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文采

提起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人们就会想起他为国为民牺牲奉献的赤子之心,顾全大局相忍为党的崇高风范,文雅的谈吐,强大的感召力……人们往往忽略了,其实周恩来还是一个文采斐然的文艺青年。

一、《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发表于1941年1月18日重庆《新华日报》的一篇文章。1941年 1月,皖南事变发生。国民党封锁消息,不准谈论皖南事变。周恩来为《新华日报》书写题词和诗:“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严正抗议,并在中共南方局内部署应变措施。

周恩来把牺牲于皖南事变的新四军烈士称为“死国难者”,虽然只是四个字,却是对烈士们的最崇敬的尊称:他们是为了国家而献身的,他们必定万古流芳。正文仅仅16字以“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周恩来为历尽艰辛正好为国家为民族杀敌立功的英雄们惨遭冤杀而深感不平,故称之为“千古奇冤”!我们的领袖心中有无限悲愤,但为民族存亡、国共合作抗击日寇大事考虑,故把悲愤之情收起,而用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兄弟相争的典故,昔日有魏王曹丕欲害曹植,另其七步作诗,不成即命不能保,才华横溢的曹植果然七步就作出好诗,以豆萁煮豆比喻兄弟相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周恩来问“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虽然是用典,却十分恰当、自然,饱含深情,有愤慨,有揭露,有伤怀,有规劝……国难当头,杀敌唯恐不及,却手足相残(此时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两党如同兄弟),痛失英才,怎不叫人哀伤!综观全文,短小精悍却又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具有很好的宣传效果。

图中那哪个是帅哥周恩来?

二、悼李公朴、闻一多两先生词

今天在此追悼李公朴、闻一多两先生,时局极端险恶,人心异常悲愤。但此时此地,有何话可说?我谨以最虔诚的信念,向殉道者默誓:心不死,志不绝,和平可期,民主有望,杀人者终必覆灭。(周恩来)

李公朴、闻一多两位民主人士先后被暗杀后,1946年10月4日在上海举行了全国性的追悼大会,周恩来写作了上面的悼词,邓颖超在会场宣读。悼词于同一天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

整篇悼词的一大特点,用语十分精简。什么事?“追悼李公朴、闻一多两先生”。什么背景?“时局极端险恶,人心异常悲愤。”一下子就抓住了听众的心,听者无不在心里认同,“险恶”,还有比连杀两位教授先生更险恶的吗?“悲愤”,人们对为国家为人民牺牲生命的两位先生而“悲”,因反动派的罪恶行径而“愤”,用词精当。听众以为中共代表将有很多话要说,,却不料就一句“此时此地,有何话可说”。那就是,你们这样卑鄙下作,我无语!!!我心中有语言无法表达的悲伤和愤慨。接着,周恩来代表中共,称两位先生为“殉道者”,殉道,为道义而牺牲。这无疑是对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先生的最高褒奖,无疑是对争取民主、共和的民主人士的最大激励。作为中共代表,最后向两位先生送上的是默誓,也是极为简短:“心不死,志不绝,和平可期,民主有望,杀人者终必覆灭”。人人能说,句句能懂,铿锵有力如咚咚战鼓,鼓声中,人们向共产党旗帜下汇聚。相信追悼会结束,这几个短句一定在人群中口口相传了吧。这不就是教育人民、团结人民吗,周恩来的悼词如此有力量!

图中军帽周公是什么时候?

三、周总理少时写过武侠小说!

怎么也想不到啊,周恩来少年时竟然还写过武侠小说,笔名“飞飞”。以这个笔名写武侠,可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人,可绝对不是读死书啊,他的思维一定十分灵活,学起来那必定博览群书,兼收并蓄。

可惜后来断更了,我们的周总理从那时慢慢认识到,侠客救不了中国,光靠行侠仗义救不了苦难中的人民,他投身革命,没有时间为我们写武侠小说了。

呕心沥血为人民

他献出毕生的精力,写了一部中国人民奋斗的大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