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街的“长春斋”

汉口统一街曾是寸土寸金的风水宝地,清初还是河沟纵横。那时汉口还没有修筑城墙,统一街这一带,是当年长堤的堤尾,“春夏水涨时可行小船,有泊船码头”。

1864年修筑城垣后,河床逐渐干涸,长堤逐渐开始有了路,堤尾一带同样如此。人们在此建土屋居住、形成街市,因地形复杂街巷也扭得狭长弯曲。1928年前,人们把这里就叫“半边街”。

就在那一年前后,民国汉口市政府陆续修建了民生路、民族路、民权路及三民路,正值全国大致统一告成,就把半边街和土垱街、港边街连起来,命名为统一街。统一街街道不宽,不足十米,却因身处繁华的闹市区而常常被塞得满满当当,房屋密集人口众多,叫卖声此起彼伏,自行车、板车、手推车川流不息。过去,这里曾是文化图书市场、黑市银元市场和帽扇市场。

清末民初,在汉口有位商春山,起初在统一街小江家院口创建了一家“长春斋”鸭子馆,在业界颇有名气,抗日战争胜利后,迁移到统一街的街面上,扩大了经营。

商春山自幼在一家鸭子馆当学徒,掌握了宰、烫、烧、炖、卤、烤等整套做鸭菜的技术,成了鸭子行业中的名师,行业中人称“老鸭子”。烤鸭讲究的是鸭肥、肉嫩、皮薄,一般的鸭子必须经过特殊制作,才能做成烤鸭。这种经过特殊制作的鸭子,名曰“填鸭”。这是唯一原料鸭,鸭子一般长到30多天后就不爱吃食,必须通过人工填食让它增肥,直到体重达标经过烤制就变成了一道美食。

填鸭的特点是鸭体美观大方,肌肉丰满,背宽而长,眼睛大而且凸出,这种鸭子具有填食时间短,育肥快,肥瘦分明,皮薄脯大,肉层红白相间,肉质细嫩丰腴,特别是“间花肉”是烤鸭最理想的材料。

汉口老会宾楼等酒楼虽曾卖过烤鸭,但他们都没有掌握“填鸭”的技术,汉口几家大酒楼,如德华、鸿宾、大鸿、群宴等所用的“填鸭”全部由长春斋鸭子馆供应。

“填鸭”的做法过去是秘而不宣的,虽说没有达到“传子不传女”的地步,但也不轻易传给外人。商春山能把一只二三斤重的鸭子喂成五六斤重的“填鸭”,而且达到鸭肥肉嫩皮薄的要求,是上好的做烤鸭的原料。

商师傅也下厨房,先在鸭子的翼底外开一个小孔,取出肠脏,洗净,以配料涂匀鸭腔。再用一寸长木条纳入鸭腔内,横挡于两翅骨间,插一支管在鸭头部,吹气使鸭全向膨胀。用滚开水淋鸭子的外皮,到起凸点,煮溶淋鸭皮的配料,均匀将鸭皮涂抹并挂在当风处吹干。用叉撑着鸭放在火炉上烧,必须反复转动及多次涂油,烧至皮脆及呈金红色。

鸭子烤好后,还要将皮“片”(削)下来,这又是一项专门技术,要将鸭皮“片”成每片形如丁香叶,每片上有皮带肉,将它铺满盘后,只见枣红色鸭皮,闪闪发光,自然它的香味扑鼻而来。鸭子要趁热“片”,冷了便不整齐,商春山师傅技术高超,能在6分钟内将一只鸭子“片”光,大概片成100至120片。当鸭头送上桌时便是告诉大家,鸭片已经没有了。和鸭头同时送上桌的还有两种瘦肉,叫做“鸭里脊”,是鸭肉中最嫩、最鲜美的部分。

吃烤鸭一般不是直接吃鸭皮或鸭肉,而是将它卷在荷叶饼中夹着吃。荷叶饼形如荷叶的面粉皮子,铺开来,抹上甜面酱,加入切好的葱段,和盘子的鸭片卷在一起吃,这样才够味。

鸭子馆中有道名菜叫做“一鸭四吃”:鸭肉做成炒鸭丝;鸭皮包薄饼,大葱蘸甜酱;鸭骨熬成鸭汤;鸭子的肝、肠、翅、脚等下脚料加卤汁做成炒鸭杂,是酒客须臾不离的佐酒的好菜,著名京剧演员高盛麟、高少英等更是这家店的常客。

遗憾的是,建国后,这家鸭子馆关闭了。不过,这一套烤鸭方法及吃鸭的讲究在后来的统一街贤乐巷口的“东来顺”清真馆得以继承并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