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期,朱元璋曾想灭掉日本,刘伯温得知后为何誓死阻拦?

过秦论》曾言:“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古代君王在位期间,为巩固国家发展局势,皆需做到深谋远虑,若未能长谋远略,将因匹夫之勇身陷失败深渊。

在对中国古代社会封建发展历史进行了解后便可发现,每一位皇帝上位后,都有着一定的政治野心,在他们规划未来政治发展道路时,也能做到深谋远虑,从大局出发,争取为天下百姓带来更加安稳的生活环境。

提到朱元璋时,想必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作为一位出身平民的皇帝,朱元璋虽无显赫背景,可却在上位后成功开创大明盛世。

在朱元璋上位初期,曾希望派兵前往日本,将日本一举攻灭。可朝中大臣刘伯温却誓死阻拦朱元璋的这一决定。在攻打日本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政治谋划?为何刘伯温会对朱元璋的这一政治构想如此反对呢?

通过对明朝时期的政策进行了解后便可发现,在朱元璋的影响下,大明王朝始终有着较为强硬的政治手段。与其他朝代相比,明朝不和亲、不割地,而这样的行为也令后人赞叹不已。对于朱元璋来说,虽然他的出身并不是很好,可他却对国家政治统治,有着别样构思,这也使得朱元璋上位后便成功带领中原地区,走向全新发展巅峰。

明朝建立后,我国中原地区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为给予民众提供更加稳定的生活环境,朱元璋不愿以军事手段解决边境混乱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和平交往便成为朱元璋上位初期的外交政策。

对外交往的过程中,除日本外,其他国家均愿与明朝建立友好往来,日本甚至还杀了明朝使者。基于日本方面的恶劣态度,朱元璋便决定发兵日本,以求将日本势力彻底镇压下来。可当朱元璋提出这一构想后,刘伯温却表示坚决反对。在对这段历史进行了解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在刘伯温阻拦朱元璋发兵日本的背后,有着许多特殊的政治原因。

虽从表面上看,中原地区的势力要比日本强劲许多,可通过观察过往的征战经历便会发现,纵使是威名赫赫的忽必烈,都很难平定日本。从忽必烈几次伐日惨败而归的经历中便能感受到,远渡重洋征服日本,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在忽必烈征服日本的过程中,元朝正值鼎盛发展阶段。可尽管如此,他的征服日本计划,仍未顺利推进。古代社会战争过程中,士兵们并不能够如同现代社会一般,有着充足的物资补给保障。远征之路上的阻碍重重,本就会令中原地区的士兵疲惫不堪,在跨海征讨的过程中,士兵更是会因水土不服,失去原本应有的战斗能力。

此外,在朱元璋上位后,虽明朝统治已然确立,可国家内部却百废待兴,处于较为混乱的状态。经历长时间的起义战争,民众本就对和平有着巨大的渴望,若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对外发动战争,则会导致百姓怨声载道,对朱元璋产生排斥之心。对于一个国家及王朝的建设来说,百姓的支持极为重要,倘若朱元璋失去民心,大明王朝的统治必然无法得到巩固。

除以上原因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元朝所残余的北元势力仍对中原地区有着觊觎之心,若此时朱元璋集结大量兵马前去讨伐日本,则会令北元势力找到可乘之机,并趁机南下,将大明王朝一举攻破。

综合以上三点原因,刘伯温宁愿以死相谏,也不愿让朱元璋推行征讨日本的计划。在朱元璋听过刘伯温的种种分析后,同样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此之后,朱元璋便放弃征讨日本,并将全部的精力用于国家建设。在朱元璋的努力下,百姓们拥有更加安稳和谐的生活环境,世人对朱元璋普遍有着赞叹之情。

结语

从朱元璋与刘伯温关于日本事件的探讨中便更感受到,对于朱元璋来说,之所以他能成就一番伟业,与其身边优秀的臣子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若朱元璋是一位过于自负的皇帝,不愿听从他人的建议,或许大明王朝的辉煌,早已在出征日本的过程中消磨殆尽。

虽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我国早已摆脱封建社会制度,可古人的诸多经验,也会为我们提供相应的帮助,并促使中国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参考资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