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金刚川》:一座炸不掉的工兵桥


抗美援朝战争《金刚川》采用的是多角度叙事,分别从“士兵”、“对手”、“高炮班”的角度来陈现。

很多网评认为电影情节太简单了,不值得用多角度陈现。我感觉还好,只不过因为前面角度的“泄露”,使得后面情节的冲击力削弱了。

但是“对手”这个词用得太不恰当了!以国相搏,怎能客气地称为“对手”呢?

电影的故事比较简单:1953年7月12日,抗美援朝反击决战金城战役前一天。志愿军急速向金城进发。金刚川下湍急的江水拦住了其中一支“燕山部”的进路。工兵连奉命架桥,高炮班提供支援,燕山部伺机过桥,美空军疯狂炸桥。


没有令人叫绝的战略,没有出其不意的战术,只有炸桥、修桥、过桥。仅有的对抗,来自高炮班不多的炮弹。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无数这样的“小战役”组成的。由于没有空军支援,制空权是属于美军的,局部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也是客观事实。

事实比电影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事实是连电影中的两门高炮也没有,根本没有对空力量支持工兵连修桥。轰炸机来了,只能躲。炸坏了就再修,修好了又被炸。七炸七修,中国志愿军硬是把一座简易工兵桥,变成了一座炸不烂的“神桥”。

估计导演也觉得如果完全按史实来拍的话,太过简单平淡。于是增加了高炮班,增加了血性的对抗。


张译饰演的炮手,同样是有历史原型的,不过是在另一个战场。这位战斗英雄在战友都牺牲了自己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使出最后的力气独自控制高炮,打下敌军战机。


电影把两个发生在不同时空的故事融合到了同一时空,增加了冲突性和观赏性。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张译演出了一个谨小慎微的炮手在最后一刻毫不退让的豪情,尤其是一边架炮一边唱出的“姓张,名飞,字翼德~”。


吴京,给了我一些小惊喜。因为他之前演的角色都非常正,不仅是正面人物,而且是没有缺点的完美。这次他演一个经验丰富但有点儿不守规矩的炮兵,有点儿小坏,与张译的角色相互映衬。

下面是吐槽部分:

最后一个美军飞行员,看到中国志愿军架起的人桥,被感动了,以至于没有执行炸桥任务。

从电影叙事逻辑来看,好像是因为这个飞行员动了恻隐之心,没有炸桥,所以部队才得以顺利过桥。看着很是不爽。

还有那座人桥,的确让人内心一震,鼻子一酸,所谓“用我们的血肉铸成新的长城”也就如此了。

可震撼之余,我个人感觉这“升华”太过了。人桥是如何在湍急的河水中保持不倒的?那些在水下做桥桩的战士是如何长时间憋气的?那些手拉手做桥体的战士是怎么保证平衡的?这么多人聚着就不怕炸吗?


我个人觉得还是值得一看。至少对我来说,使得我去查阅了相关的史实,对于抗美援朝战争的了解多了那么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