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
宋庆龄
参加葬礼听到争议
周恩来总理去世,好友宋庆龄悲伤不已。
1976年1月8日,一个令全国上下无数人悲痛的消息传来。周恩来总理,永远离开了他的人民。此时,在上海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在家中痛哭不已,她就是宋庆龄女士。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宋庆龄在家里哭了两天。
虽然已经80多岁了,行动有些不便的宋庆龄还是决定前往北京,送一送自己的老朋友。宋庆龄和周恩来相识于几十年前,两人在革命道路上,互相扶持。对于宋庆龄来说,周恩来无疑是自己的知己。但是,当宋庆龄赶到北京的时候,竟然会听到这样刺耳的声音。
宋庆龄认识周恩来,是通过孙中山先生的引见。1921年,孙中山制定了“联共”的方针,积极促进国共双方的合作。之后,孙中山在广州成立了黄埔军校。为了体现国共双方的友好合作,当时有很多共产党员在黄埔军校任职。
孙中山先生
同年,周恩来从法国留学归来。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周恩来担任了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在
宋庆龄
宋庆龄得知这一情况后,组建了北伐伤兵救助红十字会。周恩来得知后,非常感激宋庆龄的所作所为,并为红十字会的工作提出了很多建议。在当时国共合作的背景下,周恩来和宋庆龄都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奋斗着。两人惺惺相惜,成为了好朋友。
可随着孙中山先生的逝世,宋庆龄的身份,让她陷入了政治漩涡之中。蒋介石迫不及待地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大家都以为宋庆龄会支持蒋介石,结果宋庆龄却毫不犹豫地选择站在共产党的一边。
国共合作破裂后,周恩来和贺龙、李立三、叶挺、朱德、刘伯承、谭平山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宋庆龄听到起义的消息之后,马上联系了22名革命人士,联合发表了《中央委员宣言》,支持周恩来。
由于宋庆龄的身份,让她在国民党内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所以,在宋庆龄公开表示支持共产党之后,蒋介石非常不满。虽然不满,但是迫于宋庆龄和自己的关系,以及她的影响力,蒋介石并不敢做出一些过分的举动。
为了拉拢宋庆龄,蒋介石不断找人去劝说,还不断给宋庆龄写信。见宋庆龄态度坚决,蒋介石也试图威胁她。宋庆龄的弟弟宋子文在和她谈话时,就曾告诉过宋庆龄。如果不支持蒋介石,最好不要留在上海。
碍于宋家的势力,蒋介石最后还是没有对宋庆龄下手。但是,蒋介石也下令,严格监控宋庆龄。为此,宋庆龄决定前往苏联,避开蒋介石。在苏联期间,看到苏联人民的幸福生活,宋庆龄对共产主义更加了解和认同。
宋庆龄
宋庆龄为我党做出的贡献
身为孙中山的遗孀,宋庆龄为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九一八事变之后,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为,蒋介石不但不抗日,反而加大力量压迫共产党。此时,宋庆龄再没有办法袖手旁观,决定回到国内。刚一回国,宋庆龄就受到了国民党特务的监视。但是,宋庆龄没有丝毫畏惧。她秘密联系了周恩来,询问是否有自己能帮得上忙的地方。
周恩来非常感动,此时蒋介石正在大肆搜捕共产党的下落,组织经常转移。于是,周恩来请求宋庆龄帮忙保管一些党内的机密文件,防止落到国民党的手中。1934年,由于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导致我军被迫开始转移,万里长征从此开始。
长征顺利结束之后,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大家都为这一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所震撼,还有很多外国媒体想要采访共产党。但是,由于此时国内严酷的斗争形势,想要顺利抵达延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美国记者斯诺了解到了宋庆龄和我党的关系,就来到上海,找到了她。希望可以通过宋庆龄,顺利到达延安。宋庆龄和斯诺见面后,认为这对于共产党来说,是一件非常难得的机会。国际社会可以通过这一次采访,真正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
于是,宋庆龄给周恩来写了一封信,详细叙述了这件事情。周恩来也意识到这次机会的重要性,就同意斯诺来到延安。在党组织和宋庆龄的安排下,中共地下党员带着斯诺,穿过国民党的封锁线,安全抵达陕北。
斯诺在这里采访了很多共产党的领导人,了解到了共产党革命的意义。离开延安之后,斯诺将此次采访的所见所闻整理出来,并装订成书。这本书一经发表,在国际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这就是著名的《红星照耀中国》。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宋庆龄又发次公开发表演讲,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援助。与此同时,宋庆龄还不断与我党秘密商议抗日事宜。宋庆龄的一生也可以说,为了我党的发展贡献了不少力量。
宋庆龄是我党亲密的战友、同志。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曾邀请宋庆龄参加抗日救国活动。两人在相处过程中,也成为了好朋友。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香港也不再安全。为了保护宋庆龄的安全,周恩来等人决定将宋庆龄接到重庆。在重庆期间,宋庆龄依然为了革命事业忙碌着,一直到新中国成立。
太平洋战争
毛主席和周总理,都想要邀请宋庆龄参加开国大典,邓颖超自告奋勇,去接宋庆龄。邓颖超带着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笔信,来到了上海。在得知邓颖超的来意之后,宋庆龄却有些不想去。因为在20多年前,孙中山正是在北平去世的。
但是,在看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笔信之后,宋庆龄大为感动。最终,同意和邓颖超一起前往北平。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改善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党中央决定建立一个英文报刊,由于宋庆龄之前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就由她着手准备。最终,在宋庆龄的努力下,1952年,英文杂志《中国建设》成功问世。
为人民死而后已
参加追悼会反被误解,宋庆龄愤然离场,周总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在这之后,宋庆龄和周恩来都为了新中国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1976年,得知周恩来总理去世之后,宋庆龄执意前往北京,参加追悼会。由于宋庆龄此时已经80多岁了,还有很多老年人的病症。在两个养女的搀扶下,宋庆龄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看到周总理消瘦的面容,宋庆龄不禁又流下了眼泪。
过了几天,宋庆龄参加追悼会时,突然听到有人说她是“总理帮”。宋庆龄听了这话非常生气,自己和周恩来几十年的革命友谊,竟然被曲解。她越想越生气,最后直接站起身来,离开了追悼会。回到家里,宋庆龄的气还没有消下去。她对养女说,“周恩来为了国家奉献了一辈子,竟然还有人污蔑他。我看我还是辞职,回上海养老好了。”
周恩来总理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中国特色外交的奠基人。他对中国做出的贡献,人民是有目共睹的。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担任政府总理,之后又兼任外交部部长,是中国特色外交的奠基人。1945年,周恩来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这次会议成功解决了印度支那问题,巩固了我国南方边境的安定,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外交政策,尽显大国风范。
周恩来不仅在外交方面政绩斐然,对于我国的经济民生,周恩来也十分重视。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在周恩来总理的领导下,国民经济得到了最快的恢复。到1952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了历史最高!在“一五”计划期间,周总理领导了多个工业生产计划,为中国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于水利建设和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周总理也非常重视。在赴日留学时,周恩来曾说过,“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在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想要“上天”的愿望也愈发强烈。要研究原子弹,要有先进的技术、仪器和设备,这些资源对于刚刚经历过战争的新中国来说是非常稀缺的。
制造原子弹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西方强国手中。周恩来抓住苏联援助我国的关键时期,争取到苏联方面关于原子弹制造的技术支持。但面对苏联的支持和援助,周恩来总理说,不能一味的依靠苏联的帮助,我们要发展自己的科学技术,培养高科技人才,不能只“得人之鱼,更要得人之渔”。
经过科研专家们的努力钻研,在苏联的帮助下,原子弹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政府撤走援助中国的所有技术人员,并且带走了所有的图纸。这一行为对于当时的研究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在此紧要关头,周恩来坚持党中央的决定,积极鼓励大家,不怕从头做起。1962年11月,为解决国防问题,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在原子弹研发期间,中央专委多次召开会议,解决多项问题。在原子弹试验阶段,周恩来更是小心谨慎,确保成功,同时他还三令五申,不能影响人民的正常生活。
钱学森之后回忆说,周总理真是把指挥军队的一套经验拿出来了。正是因为周总理的兢兢业业和无数科研人员的艰苦奋斗,最终在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原子弹试验成功之后,毛泽东做出“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的批示,于是科研人员再次投入到研发氢弹的工作中去。
钱学森
周恩来总理指示大家要一鼓作气,攻坚克难。在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距离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时间,仅仅两年零八个月,是当时世界上最快的速度。“两弹”成功研发,接下来就进入到了“一星”的研制工作。
在1956年,钱学森就向中央提出了要研制卫星的意见。1967年,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的会议,正式命名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为“东方红一号”。在卫星研制过程中,全国上下通力合作。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顺利升空,举国欢庆。
1972年,周恩来总理被检查出患有膀胱癌,但是他仍然带病坚持工作。此时中美刚刚开始建交,仍然有许多事情需要处理。周总理就这样拖着病体工作,终于支持不住住进了医院。在住院期间,周总理先后接受了多次手术,仍然坚持处理政务。
周总理在写给毛主席的信中说到,自己还能战斗,还有61斤,还能工作。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周总理的身体每况愈下,更是出现了便血的情况,照顾他的护士医生没有不被总理感动的。
周恩来在外交方面的才能和爱国之心,世人有目共睹。他既坚定有自己原则和信仰,又有超人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谈判技巧。这些优点在周总理处理西安事变、和之后的重庆谈判以及在领导朝鲜停战谈判中都得到了完整地体现。海明威在访问周恩来后曾感慨地说:“周恩来是一个有极大魅力和智慧的人。”
喜欢本期内容的朋友别忘了点赞、关注、评论、转发,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