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一个不应该被低估的战略家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相国。如管仲,帮助齐桓公成为霸主,文种帮助越王勾践成功复仇,郑国子产,使得郑国在混乱的局面下,夹缝中得以生存,商鞅实行变法,秦国变得更加强大等等。这些人都是功勋卓著,名垂青史。然而相比秦昭王时期的范雎来说,要略逊风骚。

管仲虽然实行政治改革,发展经济,健全军队,帮助齐桓公成为霸主,但是纵容小人佞臣易牙、竖刁,埋下隐患,以至于齐桓公最后饿死深宫。同时功成名就之后,晚年腐败。更主要的是他缺乏长远战略计划和宏观构想。他成功后贪图享乐:夫人主不惜勤劳,以成功业,亦图一日之快意为乐耳。因此,他死后齐国迅速衰落。

文种在勾践最困难的时期,为了复仇吴国,给勾践献上“伐吴九术”。可谓颇有政治能力。而且在勾践、范蠡被扣押在吴国,越国几乎被灭的情况下,自己独自撑起将倾之大厦。发展经济,训练士卒,繁衍人口,分化吴国。最后打败吴国,实现称霸。然而自己最终却没有保住性命,还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如此智慧,却无法保全自己。

子产的优秀在于他实现了郑国的中兴。郑国本来是春秋小霸,国家不大胆子大,谁都敢怼,属于乱世里的“平头哥”,可惜后来国家衰弱。子产受命于危难之间,大胆改革,为田洫、作;丘赋、铸刑书不毁乡校,团结公族。实现了国家的中兴局面。但也仅仅是个“维持会长”,没能使郑国发展壮大。

商鞅是秦国在强大的基础上,变得更加强大。商鞅的变法措施,尤其是奖励军功,发展经济,为秦国蓄积了力量。但商鞅变法太过严苛,在改革的同时,内部有割裂的危险。因此他自己被车裂,不得善终。是主要不足。

相比以上几位优秀的相国,范雎就优秀得多。

一是他为秦国制定了统一天下的战略目标。他在和秦昭王的对话中,明确批评了秦国“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却闭关十五年,不敢向东发兵扩张的错误做法。这说明范雎是一个有战略构想的相国,视野更广阔,有野心,不是满足于眼前的一时称霸。

二是为秦国制定了实现统一天下的方法路径。首先他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分析了齐、韩、赵、魏、楚这些国家的内部情况和他们之间的国家关系。指出: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实行蚕食政策,一点点地吃掉靠近秦国的国家。

三是打破苏秦的“合纵”,对敌国实行分化瓦解,一边拉拢贿赂,一边采取军事行动。实行软硬两手。他指出,这些合纵的国家就像一群狗,只要在他们中间丢一块骨头,他们就会互相争夺、撕咬。于是派唐雎两次带着万斤金去贿赂,很快破坏了合纵政策。

四是加强中央集权。秦昭襄王从即位之后的近四十年间手中都没有多少实权,整个朝政几乎由宣太后穰侯等外戚权利掌握着,宣太后为巩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封魏冉为丞相、穰侯,胞弟芈戎华阳君,爱子嬴悝为高陵君,嬴巿为泾阳君,让他们帮助自己处理政事。范雎推行"固干削枝"的方针,彻底削弱“四贵”的权力。加强了君权。

五是治理巴蜀,开辟后方。决定在由秦入蜀的群山峻岭中开凿栈道。也就是褒斜道,发展了南北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千里栈道的开通,便利了秦、蜀间的往来交通。不仅稳固了后方,还极大地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意义深远。

六是谋划长平之战。世人皆以为长平之战是白起的得意之作,然不知背后的操盘手是范雎。长平之战原本相持两年没有进展,范雎使用反间计,才使得赵国换将。赵国换上纸上谈兵的赵括后,范雎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完成对赵国的击杀。

七是举贤任能,功成身退,得以善终。范雎在人生的顶峰,听从蔡泽的游说。举荐蔡泽代替自己,范雎回到封地,避免了兔死狗烹的结局。

从以上可以看出,范雎有格局、有胸怀(赦免曾差点害死他的须贾),有远见。既有军事才能,又有政治、外交才能。后来秦国一直执行他的路线,灭六国,统天下。更可贵的是不贪恋高位,功成身退,名扬千古。堪称能臣贤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