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的“江东对”与诸葛亮的“隆中对”为何能并驾齐驱?

鲁肃周瑜乃是管鲍之交,情谊深厚,经周瑜推荐,鲁肃到得孙权手下当值。孙权求贤若渴,对鲁肃推崇至极,见他这样的贤良来投,自是重用。两人相见甚欢,为促膝长谈,于是“榻上策”应运而生。

此时的孙权刚接替父兄的大业重任,孙权倍感吃力,因其太过年轻,内地多有不服,反抗之声此起彼伏,基业尚且不稳,又面对北方的曹操袁绍,不知该如何应对。这一日 ,孙权会见宾客,等宴席结束,孙权将鲁肃留下,二人对榻而坐,再次同欢共饮。当然,孙权留鲁肃之意并非只是饮酒作乐,酒到兴起之处,孙权将话题转入正轨。孙权望向鲁肃,非常诚恳地问道:

“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孙权其意乃是效仿齐桓公晋文公成就一方霸业,请鲁肃给予建议。见孙权诚恳,鲁肃毫不含糊,将心中酝酿已久的想法悉数说与孙权。鲁肃深刻分析局势利害,以独到的视角和先见之明,料到汉室在曹操的掌之中,名存实亡,刘氏江山定不可恢复,而曹操手握重兵,想要除掉他实在不易。现下北方多有战乱,曹操与袁绍打得火热,一时之间无暇南顾。孙权占据江东,可以趁此时机,巩固江东,北征黄祖,占据江夏,以此为据点,占领荆州,步步为营,最后建立霸业。

北方的袁绍曾经派来使者,邀孙权共同抗曹,但是,鲁肃认为不可,依北方之形势,俨然已经是曹操的天下,要除去曹操不是一蹴而就之事,若是相助袁绍,一旦失败,那就与曹操结下深仇大恨,曹操必定举力灭之,这反倒是得不偿失。大家注意,鲁肃提出“榻上策”的时候,官渡之战尚未爆发,袁绍正值气盛之时,鲁肃能这么早就有如此的远见卓识,可见其眼界之高及眼光之长远。

鲁肃的“榻上策”让孙权心中的纠结犹豫一扫而空,眼前呈现一条光明大道。孙权对鲁肃的高见赞不绝口。 鲁肃深谋远虑,不仅指明了要对待曹操和袁绍的态度,还将刘表的荆州纳入了战略目标。鲁肃与孙权的此次会谈,对孙氏集团今后的发展走向至关重要,纵观孙氏集团以后的发展,确实是依照了这一发展模式。

鲁肃的“榻上策”与七年后诸葛亮的“隆中对”似有异曲同工之处,均是两个运筹帷幄之士,在纵观全局,基于当时形势下,得出的实事求是、而又非常有先见的结论。“榻上策”与“隆中对”均成为两国的基本定国之策,“隆中对”使得刘备在落魄之中,崛起于荆州,立足于西蜀。而“榻上策”则使孙权稳坐江东,又夺荆州,划江而治。

孙权对鲁肃之谋略非常佩服,政务之事,常常听取鲁肃建议,又常以厚礼赐予鲁肃。而对鲁肃的器重,竟让朝中其他大臣心怀嫉妒,张昭就在孙权面前多次指责鲁肃的不是,劝孙权要慎用之。孙权虽然年少,但却不是个容易受人蛊惑之人。面对张昭的劝言,笑而纳之,但是对鲁肃的器重却依然如故。可见孙权在用人方面确实是比较出众的。

在“榻上策”的指导下,孙权安抚山越,三伐黄祖,夺得夏口。夏口是江夏的门户,而江夏又是荆州的门户,夺得夏口,就离夺取荆州又近了一步。只是,孙氏最终没有走到最后一步,就一命呜呼,在感慨之余也不禁为东吴感叹,为鲁肃之谋略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