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福建省龙岩行署收到一封寻亲信。就是这样一封看起来平平无奇的信,却惊动了中央的一位大人物,这封信到底有什么特殊,能够引起中央的注意?
在那个年代,寻亲的信息并不少,战争中骨肉分离的情况很多,在经济和生活逐渐稳定后,很多人都有了寻找亲人的意愿。
原来这封信来自一位叫杨月花的中年女人,她在信中详细介绍了自己的身份信息,以及年龄、血型以及出生地点。但这封寻亲信中的一个名字,引起了来龙岩调研的省长魏金水的注意。,名字就是“翁清河”。信中这么写道:
“三十四年前,我的伯父从翁清河手中将我抱给现在的母亲抚养。我的伯父对母亲说:我是一个老红军所生,因为当时白匪军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父母为了我的安全把我委托给翁清河抚养,还给了他20银元。但是他竟然因为害怕国民党特务找上门,受到牵连,把我送给了伯父。母亲从来没有提及此事,因为听到很多人背后议论我的身世,我才从母亲和舅母口中确定了上述事实。”
杨月花
经过魏金水的反复调查,他的心里隐隐有了一个猜测,难道这位杨月花就是毛主席流落民间的长女毛金花。
消息传到贺子珍那里,她坚信杨月花就是自己的长女,所有的关键信息都对上了!当这个杨月花的消息传到毛主席那里的时候,他激动地问:
“她现在人在哪里?我想马上见一见她。”
那么,作为毛主席的长女,杨月花为何会和父母失散,35年都没有一点消息呢?现在又是为何突然出现?这一切,都得从她出生的时候说起。
- 乱世离别
1929年,红四军第二次打下了龙岩城,此时正在红军反围剿的关键时期。在龙岩的爱华医院内,毛主席心里既激动又担忧,在门前来回踱步,此时他的妻子正在屋内生产,这是他和第二任妻子贺子珍的第一个孩子。
一声婴儿的啼哭让毛主席的心终于放了下了,这是毛主席的第一个女儿,他满脸慈爱地抱着刚出生的女儿,心里一股欣喜和怜爱。此时怀中的新生儿如同刚刚出生的花朵一样美丽可爱,他为孩子取名“毛金花”。
毛泽东贺子珍
很快,他的心中又泛起一阵酸楚,现在红军四处征战,颠沛流离。这个孩子如果跟着他们,必然有很多苦要吃,贺子珍是第一次做母亲,她对孩子异常疼爱。但出于女儿的安全考虑,毛主席和贺子珍商量之后,决定把孩子先寄养在一个百姓家中,委托他们先行照顾。当时很多的红军战士有了孩子之后都是这么做的,这样既有利于孩子的安全,也避免了他们经受颠沛流离之苦。
毛金花还没满月时,贺子珍就委托邓子恢帮她找到了一户可靠的人家。他是龙岩城城北的一个补鞋匠,名叫翁清河。
在一个月夜,贺子珍抱着襁褓中的毛金花,来到了翁清河家。在把孩子交给翁清河夫妇的时候,她的眼泪一下就止不住了,隔了好一会儿才平静下来。她再三嘱咐翁清河,一定要照顾好孩子,等革命形势好些了,他们一定会来接回孩子,翁清河连连点头。在嘱咐了一番之后,贺子珍留下了20个银元,对翁清河表示了感谢,便依依不舍地与孩子告了别。
贺子珍
还未满月的孩子却好像和母亲心有灵犀,在母亲要走之前突然开始大哭起来。贺子珍心里何尝舍得孩子,却忍住眼泪头也不回地走了,她怕再多等一会儿,她就不忍心把孩子留下了。但是为了革命的胜利,她不得不和刚出生的孩子骨肉分离。
但是贺子珍却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一次的离别,下半生就在无缘和这个女儿相见,而这一切都要归结于现在自己所托付的这个补鞋匠翁清河。
- 确认身份
1964年,杨月花在发出那封寻亲信之后,立刻引起了组织上的关注。省长魏金水就针对杨月花的身份开了一个座谈会,找到了当时的关键证人翁清河,养母邱兰仔和舅母郑秋地。翁清河看到当时场面如此的严肃和郑重,于是承认杨月花就是当年贺子珍托付的那个孩子。
三十多年前,翁清河因为害怕受到牵连,将孩子送了出去,并且嘱咐一定不能透露孩子不是亲生。而杨月花也就辗转了好几次,最终到了邱应松夫妇的家里,改名杨月花。幸运的是,她虽然身世曲折,但到的每个家都将她视如己出。杨月花也是到了四十多岁,才知道自己原来并非邱应松夫妻亲生的。
得知这个消息的杨月花迫切地想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她活了几十年,竟然连亲生父母是谁都不知道,这令她感到有点落寞。
杨月花
在确认杨月花身份的座谈会上,当着省里领导魏金水的面,翁清河以及邱应松夫妇,说出了很多细节,确定了杨月花的身份。
原本事情很快就要上报到中央,但翁清河不久又改口,否认了杨月花是毛主席的长女。事情再一次陷入僵局,杨月花的的寻亲信呈送到中央,中央也回信表示一定会继续核实。魏金水对杨月花说:“希望你继续安心工作,不要心急,你的问题,总是会落实的。”
杨月花从此就一直在等着消息,这期间翁清河还找过杨月花要钱买酒喝,直到他去世。关键的线索就这么断了,但也许是上天眷顾,很快她就等来了又一个转机。
1971年底,在福建省工作的罗万昌回到了龙岩城,他住得离杨月花很近,在得知了这件事之后,他悄悄写了一封信自己的老领导贺敏学。而这个贺敏学,正是贺子珍的哥哥,当他知道了杨月花的事情,立马委托罗万昌进行调查。
贺敏学
罗万昌在当地搜集了很多证据,都整理成了厚厚的一份材料,将它寄给了贺敏学。拿到材料的贺敏学心里激动万分,他终于找到了妹妹牵肠挂肚的长女。为了杨月花的安全,他没有立即公开这个消息,在一次去北京开会的时候,将材料呈交给了周总理,委托他转交给毛主席。
毛主席看了材料之后,立即约见了贺敏学,他对贺敏学说:“我想马上见一见她。”贺敏学答应毛主席,自己立即去带杨月花来北京见面。正在他准备赶回福建的时候,毛主席突然又通知他暂时不要带杨月花前来北京,其中的原因我们也无从得知了。在毛主席去世的前几年中,由于江青的缘故,就连李敏也只见过他三次。毛主席不立刻和杨月花相见,肯定有他自己的思量吧。
毛泽东和李敏
但是周总理却认为,此事还是弄清楚比较好,于是和贺敏学商量尽快确认杨月花的身份。他们认为,确认孩子的身份还是得让孩子的母亲来,但由于贺子珍身体不好,不便于长途跋涉。于是他们准备向贺子珍了解毛金花身上有没有什么特殊体征,然后派人去确认。后来在毛主席的亲自安排下,他的三弟儿媳周剑霞去上海找了贺子珍,贺子珍说出了两个最关键的信息:右脚上有一颗黑痣,膝盖上有两颗黑痣。
周剑霞从上海直奔福建龙岩镇,在罗万昌的安排下见到了杨月花。她看到杨月花的第一眼,就觉得她的眉眼有些像毛主席,经过确认,她身上的确有贺子珍所说的那三颗痣。杨月花非常好客,留周剑霞在家中住了几天。在这几天中,周剑霞发现,她的神态和性格真的和贺子珍像极了,于是更加确信了她就是毛金花。
毛泽东和周恩来
- 多次寻女未果
毛主席和贺子珍得知这个消息都非常激动,几十年杳无音信的女儿终于有了下落。可能你会奇怪,毛主席和贺子珍这么多年为什么不回龙岩找翁清河寻找孩子的下落,而是等着她自己发出寻亲信才确认身份?其实,毛主席和贺子珍并不是没有找过女儿,只是多次寻女失败才不得不放弃,而这一切都源于鞋匠翁清河撒的一个弥天大谎。
1932年,毛主席率领东路军打回了龙岩城,这次回来,他想将女儿接回自己身边。此时离托付女儿,正好三年了,毛主席想着即将见到分别三年的女儿,心里瞬间觉得这三年辛苦的军旅生涯得到了慰藉。
但是由于军务繁忙,贺子珍又暂时不在军中,毛主席委托自己的弟弟毛泽民去找翁清河把女儿接回来。跟往常一样在补鞋的翁清河,看着穿着红军军装的毛泽民走到他面前时,他的眼神有一些愧疚和躲闪。当毛泽民问道曾经寄养在这里的毛金花时,他停下了手中的工作,吞吞吐吐地说:“不好意思啊,是我们没把孩子照顾好,她送来没多久就得病夭折了。”
毛泽民
毛泽民回去后,就将翁清河所说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毛主席。毛主席听到这个消息沉默了很久,然后叹息道:“怎么会这样,多可爱的女儿,怎么会就这么没了。”
平复了心情的毛主席,艰难地拨通了贺子珍的电话,对贺子珍说:“咱们的女儿……夭折了。”贺子珍伤心欲绝,但当她平静下来之后,她怎么也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女儿夭折了。当时很多寄养红军子女的家庭都会谎称孩子夭折,以免受到国民党的报复。女人的直觉告诉她,自己的女儿一定还在人世。贺子珍的直觉是对的,毛金花确实没有夭折。
贺子珍
当时我党离开之后,国民党占据了龙岩城,国民党特务听说毛主席有一个孩子留在这里,四处搜寻这个孩子的下落。这时候补鞋匠翁清河害怕极了,他将毛金花送给了龙岩城南的翁姑。过了几天,国民党果然找到了翁清河家,但翁清河谎称孩子已经夭折,什么都没有找到的国民党特务只能离开了。
后来,翁姑又将毛金花转送给了一个商人张先志,夫妻俩对孩子很好。但好景不长,由于张先志妻子的去世,他不得不又将孩子送人。这次,5岁毛金花最终辗转到了邱应松的家中,改名邱月花,邱应松的妻子邱兰仔非常喜欢她,对她非常疼爱。在她13岁的时候,邱兰仔改嫁,丈夫姓杨,她这才改名杨月花。
1949年,杨月花此时20岁,她非常爱党,信仰社会主义,立志于建设新中国,于是她进入居委会工作,开始了为人民服务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贺子珍又向毛主席提出要寻找毛金花,因为她知道她一定还在人世,并且还在龙岩。毛主席心里也怀着这个希望,他也不想相信那么健康可爱的女儿夭折了。
毛泽东和贺子珍
1951年,谢觉哉率领中央慰问团去闽西革命老区慰问,毛主席秘密地给了他一个任务,那就是寻找毛金花。他嘱咐谢觉哉:“这件事要秘密进行,不要为难翁清河,把毛金花接回来就可以了。”
但是事与愿违,翁清河始终不承认毛金花还在世上。主要原因可能有两个:一个是他怕毛主席追究他的责任,责怪他因为胆小怕事而把孩子送出去。二是他还想从中谋一点好处,他后来还多次写信给毛主席要钱,毛主席也给了。翁清河还多次嘱咐自己的儿子和妻子不要透露任何消息,有人问起就说夭折了。
又过了两年,当年帮毛主席找到翁清河托女的邓子恢回龙岩探亲,毛主席私下里找到邓子恢,请他帮个忙:“邓老,你回去的时候,请顺便帮我在龙岩打听一下毛金花的下落,子珍说她还在世上,我想母亲的直觉是很准的。”
邓子恢
邓子恢觉得此事自己也有责任,于是答应回去一定将这件事调查清楚。他回龙岩后立即找到翁清河,无论他怎么劝说,翁清河都是原来的说法,一口咬定毛金花已经夭折。由于时间久远,邓子恢的调查也毫无结果,只能回去将实情转告给毛主席。
毛主席叹息道:“可惜啊,可惜,多可爱的一个女儿。”经过这两次的调查,毛主席几乎是认定毛金花已经夭折,心里非常悲痛。最后他给翁清河寄了300元,感谢他以前对毛金花的照顾,此事暂时告一段落了。
没想到,十年后,在机缘巧合下,这事又再次浮出水面。这个巧合,就是杨月花的那封寻亲信。
杨月花
- 遗憾未见父母
舅舅贺敏学在确认了杨月花的身份后,第一时间就想让自己的妹妹,和失散四十多年的亲生骨肉见面,于是他立马安排了杨月花前往上海和母亲相认。杨月花心情异常激动,兜兜转转几十年,自己终于要和素未谋面的亲生母亲见面了。
当时贺子珍也非常想快点见见这个未曾谋面的女儿,但是出于种种原因,杨月花在上海等了整整一个月都没有见到母亲,连安排在上海接待她的周剑霞都没有见到。杨月花不知道这是什么情况,但见不到母亲的她始终不肯走。就在这时,了解了情况的贺敏学托人到上海转告她:既然等不到,你就快回来吧,来福州找舅舅。
杨月花就这样回到了福建,找到了福州的舅舅。舅舅见到这个外甥女,激动得哽咽了:
“月花,我们找你找得好辛苦啊,这么多年,你妈妈好想你啊。她找了你好多次。我专门调到福建工作,就是为了能找到你。”
和舅舅相认的杨月花很高兴,但她还是遗憾未能见到母亲。
贺子珍
1974年,贺子珍拖着病体到了福州,她此行的理由是养病,但真正的目的是来见女儿,结果在种种原因下还是未能见到。同年5月,杨月花和家人去过一次北京,但因为江青的原因,并没有见到毛主席。杨月花没想到,这竟然是自己离父亲最近的一次。
两年后,毛主席就在北京去世了,举国悲痛。杨月花当然是最难过的一个,她一直崇敬但并未谋面的父亲就这样走了,这是他们一生的遗憾。
1977年,贺子珍再到福建养病,准备直接去龙岩城,还是被阻止了。晚年的贺子珍身体一直不好,经过这几次舟车劳顿,她的身体愈发地不好,她嘱咐自己的女儿李敏去和杨月花相认。
于是,李敏和她的丈夫孔令华二人以文化局视察的名义来到龙岩。这时候的杨月花正在电影站做党支部书记,两人在汇报会上见面了。在杨月花进行工作汇报的时候,李敏全程一直盯着杨月花看,却始终没有鼓起勇气去跟她相认,两人也没有过多的交谈。杨月花其实也第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妹妹,因为她在舅舅那里早就看过她的照片,只是没想到,这次的相见如此突然。
后来舅舅贺敏学问她,“为什么不和妹妹相认呢?”杨月花回答:“我比她年纪大,她不先叫我,我何苦先叫她呢。”李敏后来回忆时说:“我真的很想认她这个姐姐,可是这件事不是我能够决定的。”她也有自己的苦衷,但这次姐妹见面不相认确实令人遗憾。
贺子珍和李敏
后来,地委书记温附山对贺敏学说:
“上次李敏来龙岩,我们都没让她(杨月花)知道,李敏也不公开身份,当时李敏打电话到中央,中央认为等机会再正式认亲也不迟,所以当时都没有公开。”
1979年,贺敏学终于憋不住了,他替外甥女感到委屈,明明已经确认了身份,却不能与自己的父母相认。于是,他在古田会议50周年的时候,在宾馆向傅连璋等人介绍:“她就是我妹妹贺子珍的大女儿杨月花。”在场的人都非常惊讶,虽然之前大家都有听过这件事,但此时才从贺敏学的口中确认。
有人对杨月花说:“现在你可以去上海看你妈妈了。”杨月花说:“舅舅安排我去我才去的,我自己不能贸然做决定。”贺敏学有些悲伤地说:
“会的,会的,等你妈妈情况前稳定些,她现在身体很不好,不能受刺激。我们贺家早就认了你这个后人了!上次让你回来,主要是为了你的安全,相信很快就有机会见面的。”
杨月花
就这样等了好几年,杨月花和贺子珍,却始终没等来相见的那一天。1984年,贺子珍在上海病逝了,最后也没能见到杨月花一面,这成为她晚年的心病之一。她在去世前对女儿李敏说:“你一定要去看看你的姐姐,替妈妈问候她,我实在是没有尽到当母亲的义务。”
杨月花在报纸上看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她潸然泪下,她没有机会以一个女儿的身份陪伴母亲最后的时光,感到非常遗憾和愧疚。她并不知道,1973年的时候,母亲贺子珍听到她的消息时,心里多么激动又忐忑。她看到龙岩来的信时,夜里靠吃安眠药才能睡着,日日夜夜都想马上奔赴女儿身边。可当时身边有人对她说:“你只有一半认女儿的权利。”这句话像一块石头一样压在她心头,对她的精神状况打击很大,糖尿病也一度无法控制。
贺子珍去世后,杨月花没有机会去送母亲最后一程,舅舅贺敏学安慰杨月花:
“你妈妈去世,追悼会是报了你的名字的,只是有很多人都没有通知到,我的女儿也没有,这点希望你能理解。”
贺子珍的骨灰后来被送到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作为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前辈永远地为后人所缅怀。
晚年贺子珍
- 中共党员杨月花
1984年,杨月花因为身体原因提前退休,她一向身体很好,但母亲的去世让她深受打击。她这一生已经为党和人民奉献了自己的价值,并且丝毫没有用自己的身份谋福利。在她确认身份以前,她就凭自己的努力入了党。1951年,才22岁的旧她做了龙岩东街居委会的治安委员和妇女主任。因为工作积极,能力突出,1958年她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直在龙岩工作直到退休。
杨月花一共有六个孩子,三男三女,后来都留在龙岩市工作,都是普通的工人或从事基层服务,杨月花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而为他们谋求一点私利。杨月花虽然一生与亲生父母分离,但或许是命运为了补偿她,她的六个子女都在她的身边,一家人过得非常幸福和乐。
在她的身份被舅舅公开之后,组织上曾经通知她:“到时候组织安排你去见母亲,叫车送你去。”杨月花却说:“只要组织上同意,用不着送,我自己去!”
她行事从来都不让党和政府操一点心,也不花国家一分钱。这一点非常像毛主席,他从未因为自己的私事动用任何的国家资源,从来不搞特殊。虽然没有和这个女儿见过面,但毛主席必定也为这个女儿感到骄傲!
杨月花
贺敏学一直都很疼惜这个外甥女,在他去世前两年还曾去龙岩看望杨月花,杨月花非常热情地给他准备了很多土特产带回去。
在贺敏学去世后,有人告诉杨月花舅妈身体不好,她立马坐火车到福州去看望。舅妈对杨月花说:“贺家就只有你一家最幸福,三男三女全在身边!”和家人在一起的杨月花感到很幸运,舅妈也对她说:“月花真像贺子珍,讲话,行动,脾气,一模一样的啊。”很多人替杨月花感到遗憾,因为她没有被父母介绍给大众,但作为一个普通人何尝又不是另一种幸福?也许就是不想她失去普通人的幸福,毛主席和贺子珍才没有执意和她相见吧!
1993年,央视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毛泽东来到龙岩,采访了杨月花。饱经风霜的杨月花此时已经是一个64岁的老人,她对来访者说:“感谢党,感谢组织和革命老前辈们落实了我的身世,让我知道父母是谁。”
很多人提议杨月花改回原来的名字毛金花,但是杨月花却说:
“我都这么大岁数了,还改什么名字啊。”
对于杨月花来说,重要的不是名分,而是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并且可以作为女儿去缅怀和思念他们,这就够了。
谨以此文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她的长女杨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