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早年间平定北伐、安定中华,驱日寇、捍三民,堪称一代英雄豪杰,但后期却为了个人私欲悍然发起内战,主张亲美,不为国民谋福利,自然也成了中国人民的公敌。但令人好奇的是,蒋介石在1975年病逝后,为何至今已经46年,棺材一直都没入土下葬,反而做了防腐处理,被放置在慈湖行馆呢?一切竟是因为他临终前的一句遗言。
清末年间,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势,百姓们更是民不聊生,此时孙中山先生毅然发起辛亥革命,成立了改变世人的国民政府,用三民主义号召群众抗击侵略势力,蒋介石凭借着过人的优势,被孙中山任命为军校校长兼司令部参谋长。但随着孙中山的去世,中枢力量逐渐消亡,中国很快就又变得混乱起来,不久后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消灭军阀混战,结束北洋军阀的统治,这下蒋介石才确立起了自己的领导地位,然而西方列强却不是一个省油的灯,就在他大肆围剿我军的时候,中国却像一只富得流油的鸡肉,被列强分的连残渣都不剩。在这个危急关头,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出现了,他被迫停止内战 联合我党开始抗日,当时国民党有钱有装备,军事学历也是一个比一个高直接就成了战胜日军的中流砥柱,国共合作的强强联手,很快就粉碎了日本的侵略计划,中国人民终于从水深火热中站了起来。
但蒋介石的好评也从此开始消失不见,抗日战争刚结束不久,他就不顾百姓遭受战争的苦难,迅速发起内战妄想夺取领导权,依靠着美国的庇护和帮助,蒋介石很快就占据上风,让我党被迫开始万里长征。但此时老蒋也犯了几个巨大的错误,导致一手创办的国民党就这样垮台,他低估了我党的革命力量,还不顾百姓的感受,逐渐失去民心,于是在1946年到1949年之间,我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很快就获得了全国百姓的支持,让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接连溃败,最终失去了他一手好牌的优势,眼睁睁看着我党横渡长江 解放全中国。
这一年可谓是蒋介石最伤心的一年,当我党以迅猛之势跨过长江 扳倒国民政府之时,蒋介石唯有狼狈逃离,第三次蛰居于溪口老家,清明这天他带着一家老小前去祭拜先祖,蒋介石双膝跪地,眼泪横流的给母亲做了最后的告别:此一去便不知何年何月,愿母亲原谅儿子不孝。随后蒋经国搀扶父亲起身,开始制定南下路线,1949年12月蒋介石在西南地区做着最后的努力,但因刘文辉在成都宣布起义,蒋介石最后的希望也油尽灯枯,一家人只能坐上飞机逃往台湾,此生再也没有返回大陆。
蒋介石与蒋经国(左)蒋纬国(右)
逃往台湾后,蒋介石依然没有放弃反攻大陆,于是整顿军队,继续加强和美国的联系,试图借用外力重振旗鼓,但随着美国逐渐插手于国民党政务和领土的时候,蒋介石才开始醒悟,想要摆脱美国的控制,他坚决反对制造两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主张中国的事情可以由中国人民自己解决,绝对不允许别国侵犯我国利益。五十年代中期,我党的政策发生改变,提出用和平解决台湾问题,1956年章士钊带着伟人的信,辗转多次交到蒋介石手中,建议国共和谈,也希望他能回故乡看看。不久后蒋介石就派曹聚仁从香港来到北京,在中南海和伟人秘密和谈,曹聚仁第二次返回大陆之时,还替蒋氏父子到陵园扫墓,圆了蒋介石未了的心愿,两岸友好的桥梁也由此搭起。七十年代初国民党被赶出联合国,中国与等西方国家的和平建交,让蒋介石的处境急转直下,这时候他才觉得谈判的时机终于到了。1975年,蒋介石把友好的使命,交到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手中,希望大陆不计前嫌 可以握手言和,并向伟人发出了访问台湾的邀请。这次陈立夫的到来,开创了国共合作的新局面,但不幸的是没过多久蒋介石就病逝于台北官邸,享年87岁,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再没看到两岸和谈与三通。
蒋介石的去世,对两党统一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损失。第二天他的丧葬活动也随之拉开序幕,为了向台湾人民开放瞻仰遗容和吊唁活动,蒋介石的遗体经过防腐处理,暂时停放在纪念馆中,瞻仰开放期间,纪念蒋介石的人已经超过50万,但活动结束后,他的棺椁并没有立即入土安葬,而是放在桃园县慈湖的大理石棺中。蒋介石早年间发现慈湖和家乡溪口镇的风景很像,于是便在这里建立慈湖行馆,希望有一天能够落叶归根。时至今日蒋介石已经去世46年,他的棺椁依旧没有入土,只因临终前说了这样一句令人动容的遗言:“棺材不要落土 时机成熟后葬回大陆”。蒋介石有着中国老人的传统思想,当卒于异乡之时,还是希望归葬桑榆,棺材不入土,就是他返乡归葬的传统,但他这个遗愿,还是只能成为遗憾。
早年间在大陆时,蒋介石已经为自己选好了百年后的安息之地,当时他还是国民党总裁,经常以孙中山的信徒和继承人自居,希望死后能长眠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附近,还派人建了个小亭子作为标记,命名为正气亭,左右楹联为:浩气远连忠烈塔 紫霞笼罩宝珠峰。但没想到 1975年国民政府早就垮台,后人也没能完成他葬回祖坟的遗愿,只能在台湾的慈湖行馆,怀念着家乡的风景。如今46年过去了,栽种在慈湖的树苗已经长成参天大树,而曾经戎马半生的蒋公,究竟能否回到大陆入土为安,相信也只有时间能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