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逝世后,拟定的抬棺人都有谁?照片中为何凭空多出了一双手?

“鲁迅应该享受国葬,在苏联,高尔基去世,由斯大林抬棺……”沈钧儒在鲁迅葬礼上的发言中这样说道。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的寓所与世长辞,那一天,无数中国人都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

1936年,鲁迅先生的遗体

在上海,源源不断的民众自发参与到鲁迅治丧的活动中来,一时间,鲁迅的葬礼也成了全国人民最为关注的焦点。

当时由蔡元培、内山完造、沈钧儒、宋庆龄茅盾周作人周建人等13人专门成了鲁迅治丧委员会。

正如沈先生所说,作为中国现代青年的伟大导师、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给鲁迅抬棺是一件神圣而庄严的事,这不仅标志着全体国民对鲁迅先生一生的肯定,同时也标志着左翼文学的后继有人。

那么,由谁来抬棺,无疑成为了“治丧委员会”要面临的头等大事。

1936年,鲁迅先生的灵堂

由于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而鲁迅的身份又极为敏感,所以“治丧委员会”经过集体讨论后决定,由当时有影响力的青年作家来抬棺。

这些青年作家无不受过鲁迅先生的指导和支持,都是未来中国文坛的中坚力量,也算是秉承了先生一贯关爱青年作家的态度。

然而,这样一件严谨的抬棺人员名单,却与当时现场抬棺的人员有很大出入,并且在抬棺的照片中,凭空出现了一双本不属于抬棺人员的手,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记者就此事,做了一系列调查、走访。

1936年,鲁迅先生出殡时的照片

其实,关于最早的抬棺人员名单,在萧军执笔的《逝世经过略记》中有过详细的记载,一共有16位青年作家,分别是:

巴金、黄源、萧军、黎烈文、聂绀弩、靳以、孟十还、周文、张天翼、吴朗西、陈白尘萧乾、欧阳山、曹白、鹿地亘、胡风。

由于萧军是治丧委员会的成员,所以这一份《逝世经过略记》,应该算是官方发布的权威报道了。

然而,起灵当天许多报纸上刊登的抬棺人数却与萧军的记载不同,《上海华美晚报》记载:“大批青年学生送鲁迅入葬,十四位作家亲抬棺柩。”

1936年,鲁迅先生的遗体

很明显,一说16位,一说14位,如此重大的葬礼,为何会在关键问题上如此儿戏呢?

也许有人会说,从当天的照片中数一数不就知道谁对谁错了?

这的确是最简单的方法,可是,当天为鲁迅送葬的民众人山人海,现场十分混乱,留下的照片中,并未能清晰地留下所有抬棺人的影像。

不过,已经确认无疑的几位当时抬棺的作家,几乎都撰写过鲁迅葬礼的相关文章,其中不乏对抬棺具体细节的记载,从中可以略见一二。

1936年10月,鲁迅先生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在鲁迅逝世十年后,作家靳以曾写过一篇纪念先生的文章,并回忆了当时葬礼的一些细节:

“我是派定的抬棺人之一,除开我,记得还有鹿地、周文、沙汀、巴金、河清、烈文、天翼、胡风……我极其小心地迈着步子,为了使鲁迅先生不再受一点人间的颠簸……到了墓地,那具黑棺又上了我们的肩头。”

据靳以回忆,当时他的心情沉重极了,尽管棺材不大,先生的遗体也很轻,但他觉得自己的肩头异常沉重。

靳以

从靳以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青年作家们抬棺一共抬了2次,一次是起灵,一次是到了墓地。除了自己外,他能记起来的抬棺人,还有8位。

我们再来看看巴金在文章中的说法:

“到了墓地之后,十三四个人抬起了灵柩。刚刚在纪念堂上读悼词的朋友,突然从人丛中跑过来,把他的手掌也放在灵柩下面,这个情形把我深深地感动了……”

巴金在文中提到的那位“读哀词的朋友”,其实就是萧军,只是当时他们并不相熟。

萧军

这与萧军“自己是抬棺人”的记载是吻合的,只不过巴金记忆中的人数与萧军仍有出入。

多年后,靳以的女儿曾为记者拿出父亲珍藏多年的鲁迅葬礼照片,背面有靳以在事后亲笔注明的抬棺名单,以示纪念。

只可惜,由于日久年深,照片背后的字迹有三个名字已经模糊不清,能清晰辨认的有9人,分别是姚克、欧阳山、胡风、巴金、张天翼、靳以、黎烈文、吴朗西、鹿地亘。

这样看来,这件事就很奇怪了,这9人的名单与靳以在自己文章中所写的9人名单又有不同,少了周文和沙汀;多了姚克、欧阳山、吴朗西。

1936年,为鲁迅抬棺的人

后来,有记者拿着照片,找到周文的女儿,她认出了照片中他的父亲是排在棺材右边倒数第二位,并且还拿出了父亲当年纪念鲁迅的文章。

周文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大家在礼堂前围着一大圈把装着他遗体的棺材抬起来,这是最后了啊!成千上万的人都争着伸出手来,拥挤着,抬向墓穴去。”

这样看来,周文当天就在现场,应该确凿是抬棺人员之一。

2001年,根据靳以女儿的照片,记者又找到了当年抬棺人中尚健在的黄源。

鲁迅、许广平夫妇和儿子周海婴

黄源指着棺材左排巴金和胡风后面、靳以前面的一个小空缺说道:“这个就是我。”

由于黄源个子小,又在两个高个子中间,所以很不明显。

据黄源说,许广平并没有将鲁迅的死讯告诉萧军,那天萧军是他带去的,鲁迅遗体从家里转移到殡仪馆后,萧军跪在殡仪馆里,那天是由黄源及夫人许粤华、萧军、胡风四个人守灵。鲁迅去世时,茅盾由于生病没有来,是他的夫人孔德沚来的,茅夫人主要负责照顾许广平。

茅盾夫妇

根据这张照片,记者又做了诸多走访和调查,最终确定了抬棺12人的真实名单:

左1:巴金,右1:鹿地亘

左2:胡风,右2:欧阳山

左3:黄源,右3:张天翼

左4:靳以,右4:姚克

左5:吴朗西,右5:周文

左6:萧军,右6:黎烈文

以上是根据照片查考出第一次从万国殡仪馆起灵,抬下台阶送入灵车过程中的名单。

除此之外,关注照片凭空多出的那双手,明显不是一个中国人,在当时的环境下,是不可能有外国人出现在抬棺名单中的。

那么,这个外国人到底是谁呢?在巴金的回忆录中,记者找到了答案。

巴金

“在往墓穴去的途中,灵柩是愈来愈重了。那个押柩车来的西洋人跑来感动地用英语问道:我可以帮忙吗?我点了点头。他默默地把手伸到灵柩下面去。”

原来,鲁迅的葬礼全过程,并非今人想象中那般古板,一个外国人,面对此情此景,都能深深动容,可见当时现场的每一个人,包括前来送先生最后一程的每个民众,心里都有着多么真切的悲痛。

按照各方回忆当天的境况,恐怕“抬棺”的人还不止这13个人,到最后,到底有多少人加入了抬棺的行列,恐怕早已说不清楚了。

鲁迅

是啊,在那个中华大地渐渐觉醒的年代,谁还不想亲自送这位伟大的“战士”最后一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