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荃为将残忍又贪财,做官却为灾民做了件好事,当得起挥金如土

曾国荃在任两江总督之时,左宗棠有求于他,专程赶到南京与他会晤。

曾国荃这人喜好被吹捧,左宗棠故作夸张地问他成功的秘诀。

能被左宗棠这样傲气的大人物吹捧,曾国荃果然很得意,所以他说了八个字来精炼概括,那就是——挥金如土,杀人如麻

左宗棠听后,再感慨时也多了几分真心,说道:“如今你的作为不亚于你哥了。

曾国荃的话虽粗鄙,却指出了其中要害,他能有此突出的成就,全靠他敢想敢干

一. 杀人如麻

曾国荃带兵打仗顽强而凶狠,他的这种风格直接影响了他手下的将士。

曾国荃每攻下一处城池,都会放任手下将士烧杀抢掠,而后把所得财宝运回湖南老家买地建房。

攻克安庆和南京屠城时为最残忍。而这两次战役虽然是曾国荃的莫大功勋,却也让人诟病。

曾国荃到底有多残忍?

在攻克南京,也就是太平天国的大本营天京之后,曾国藩放任所率湘军,肆意在城内杀戮、抢劫、强奸、放火。

而这种恶盗似的行为持续了整整七天七夜,把整个城池变成了人间地狱。

此时洪秀全已死,不过,曾国荃并没有打算放过洪秀全。

他命人把洪秀全的尸体从地宫里挖出来,拖到江边,浇上麻油烧成灰,再把骨灰塞到炮筒里,点燃引信,发射到长江江心。

滚滚江水直接冲走了洪秀全在世上存在的最后痕迹。

直接把陈独秀挫骨扬灰,让他永世不得轮回,对笃信六道轮回的国人来说,这一点不可谓不毒辣!

曾国荃还在安庆和南京犯下了屠城重罪,他在领兵作战这一点上当然可以算得上“杀人如麻”。

这种悍勇的气势虽然残酷,但是确实让曾国荃在两军交战时有了一往无前的气势。

作战时这种气势有多重要,相信大家都懂的,而当的清廷也懂的:铲除了太平军,还有捻军呢!

二. “挥金如土”

1867年,曾国荃又称病隐退,在湘乡老家悠闲地生活了八年之久。

1875,同帝驾崩后的第二年,即清光绪元年,曾国荃受清廷征召,出任了陕西巡抚。

1877年,曾国荃被调任山西巡抚,一个人能有多大作为,因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早灾和蝗灾,而声名远扬。

这场灾荒就是丁丑奇荒。

一个“奇”足以说明这场灾害受灾程度之重,影响之广。

丁丑奇荒遍及北方九省,先是由于干旱少雨,导致庄稼受灾,接着爆发了一场铺天盖地的蝗灾。

蝗虫所过之处,植物被啃食净尽。

然后,各地普遍发生了饿死人的现象,其中以山西受灾最为严重。

为什么这样说?一组数字告诉你:

当时山西共有一千六百万人口,饿死的多达五百多万,几乎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

在这种受灾成都下,人伦道德荡然无存,发生了人相食和易子而食的惨象。

此外,“树挪死,人挪活”,大批民众为了混上一口饭吃,大规模地背井离乡,出省逃荒。

如此一来,山西的人口数量只剩下几百万了。

就是在这样惨烈的背景之下,朝中几乎无人敢接这个烫手山芋。

曾国荃临危受命,被清廷调任为山西巡抚。

为什么选择曾国荃这一届武夫,我认为有三点原因:

一是为了挽救这数百万生灵,重振山西的农业经济;

二是万一北方因灾而再次爆发农民起义,以曾国荃的铁血手段,定能将之消灭于萌芽状态。

三则是因为曾国荃是曾国藩的弟弟,自然而然地继承了曾国藩在官场上留下的人脉资源。

曾国荃本来在全国的为官的声誉甚差,大家都在拭目以待,坐等着看他的笑话。

曾国荃到达山西后,不是高坐在巡抚大堂,而是用脚踏遍了受灾地区,遍访各地灾民,然后再把详情上报清廷。

清廷为了支持曾国荃赈灾,在中央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给他划拨了数十万银两。

这些银子可以用来购买粮食缓解灾情,但是对于整个山西省来说仍是杯水车薪。

这个时候,曾国荃的人脉就派上了大用场。他大刀阔斧地采取了几条措施,帮助山西度过了这次奇灾。

一,向兄长的学生李鸿章等外省总督借调了大批金钱和粮食。

二,向朝廷申请了两千多张空白执照,向山西的士绅富户发放,用来换取赈灾物资。

这是清廷很熟悉的“卖官鬻爵”,只不过用来赈灾当然是一项功德无量的义举。

三,亲自书写字幅,卖给本地有钱人,用自己的名望和书法来赚取钱财,弥补赈灾资金的不足。

因此,曾国荃筹到了大批粮饷和物资。

他根据灾情派发到各州府,并派人严格监督发放到每一户灾民的手中,绝不允许有人中饱私囊。

在曾国荃的大力筹措和安置下,广大饥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农民们也拿到了种粮并重新播种。

曾国荃还率领山西全体官员和士绅一起去玉皇阁,连续跪地三日向上苍祈雨。

曾国荃的运气格外好,就在祈雨的第三天,山西果然下了一场大雨,大大地缓解了灾情。

当地的灾民当然想当然地认为是曾国荃的真诚感动了上苍。

而他奋力赈灾的行为,不仅仅拯救了一省百姓,也使得受的灾民们把他当做了救世主。

曾国荃以此迅速地与本省民众建立起了血肉联系。

更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在这场几番联动的赈灾中,曾大发战争财的曾国荃作为中心枢纽人物,没有侵吞一两赈灾银。

这在封建官僚体系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这不仅使曾国荃的为官的声誉迅速好转,更使得朝野上下,无不对他刮目相看。

曾国荃只在山西主政两年,却创立了宏大的功业和良好的政绩。

等他离任的时候,以省会太原为中心的士绅百姓无不含泪相送,并自发联合起来,为他树碑立传,给他立生祠。

可以说,曾国荃做官能有此一遭,也可谓是相当成功了,足以在青史中有一席之位了。

这也证明了,曾国荃不仅仅是个只会打仗的武夫;只要机遇得当,他也可以是清廉有为的一方大吏。

之后,曾国荃在官场上,如有神助,几乎是平步青云。

1881年,即清光绪七年,清廷为了表彰曾国荃在山西的政绩和功劳,便把他提升为陕甘总督。

曾国荃在陕甘总督任上待的时间并不长,因身体原因,他很快再次就向清廷乞病离职了。

但是,曾国荃的能干、实干已经名誉朝野,仅一年,清廷便把他起复为两广总督,让他掌管了南国繁华之地。

两年之后,清廷将曾国荃调任为礼部尚书,摇身一变,跻身为京城大员。

1884年8月,清廷授予曾国荃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的职务。

如此一来,他就掌握了东南富庶膏腴之地,实职也已经赶上兄长曾国藩了。

曾国荃在两江总督任上,充分发挥了他的理政才能,全力开办洋务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而这这正是其兄曾国藩的遗志遗愿和未竟之业。

中法战争爆发后,曾国荃奉命去福建前线督师助战。

一开始,曾国荃并不了解战场敌情,督战不力,受到了清廷的处分。

曾国荃痛定思痛,积极钻研战争局势,以及我方军情、当地民情,而后采取了一系列军事措施。

比如,主持整顿海防,增添兵船和鱼雷等,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曾国荃使得沿岸军民数年相安无事,撑起了东南半壁江山。

曾国荃的功劳最终获得了清廷的充分认可,1889年,即清光绪十五年,慈禧太后授予他太子太保的荣誉职衔,以表彰他对清朝的功劳和贡献。

作战“杀人如麻”,在乱世中意味着军队作风强硬,作战悍勇,气势如虹,更容易打胜仗,得军功。

曾国荃的“挥金如土”,不仅仅体现在他山西赈灾之中,他对待部下也很是慷慨。

在曾国荃的侍卫中,有很多人从一个什么都不是的大头兵,一路凭军功做到参将,甚至是副将衔的军官。

但是,他们即使功成名就,仍然甘愿给曾国荃当侍卫,恐怕就是因为他的这个性格特征。

1890年,即清光绪十六年,时年六十六岁的曾国荃病逝于南京两江总督署,追随其兄曾国藩而去了。

曾国荃的死,同样像他的兄长一样,令清廷痛失栋梁。

慈禧太后授予他“忠襄”的谥号,从此他被世人称作曾忠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