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制度和绿营兵制,伴随着清王朝从辉煌到灭亡

八旗和绿营是清朝封建国家赖以进行统治的支柱和对全国进行军事镇压的工具。

八旗制度满族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原来处在氏族制时期的女真人,在从事狩猎和军事活动时,以每十人为一单位,各出一支箭,满语称为牛录(汉译为大箭)。并以一人为头目,称为牛录额真(以后统称为佐领)。清太祖努尔哈赤兴起后,援用牛录名称,将其改编为统辖三百人的基本行政单位和军事单位。

1601年,努尔哈赤改牛录制为固山(汉译为旗)制,设立四个固山,即黄、白、红、蓝四旗。1615年,为适应对明朝作战的需要,努尔哈赤正式建立八旗组织。八旗各有不同颜色的旗帜,即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和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这一组织,就是通称的满洲八旗皇太极时,又将降附的蒙古人和汉人编为蒙古八旗汉军八旗

八旗制度建立之初,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凡大事,均由八旗联合共议。它的产生,对满洲统一局面的形成和况固,对军事力量的增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都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为满族统治者建立清政权和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从皇太极开始,逐步削弱旗主势力,改变了八旗旗主平起平坐的惯例,加强了中央集权。清军入关后,经过顺治、康熙时期改革,到雍正时代,进一步打击八旗贵族势力,下令八旗人民必须尊奉皇帝为至高无上的君主,脱离与旗主的直接隶属关系。这样,旗主仅存部分封建特权,八旗完全变为中央集权国家机器的部分。八旗兵驻防都市城镇后,表面仍是军政合一的组织,但军事职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清朝封建政权的军事支柱。

绿营是清朝入关后建立的兵制。清统治者每占据一地,便将当地军队改建为一种由汉兵组成的绿营的军队。绿营以绿旗为标志,并以营为建制单位,所以叫做绿营。

绿营兵有四个兵种:马兵、战兵、守兵、水师。兵额常在六十万左右。驻防在京师和全国各地。绿营的官兵绝大部分是汉人但重要官职都规定为满族,这是清统治者民族歧视政策的表现。绿营营制,分标、协、营三大系统,各级长官主要有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外委等。驻扎在京师的绿营总长官是步军统领(也称九门提督)。在八旗兵腐败不堪用的一段时期内,绿营兵成为清政府最重要的军事力量。

作为军事组织,八旗兵和绿营兵共同构成清政府统治全国的工具。清朝统治者把旗人尤其满洲甲兵看成是国家的根本,因而使八旗兵环绕京城内外驻守,旗人世代当兵,专靠粮饷过日子,脱离了生产劳动。雍乾以后,由于人口剧增,限制旗人自由的制度没变,旗人全靠国家供养,而清政府已无法满足旗人日益增加的需求量,使八旗生计日渐窘迫。其次由于清初对旗人供给优厚,使八旗官兵逐渐养成骄奢淫逸、贪吃懒散、酗酒赌博的恶习,战斗力因此大大减弱,以至连绿营兵都不如。再者,清政府为维护正身旗人的权益,对镶红旗汉军实行种种限制,使旗人之间等级差距扩大,矛盾激化,八旗制度因而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它虽延续到清末,但已无法挽救清王朝覆灭的命运。

乾隆末年以后,绿营也逐渐腐化。首先,绿营差务繁重,不仅因担负差务而影响操练,而且使军队染上衙门油滑习气。其次,绿营是世兵制,以吃粮当兵为世业,全家依靠月饷为生,而康雍以来,月饷日薄,绿营兵难以为计,不得不靠做小贩、手艺为生,影响了操练,战斗力日渐下降,以至嘉庆年间镇压白莲教起义,已倚靠部分乡勇力量。到太平天国革命时,绿营建制已不堪用,曾国藩只能用勇营制度组织湘军来镇压太平军。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政府企图重建绿营旧制已不可能。清末,绿营建制逐步裁废,有的改编为警察。绿营制度消失后不久,清王朝也随之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