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年前清朝第一“狠人”,险些消灭日本,为何最终被慈溪否决?

中国历史上是从不缺乏有血性的人,但时间到了清末的时候,奴性像毒气一样弥漫在全国上下,虽然也偶有几位能人志士,想要救亡图存但始终未能触及到根本。等到1840年,中国的大门被列强用枪炮轰开之后,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更是以软弱避让、委曲求全的姿态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的割地赔款条约,土地被瓜分、资源被掠取、民众被屠杀,曾经的文明古国,在连年的战败下已变得满目疮痍,而这也让一直对中国虎视眈眈的日本找到了机会。

1894年,日本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因为1894年是甲午年,因此又称为“甲午战争”但日本侵略者的枪炮并未能影响慈禧过寿的雅趣,结局大家都知道,中国又败了。但在战争期间,有一位名字叫做宋育仁的狠人,却在为国家密谋一个惊世骇俗的计划,组建舰队攻入日本扰乱其国内局势迫使日本撤军,虽然宋育仁的计划看似疯狂,但他并不是一个疯子,而是一个救国心切的书生。

1857年,宋玉仁出生在文脉悠远的巴蜀大地上,他父母早逝从小就跟着伯父读书学习,他日日勤学苦读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八岁那年他中了秀才,恰逢张之洞在四川开办尊经学院选拔人才,从三万名学子中选取一百人,而宋育仁就是其中之一。不仅如此,在尊经书院中宋育仁也是名列前茅,他和其他三位才子并称为“尊经四杰”,从尊经学院开始宋育仁开始一步步走向外面的世界。

1886年29岁的宋育仁进京赶考,不仅一举高中,还因在朝考中表现出色被选入翰林院做庶吉士,之后宋育仁写下多篇文章,痛陈时事利弊,虽然他文章的中心点在今天看来不过是些,反抗外国侵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等内容。但在当时,这些言论绝对称得上新思潮的风向标。

1894年已经37岁的宋育仁再次上路,他被举荐为参赞官前往欧洲,欧洲的一切都让他倍感新奇,不管是政治教育还是建筑民宿,他都近乎贪婪的去吸收所认知的一切,也就在这个时候,日本对中国蓄谋已久的战争开始了。

1868年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后,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达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区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放眼一看最符合日本要求的自然就是他的邻居们中国和朝鲜。1894年当时还是中国附属国的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无力应对,被迫向清朝起源,清政府出兵朝鲜顺利镇压了这场农民起义,而日本则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也趁机派兵进入朝鲜首都汉城

随后在1894年7月,日军挑起争端寻找借口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毫无防备的清军在朝鲜被日本打得节节败退,之后清政府又派出北洋水师黄海迎战日本,但实力最强的北洋水师也没能避免战败的结局。爱国将领邓世昌殉国,日本步步逼近清朝国土局势十分危急,得知甲午战争的消息后,在英国伦敦的宋育仁自然是十分悲愤的,出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远在千里之外的宋玉仁尚书清廷,指出日本一方的问题。在他看来,甲午战争中“倭兵少财乏,持久足以困之”。而在获悉清朝水师全军覆没的消息后宋育仁情急之下,想出了一个惊天的计划,这个计划一旦实施成功,日本绝对会遭受重创,因为他的目标是东京,宋育仁认为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如能攻打其本土必能使其大部分力量撤回,从而为清军脱困。

他的计划是这样的,先以个人名义购买英国卖给阿根廷智利两国的兵舰五艘、鱼雷快艇十艘,然后再把船开到澳大利亚招募两千水兵,依附在澳大利亚商团以保护商队的名义,自菲律宾北上直攻日本长崎和东京。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宋育仁的打算看似异想天开,可也具有相当程度的可行性。当时中日两国开战,澳大利亚距离南洋最近,因此受到的影响也最大。

西方的商会本来就有自行招募水师以保护商队的权利,因此有舰队随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而且澳大利亚当时还是英国的属地,宋育仁打算让这一支水师伪装为澳大利亚的商团因此可以悬挂英旗。彼时英国和日本秋毫无犯,还有商业上的往来,因此日本必定不会防备挂着英国国旗的船只。在确定消灭日本的谋划之后,宋育仁等人一方面报请朝廷批准,另一方面则是和清朝的封疆大吏刘坤一、张之洞联系,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同时宋育仁与英国康敌克特银行经理格林密尔商定,由清朝与康敌克特银行立约,借款二百万英镑、另战款一百万英镑以支付兵权购买费用。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后,宋育仁已经组成了一支具有战斗力的海军。

当然,专业的事情还是让专业的人来做,宋育仁准备将这一支水师交给前北洋水师提督琅瑯威里率领,到了这个时候宋育仁可谓是心潮澎湃,因为事情正在朝着他的预期发展,不过现实终究给了宋育仁当头一棒。宋育仁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充分,于是“炮械毕集”整装待发了,但是此举却遭到了以慈禧为首的清廷上层的否决,因为清廷以打定和日本媾和的主意。慈禧认为宋育仁这是“妄生事端”给朝廷添乱,立即下旨将够船募兵等事一概作废,同时电招宋育仁速速回国。宋育仁海外募集水师,奇袭日本的计划就这样胎死腹中。

1895年3月双方开始和谈,等到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不知凡几。此战之后日本更强,而中国更弱。在回国的路上,宋育仁早已没了当初前往欧洲时的那份热情,途中他将这个在异国他乡,密谋的计划写成了《借筹记》,详详细细的记述了此事的经过,以表壮志未酬之情。

回国后他被慈禧贬官,且一直不受重用,等到清朝灭亡后他隐居在四川成都东郊狮子山“东山草堂”,一心修治著书、不问世事,直到1931年去世,随着时间的推移,宋育仁的密谋看起来越来越像是一个荒诞的梦,但荒诞的是宋育仁吗?不是的,荒诞的是那个时代。宋育仁不过是替千千万万仍有血性之人,做了一个看起来不切实际的复兴之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