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说到,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纳陈诚等人意见,任命俞大维筹组顾问委员会,展开原子弹研究计划。
俞大维是中国兵工先驱,出任“军政部次长”之前当过12年的兵工署署长,留德期间专攻数理逻辑与哲学,曾听过爱因斯坦讲授相对论,稍后曾在德国修习“弹道学”,成为中国少数钻研“弹道学”的专家之一。
俞大维
按俞大维的方案,由“军政部”派遣青年科学家到美国学习最新的原子物理科技,学成回国再参与原子弹计划。蒋介石允诺拨用美国退还中国的庚子赔款,作为青年科技人才赴美深造经费。选派美国的留学生,由吴大猷、曾昭抡、华罗庚分别选拔。吴大猷挑选了朱光亚、李政道,曾昭抡挑选的是唐敖庆、王瑞酰,华罗庚则挑选了孙本旺、徐贤修。
曾昭抡
1946年秋天,三大科学家率学生赴美。这不仅是国民党原子弹“种子计划”的起步,更是中国原子科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1946年6月,国民党当局悄悄成立了“原子能研究委员会”,它是军事委员会改组为“国防部”之后,第一个成立的“国防”科技研究单位。俞大维希望“原子能研究委员会”和稍早成立的“国防科学委员会”紧密配合,进行原子弹研究。在经费十分拮据的情况下,蒋介石指示拨给美金50万元。
然而,尚处于萌芽状态的原子弹研制计划,却由于国共内战庞大的军费支出而夭折。
1947年4月21日,“国防部部长”白祟禧建议设立“中央原子物理研究所”,同时增加“国立物理科学所”的相关研究设备,要求拨给经费140余万美元,外加第一年补充设备费100万美元,共为240余万美元。
白崇禧
直到一个多月后,蒋介石才在这份公文上草草批示:“目前国库支应浩繁,外汇亦须节用,所请设立原子物理研究所一案,似应缓办。”
之后,国共战局愈来愈不利于国民党,“缓办”两字,为蒋介石的原子弹大梦暂时谱下了休止符。
蒋介石和李宗仁
其实,蒋介石还曾想借助日本人之手进行核武器研制。1946年1月,时任北平行营上将主任的李宗仁,收到了一份秘密情报: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陆军省曾秘密派遣一支专业队伍,到河北张家口采掘原子放射性矿料。随着日本战败投降,这只队伍中有三十余人被中国共产党逮捕,剩余未遭逮捕的人员,则大多流落隐藏在北平。
采掘原子放射性矿料
李宗仁根据情报四处寻觅这些在北平的日本核专家,希望借助他们帮国民党当局研发原子弹,于1946年2月1日,将所有情报讯息汇总,以密电的形式拍发给在重庆的蒋介石。
李宗仁
但彼时蒋介石和李宗仁不和已久,于是他私下安排军统代局长戴笠调查抗战时期日本在中国境内研制原子弹的详情。
经戴笠密查,李宗仁报告中的日本人西田名叫西野,其实验室已提炼出铀元素 22 磅,戴笠在密电中建议国民政府争取西野,以帮助中国研制核武器, 同时可仿照美国的成功案例,组建一个“顾问委员会”,由专门负责制造武器的兵工署负责督导。
蒋介石和戴笠
蒋介石看过之后, 在下方的批阅栏上用毛笔写下“如拟”二字,而不被蒋介石信任的李宗仁,在发了第一封密电25天后, 又发出第二道密电,内容则是西野草拟的全新研究计划。
可当时的国民党当局正忙着把有限的精力和财力用来准备内战,完全无暇顾及研制原子弹。
6 月1 日, 第十一战区司令部参谋长兼第十一战区华北受降区北平前进指挥所主任吕文贞, 从驻防的北平市发了一道密电致蒋介石。根据吕文贞的密电显示,第十一战区司令部秘密扣留了一个日本人,名叫石原茂光,据称是一名研究原子弹的专家。
石原茂光在接受审讯时声称,已储存在中国的现有材料,即足够制造“酸化铁原子弹”,这种原子弹的威力估计为铀原子弹的四分之一,破坏范围可达64平方公里之广。
吕文贞
吕文贞最后向蒋介石请示:“查原子弹为国防潜力所关至巨,除已照实验计划准备各项材料外,拟请指定地点准予秘密试验,俾获成果,以资利用。”
而蒋介石最后没有同意北平第十一战区寻觅场地试爆这个所谓的“酸化铁原子弹”,毕竟,对当时的中国而言,研制核武器既是对科技的考验,更是对财政能力的考验,不能随便拍脑门。
陈诚
1946 年 7 月 24 日,军政部长陈诚将各种信息进行整合,向蒋介石递交了一份十分完整的报告,直接否定了借日本人研制原子弹方案的可行性。
1949年,随着蒋介石败退台湾,国民政府的原子弹研制计划也如昙花一现,最终草草收场。
退守台湾之后,蒋介石依然不忘核武研制,美国政府又是什么态度?请继续关注明天的“湖北卫视大揭秘”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