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被判处“满门抄斩”的人,为什么不选择跑路?

在过去,受交通等条件影响,很多人城里人一辈子没离开县城,农村人一辈子没走出村子,都是很寻常的事情。毕竟,一方面交通条件制约自己,另一方面,过去多数人在其他地区都找不到谋生的手段。这也限制了人口流动。

这种情况在古代是十分明显的。

在古代,寻常百姓往往对土地存在一种人身依附关系。被人牵连的人,即便是能够逃走,在没有高铁、汽车的情况下,又能逃多远?而古人的地理知识又十分匮乏,即便是让他逃到其他国家,他也会因为没有地理概念,而无法成行。

此外,即便是可以出逃,那么,逃到他乡以后,自己该从事什么工作?这也是一大难题。

2、方言与户籍问题

此外,方言问题和户籍问题,也制约了古代逃犯。

对于当代00后来说,很多人觉得,可能大家都说普通话是自古以来的事情。而且古装剧往往也有这方面的暗示。但事实上,至少在本世纪初,方言现象依旧存在。记得本世纪初,我认识一位厨师,他提到他在南方地区的一家酒店上班,他的同事:一位老厨师,因为普通话说得不好,导致自己要找生蚝,而费了一番周折。

试想一下:假设一个古代逃犯,逃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场所,发现这个地区的方言,自己几乎听不懂多少,单就这个语言环境,就导致自己寸步难行。

而且,如果某地突然出现一个说其他地区方言的陌生人,那也肯定会引起当地百姓乃至官府的注意。如果被官府查实是逃犯,依旧要面对惩处。

此外,我国古代还设有户籍制度——也就是编户齐民。这个制度也在一定层面上,让外逃人员即便逃到其他地区,也会因为没有户籍而被官府遣送,最终还是要面对惩处。

3、跑不掉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跑不掉。

我国自古以来存在聚族而居的现象。也就是一个家族大致都聚集在一个地方上。这种现象也为当代的谱牒学和方志学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如果一个人能够惹下满门抄斩的大麻烦,那么,在朝廷宣读旨意之前,官兵事实上早已经将该家族所在的地区进行管控,防止有人出逃。这时候,即便是有人想跑,也压根跑不掉。

其实,还是那句话:之所以当代人对古人被满门抄斩而不逃跑感到诧异,主要的原因还是对古代社会的情况不大了解,误以为古代社会的形态和现代社会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