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也做过这样的聪明事,范仲淹表示自叹不如

秦桧是南宋初年的宰相,“主和派”的代表。因为他力主向金国进贡,求和,同时打压和迫害“主战派”,因此也被认为是大奸臣的象征。后世很多人骂奸臣时候,都把他们比作秦桧。

秦桧的跪拜铜像,至今还立在岳飞墓旁。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大反派,却也做过一些“聪明事”。

秦桧跪像

秦桧的“聪明事”

南宋初年,虽然那时候科举制已经实行很多年了。但仍有一些推荐做官的渠道,凭借名人或者高官的举荐信,到地方长官那里谋个一官半职。

可古代的通讯并不发达,同时也没有现在人脸识别等高端的辨别真伪的手段,因此,不乏一些胆大妄为的投机分子在这里浑水摸鱼。

就在秦桧做宰相的时候,有这么一个读书人,胆子大到什么程度呢?他伪造了当朝宰相秦桧的书信,去拜访扬州太守。他觉得扬州太守不敢去跟秦桧较这个真,可能就糊里糊涂地给他派个差事。

不过没有料到的是,这个扬州太守跟秦桧有过一面之缘,他看出了这封信的蹊跷,觉得是假信。于是命人审问,果然这个读书人不敢受刑,直接就招了。

这个扬州太守也十分会做官,没有直接发落。而是把这个读书人、伪造信、供词放在一起,派手下送去临安交给秦桧发落。他也怕自己万一审错了,落得埋怨,另一方面如果是真的伪造,那么可以向秦桧邀个功。

太守审问后,把人送到了秦桧那里

这事到了秦桧跟前,下属们都以为秦桧要把这个读书人从重发落,以儆效尤。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秦桧不但没有追究他的过错,反而给了他一个做官的资格,并命人把他送走。

下属们不明缘由,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就问秦桧是什么缘故?

秦桧说:“我倒不是吝惜那一官半职,或者鼓励大家做坏事。可你们想,这个人胆子大到伪造当朝宰相的亲笔信,他会是一个凡夫俗子吗?这种人做不了什么大善事,可如果因为我的责罚,是他逃往大理、西夏、金国的话,就会成为我们的对立面,那时候麻烦的是我们自己。我现在只给他一个小官套住他,这才是权衡利弊的结果啊!”

秦桧作为一朝宰相,还是有些能力的

笔者评价:

秦桧考虑问题不着眼于表层,而是能看到背后更深的原因,这并不让人意外,因为能做到一朝宰相的也都不是普通人啊!

另外一个启发是,我们在做决定前,除了考虑事情本身的对错,还有考虑到事情的影响,综合判断利弊,才能得出最优解。

但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范仲淹身上,就变成了反面教材。

范仲淹的“糊涂事”

范仲淹除了是我们课本中的文学家外,他另一主要成就还体现在他防卫西北的功绩上。北宋时,西夏时常侵犯宋朝边境,范仲淹跟韩琦防范边境,号令严明,西夏人占不到什么便宜。

范仲淹不光是文学家,也是著名将领

而有两个读书人张生和李生,想通过卖弄自己的文章来向范仲淹和韩琦求得一官半职,但读书人向来负有书生气,又想博取功名,又怕被世人嘲笑功利心。

于是乎张生和李生二人想了个“妙招”,他俩把自己写的诗刻在一个石碑上,花钱请人拉着,在韩琦和范仲淹的家门口来回晃悠。

韩琦和范仲淹的家丁报告了此事,二人决定他们形迹可疑,并且处事荒诞,不是可用之才,因此没有召见张生和李生,更没有派给他们官职。

结果,张生和李生发觉自己在这没戏,索性跑到西夏去了,还化名张元、李昊。张元和李昊在西夏也是故技重施,到处题诗然后留自己的名字。当时西夏的开国皇帝李元昊得知此事,觉得这俩人是在套用自己的名字,行为十分奇怪,就命人带他俩来问话。

李元昊觉得可以,于是命人带来问话

这一问不要紧,李元昊跟张元和李昊聊得十分投机,高兴之余立刻就命他俩做自己的谋士。而这两个人因为长期生活在宋朝边境,对当地的情况很了解,所以他俩不停地给西夏出主意,最终成了北宋边境上的大害。

范仲淹如果知道这事的真相,估计肠子都悔青了。

对比秦桧跟范仲淹的精力,我认为即使再不济的人有时候也能灵光一闪,再聪明的人也有计算失误的时候吧!所以,我们不可以盲目自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