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事基本情况
1.1 钓鱼城,军事价值巨大的险要之地
钓鱼城,位于今重庆市合川区城东5公里的钓鱼山(相对高度约 300米),既有山水之险,又有交通之便;嘉陵江、渠江及涪江汇流于钓鱼山,造就钓鱼山三面环水(南面、北面及西面),地势险要,军事价值突出。
钓鱼城初建于彭大雅任四川制置副使期间(1239—1240年),甘闰负责具体事务。
1243年,余玠采纳冉琎、冉璞兄弟联议,复建钓鱼城,冉氏兄弟负责操作事宜。
总体结构上,钓鱼城由内城与外城构成。外城直接修建于悬崖峭壁,由块石垒成城墙;内城则是成片田地与充裕水源。这些特点让钓鱼城拥有长期坚守、易守难攻的客观条件。
1254年,南宋将领王坚进一步完善钓鱼城工事,让钓鱼城成为坚牢的防御要塞。
1.2 钓鱼城之战
钓鱼城之战,另称合州之战。
公元1259年 ,蒙古大汗蒙哥率领蒙古大军(号称几十万人马),围攻南宋潼川府路合州钓鱼城,企图攻陷钓鱼城,进而以此为突破口消灭南宋。但是,蒙古大军不仅不能如愿攻破钓鱼城,反而付出了蒙古大汗蒙哥阵亡的代价。
1258年底,蒙哥大汗率领大军进犯四川,但受阻于潼川府路合州钓鱼城。
蒙哥派人招降,守城将领王坚不仅直接拒绝,而且杀了劝降使者;于是,蒙哥决定武力解决。
钓鱼城之战拉开帷幕。
二:主力选手介绍
2.1 孛儿只斤·蒙哥
孛儿只斤·蒙哥(1209年—1259年),蒙古大汗,史称“蒙哥汗”,是成吉思汗之孙、拖雷之长子,庙号为宪宗,谥号桓肃皇帝。
继位后致力于消灭南宋、大理等国,同时派军西征西域诸国。
1259年离世于四川钓鱼山下。
2.2 王坚
王坚(1198年—1264年) ,南宋名将, 邓州(今河南邓州)人。
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率领大军围攻合州,王坚与副将张珏坚守抗战,多次击退蒙军攻势,蒙军由于久攻无果且蒙哥大汗离世而被迫撤军。
三:钓鱼城之战的战事经过
3.1 宋蒙战争初起
宋蒙全面战争始于1235年,结束于1279年,持续约半个世纪,是蒙古立国后所遇到的最为耗时、最为耗力的战争,而1259年发生的钓鱼城之战,则是这场国运战争中意义重大、影响巨大的战役战事。
1235年, 蒙军从多个方向对南宋同时发动进攻,宋蒙举国战争全面爆发。
1242年,宋理宗派遣余玠主政四川,以抵抗蒙军攻势、扭转四川被动局势。主政四川后,余玠因地制宜地创建了山城防御体系,实现防御工事体系化,而钓鱼城则是山城防御体系的核心部分。
3.2 蒙军攻取要塞之地的谋划
1251年,蒙哥大汗继位,随即积极谋划灭宋战争。
1252年,忽必烈奉蒙哥之命平定大理,至此,南宋处于蒙古大军包夹圈。
1257年,万事俱备,蒙哥大汗发起灭宋之战,从多个方向同时进军南宋:
1. 忽必烈负责进攻鄂州(今武昌),塔察儿、李璮等进攻两淮;
2. 兀良合台由云南出兵,再借道广西北上;
3. 四川是主攻方向,由蒙哥统帅的蒙军主力负责。
蒙哥之所以选择四川作为主攻方向,主要是由于蒙古骑兵擅长陆地作战,而水战却是蒙古骑兵的弱点。蒙哥的总体作战规划是,先夺取四川,后顺江东下,再与其他方向的进攻大军会师,最后合军攻取宋都临安(今杭州),消灭南宋。
3.3 战事推进
1258年秋,蒙哥率军4万分三路进军蜀地,若加上驻蜀蒙军及其他调集军队,攻蜀蒙古军队总兵力则远超4万。
蒙军接连攻陷阆州大获城、广安大良城等城池,抵近合州,蒙哥大汗随即遣人入城招降,但合州守将王坚拒降并将进城的劝降使者捕杀。
于是,蒙哥大汗决定武力解决。
开庆元年(1259年)2月2日,蒙哥大汗率军渡过渠汇,扎营石子山;3日,攻城之战开始,蒙哥坐镇督战。
7日,蒙军选攻钓鱼城一字城墙(又叫横城墙), 其不仅可以阻碍城外敌军攻势,同时便于城内守军提供支援,能够与外城墙形成夹角状攻击态势。
9日,蒙军开始集中火力猛攻镇西门,但在守城军民的顽强抵抗之下久攻无果。
3月,蒙军尝试不同的攻城方向,尝试进攻东新门、奇胜门及镇西门小堡,但均无实果。
4月22日,蒙军调整攻城策略,重新部署攻城兵力,将护国门作为进攻重点。至24日夜间,经过连日进攻,蒙军终于得以登上外城,与守城宋军的激战在所难免。但在守城军民的顽强抵抗下,蒙军未能取得主动权,没有稳住阵脚,攻势最终被宋军击退。
5月,蒙军进攻钓鱼城战事已经持续几个月,但始终无法攻破钓鱼城,钓鱼城之战因此也成为蒙哥率军进蜀后遇到的真正硬仗。尽管蒙军拥有精良攻城器械,但是面对钓鱼城的险要地势,这些精良器械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3.4 钓鱼城军民的傲骨抗战
蒙哥率军抵达钓鱼城下,劝降不成,自持兵强马壮,决定直接武力夺城,而无视气候与地理方面的不利条件。
虽然蒙军连续发起强攻,但守城军民无惧蒙军的兵力优势,在将领王坚的带领下顽强抗战,致使蒙军诸多攻城尝试均失败。
1259年4月23日深夜,蒙军初步攻破城北出奇门至嘉陵江一侧的一字城,但很快就被王坚率领的勇士团夺回。
在蒙军进攻钓鱼城期间,由于蒙军的阻击,支援钓鱼城的宋军始终未能抵近钓鱼城。但是,尽管没有外部力量的支援,守城军民依然志气高昂,甚至直接抛投申明书于蒙军,称即使有10年时间,蒙军也无法攻克钓鱼城,守城军民会全心全力抵抗到底。
期间,王坚多次夜袭蒙军营地,使得蒙军营中弥漫惊恐情绪。
由于蒙军久攻无果,汪德臣决定尝试临城劝降,却被城上抛来的飞石击中,且很快于缙云山寺庙中离世。此情此景,蒙哥大汗大怒,命令军队在东新门外筑建作战高台,用于决战。7月21日,蒙军发起总攻势,蒙哥大汗亲临现场督战,期间被宋军飞石击中,蒙军不得不停止攻势。27日,被宋军飞石击伤的蒙哥卒于营中(另有“染病而死”的说法)。
至此,远征蜀地的蒙军结束攻取战势,撤军归北。
四:钓鱼城之战的影响
钓鱼城之战,蒙哥大汗之死,在多个方面均有重大影响:
1. 蒙古灭宋之战瓦解,南宋得以延存20年之久。
1.1 进攻四川的蒙军被迫撤军,护送蒙哥灵柩归北;
1.2 已经成功突破长江天险,并包围了鄂州的忽必烈,为争夺蒙古最高统治权,也撤军归北;
1.3 出云南、借道广西北上的兀良合台,当时已经进军潭州(今长沙) 城下,但在忽必烈派来军队的应合下也渡江归北;
2. 蒙军第三次西征行动停滞,蒙古的大规模扩张行动也就此走向低潮。
1252年,蒙哥派遣旭烈兀发动了第三次西征,并攻克现今阿拉伯半岛的大片土地。但蒙哥之死,旭烈兀不得不暂停进军埃及的计划,除了留下少量军队继续作战,主力军队随旭烈兀东归。
3. 它为忽必烈掌握蒙古最高统治权提供了良机,而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蒙哥是保守主义坚持者,施行传统的统治政策。忽必烈则是蒙古最高统治集团中少有的崇慕中原汉文化的实力统治派,在其管理漠南汉地期间,大力招揽汉人名士,积极推行汉化政策,且成效显著。忽必烈继位后, 继续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同时逐步改变蒙军作战政策,使中国南部地区的经济局势与文化免遭进一步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