恩来等人。
对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蒋对张治中产生了不信任,并安排戴笠前去收集张治中通共的证据。可一番调查下来,戴笠非但没有找到张治中的任何“劣迹”,反而还了解到了张治中虽手握重权,却从不拉帮结派、以权谋私的高尚行为。
如此一位忠诚、坦率之人,在当时众多的国军将领中可谓是一股清流般的存在,于是蒋介石便再次放心地对其委以重任。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为了促进国共之间的和谈、保护毛主席的人身安全,张治中多次陪同,创造了“三到延安”的佳话。
第一次是在1945年的8月27日。
当时张治中亲自到延安将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接到了重庆。期间,为了保护毛主席的安全,张治中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重庆,毛泽东与周恩来等人被安排住在了红岩八路军办事处,张治中考虑到红岩地处郊外,同各界人士交流不便,便主动腾出了自家在曾家岩的住处“桂园”供毛泽东使用,自己一家则搬到了郊区的一所民房里。为了安全起见,张治中除了增加警卫力量之外,还安排了自家工作人员亲自负责毛主席的生活,不让任何外来人员插手。
第二次是在同年的10月11日。
国共之间达成协议,签订完“双十协定”后,10月11日,张治中亲自陪同护送毛泽东飞返延安。而这,是张治中第二次到延安。
为了答谢“张治中连续两次亲临延安迎接毛主席”的深厚情谊,当天晚上,我党在延安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欢迎宴会。临走前,毛主席又礼尚往来,亲自陪同张治中到机场为他送行,并且称赞张治中道:“你为和平奔走是有诚意的。”
第三次是在1946年3月初。
1946年蒋介石公然撕毁协议,挑起内战,为了执行国共双方的停火协定,张治中于1946年3月初再次来到延安…
这三次亲临延安,无不体现了张治中热爱和平、关照我党的精神。尽管身处在国军阵营中,但他却始终站在民族的立场上,把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放在第一位,所以他才会和我党越走越近,并且赢得“和平将军”的美誉。
- 【两千元借款的由来】
解放战争爆发后,国军不得民心,连连败退,中共胜利已成定居。
1949年,以张治中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和谈代表来到北平谈判。期间,在周总理情词恳挚地劝说下,张治中被深深打动,考虑再三,他最终决定留在北平,并与中国共产党人合作共事。
同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召开,作为特邀代表,张治中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与众多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少数民族、海外侨胞的代表们一同在这里共商即将诞生的人民共和国的立国方略、大政方针。
当时政协的全体代表们主要是住在北京饭店、六国饭店以及翠明庄这三个地方,而张治中则是被安排在了六国饭店。饭后,毛主席亲自前来六国饭店看望张治中。
二人正在交谈的时候,张治中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便惊喜地喊道:这不是江渭清团长吗?江渭清听到有人叫自己后便扭头一看,发现大厅中央站着的张治中正向自己摆手,而他旁边站着的竟是毛主席。
江渭清连忙整了整衣冠,激动地走了过来,向毛主席敬礼:主席好!
毛主席朝着江渭清点头示意后,疑惑地问他俩怎么会认识?要知道,张治中之前一直是国军中的高级将领,担任过湖南省政府主席,而江渭清只是我党中的一个副团长,以二人的身份差距上来看,怎么也不好打上交道。
面对主席的疑惑,张治中率先开了口:主席,江渭清团长,可是厉害得很呐!我可算是领教过。毛主席听后更疑惑了,难道江渭清还做过什么他不知道的事,竟能让张治中都甘拜下风?
“确实!江渭清的确“将”过我一军!”说完这句话后,张治中便缓缓道出了那件多年前的往事。
那是抗战时期发生的事。当时张治中正在湖南就任省政府主席,随着张治中在湖南的名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求他帮忙解决问题。为了不耽误正常工作,他便立下了一条规矩:每逢周一、周三、周五接见来访人员,每次不得超过30分钟。
规矩刚定下不久,时任新四军一支队一团参谋长、副团长的江渭清便前来登门拜访。正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江渭清之所以前来找张治中,也是因为遇到了难事。
当时的红军虽说接受了国民党的改编,但是国军却常常想方设法地克扣红军的军饷,战士们吃不上饭也是常有的事。饿着肚子怎么能打仗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江渭清便决定带几个兄弟去张治中那里寻求帮助。
江渭清去的那天,正赶上张治中的接待日,刚开始他还不好意思提借钱一事,拐弯抹角地说了三十分钟,也没能说出来自己此行的目的,眼看着接待时间已到,江渭清也只得离去。
第二天,江渭清又来了,但不巧的是,这一天并不是张治中的接待日,于是门卫便拦住了他。无奈之下,江渭清只好冲着门口大喊:
“好、好,你不让我进去没关系,那就麻烦你转告一下张主席,就说蒋委员长不发军饷,我们新四军没饭吃,士兵都有怨气,说没饭吃就要上山打游击!”
屋内的张治中一听见此话,连忙跑出来问:江副团长,怎么回事,战士们为什么说要上山打游击啊?见张治中跑了出来,江渭清便将国军扣发新四军军饷一事给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并问:民以食为天,饭都没得吃,还怎么抗日?
张治中听后点了点头,然后让江渭清放心,说自己会想办法。不料他话音刚落,江渭清便立即大声道谢:那既然如此,我就代表全团将士们谢谢张主席的大力帮助!
江渭清突如其来的这句话听得张治中是一脸懵,后来反应了一会才明白这小子在将他的军!,自己已经答应了会替他们解决问题,于是便拿出了2000大洋给了江渭清…
原来如此啊!毛主席听完此事后爽朗地笑了起来,然后拍着江渭清的肩膀问道:
“真有这么回事吗江渭清?不会是张先生杜撰出来的笑话吧?”
对面问话的是毛主席,江渭清自然也是半点不敢撒谎,点头道说:是有这么回事,主席。也许是怕主席会觉得自己是赖账之人,江渭清又连忙解释道,说自己当时也实属是被逼无奈,才会出此下策。
原来,当时军饷告急的时候,那次他们一支团的解决办法,是要求团中的5个常委每人回家借500担稻子的钱,这可难坏了江渭清。要知道,他自从15岁闹革命离家出走后。便与家中断了联系,别说借钱了,可能自己家中都穷都揭不开锅了。
在苦恼了几天后,有人向他提议道,说张主席为人慷慨并且一直与我党交好,或许去他那里可以解决此事,于是他才决定去张治中那里碰碰运气。
江渭清又接着说道,当时五角钱就能买一担稻子,自己借完钱后立马就换回了4000担稻子,等于说他一个人完成了全团的借钱任务…
一群人听后纷纷大笑起来,随后毛主席又严肃地说道:
“好啦,江渭清借张治中大洋2000元整,从现在起,江渭清连本带利开始偿还。中证人毛泽东。”
毛主席的本意是想亲自作证人,监督江渭清还清,但却听得张治中十分羞愧难当,连忙补充道,当时是自己考虑不周,不知道新四军的兄弟们没饭吃,如果早知道,又何须江渭清来“借钱”呢?这些钱也算为革命做了点实事,不用江渭清还了。
谁知毛主席听后坚决不同意,并向张治中说道:你刚在北平安家,需要用钱的地方肯定不少日后如果有用钱的地方,尽管向恩来开口,我们一定能够满足你的要求。
这次闲聊过后,这笔欠款便被毛主席挂在了心间,于是便有了开头的那一幕。1958年9月29日,毛主席与张治中再次遇到江渭清时,主席再次问他道:“你借张治中的钱还了没有?”
“还没有。”江渭清不好意思地回答道。
“你可别忘了还呐。”毛主席再次跟江渭清强调道。
主席的这番话令张治中更加动容,他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点小事便被毛主席如此的挂念。
而毛主席之所以会一再嘱托江渭清记得还钱,不仅仅体现出了其对共产党人严明的纪律要求,还体现出了他对张治中无微不至的关照情谊。
- 【肝胆相照的光辉典范】
新中国成立后,受党中央的委托,张治中先后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毛主席对张治中十分看重,在做一些重要决策时,会询问下张治中的意见。
比如,在新政协会议上确定新中国国名时,当时中央提出的建议为“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对此,张治中直言:“共和”便有民主的涵义,不必重复,可略去“民主”二字,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而这个提议,之后得到了毛主席与参会者的一致赞同。
后来在关于国旗图案的讨论时,有人提出用三根横杠做一幅图案,分别代表黄河、长江与珠江。此时张治中又是第一个站出来表示不同意,他建议采用五星红旗,其中一颗大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其余四颗小星则分别代表着四个阶级。
这个提案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同意,毛主席也深表赞同,于是最终大家再次一致鼓掌通过。
毛主席对于张治中的关怀不仅仅体现在工作上、政治上,也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上,体现在无拘无束、谈笑风生、互相关怀的情感交融上。
建国初期,毛主席非常的忙,可无论工作再繁忙,毛主席都总会到张治中家进行探望,而且一谈便是两三个小时。张治中也是毛主席家的常客,毛主席常邀请他们全家到自己家中吃饭。
而每当有外地送来的土特产时,毛主席也时常想着给张治中留一份。
有一次,山东胶县的农村合作社为毛主席送来了三颗大白菜,每颗足足有二十多斤重。毛主席收到后。立马派人送到了张治中家中一颗。张治中舍不得吃,便让夫人用沙土栽在了一个大花盆中,一连在客厅里摆放了好几个月。
1958年8月下旬,北戴河会议期间,毛主席更是邀请张治中陪他一起到南方视察。对于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张治中十分珍惜,他打算利用此次出行,将毛主席沿途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记住,汇成一本宝贵的日记。
9月10日上午8时,二人分别乘坐两架飞机由北京飞往武汉。到达武汉后,毛主席顾不上休息,便直接邀请张治中前去长江游泳。游了几个小时后,主席仍是精神焕发、毫无困意,张治中不由得感叹道:“毛主席体力康强,有异乎常人的地方。”
在接下来的视察过程中,张治中始终与毛主席形影不离,一路上跟随他听取各地党政领导人汇报情况。而毛主席每到一地,也会积极地为张治中做介绍。
看到主席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张治中更加坚定当初坚持毛主席领导是正确的路线。
一路上,张治中没有丝毫的懈怠,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全都给记录了下来,足足有四万余字。在得到主席的批准后,张治中所做的这本日记在《人民日报》上公开发表,名字便叫做——《人民热爱毛主席--随毛主席视察散记》。
1969年4月6日,张治中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于北京,享年79岁。道别仪式上,毛主席亲自为他的这位老朋友送去了花圈,以表哀悼。
值得一提的是,张治中临终前也不忘歌颂他的挚友,他在遗嘱中写道:
“我的后半世生活在伟大的毛泽东时代,眼看在伟大领袖毛主席领导下,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国家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大大改善…”
- 【结语】
毛主席给予了张治中推心置腹、无微不至的关怀与鼓励,而张治中回报毛主席的则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坦诚。
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是符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精神与原则的,是共产党人与民主人士之间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光辉典范。
毛主席与张治中是好友,是密友,更是挚友,他们二人的友谊在历史的长河不断地被歌颂,为我们后世做出了光辉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