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微言卿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艰苦卓越的抗日战争结束。蒋介石一方面虚与委蛇地与中共方面谈判,一方面调兵遣将,从大后方抢运国民党军队到大城市接收地盘。
一场中国命运的大决战即将拉开大幕。
林彪、粟裕,这两位被称为中共军队最会打仗的将领,不但分赴各自战场建功立业,还上演着高手之间的“隔空对决”。
一、林彪到东北,粟裕据华中
抗战方毕,毛主席就将雪藏多年的林彪派往东北战场,力图控制这一背靠苏联的战略要地。
中央“不惜血本”给林彪选调精兵良将,八路军在山东的6个师、新四军黄克诚部1个师,共11万精锐,还有彭真、张闻天、高岗、陈云四位政治局委员,悉数开往东北。
这是一个独冠各方的强大阵容。
林彪也摩拳擦掌,竭尽全力控制东北。但此时,杜聿明率领的国民党2个军攻克了山海关,林彪不得不暂时放弃独占东北的打算,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剿灭土匪、开辟根据地、建立地方政权上,“准备渡过整个冬天,到明春再集中打大仗。”
与林彪久居延安不同,日本投降时,粟裕正在江南与日军作战。
粟裕所在的华东、华中地区,是国民党重兵集结地,徐州一带有13个军,沿江一线还有5个军,粟裕面临的压力远远大于林彪。
粟裕就近部署指挥消灭顽固的日伪军,完成了中央“巩固华北、华中”的战略目标。随即,1945年9月17日,粟裕奉命率新四军所部渡江北上。10月8日,毛主席致电“同意粟裕留华中任司令”。
二、林彪养精蓄锐,粟裕小试身手
1946年1月,国共签署停战协定。但蒋介石深知东北的重要性,把东北排除在停战协定之外,命令杜聿明加紧占领全东北。
国民党除了第13军、52军外,还调派了5个军支援,包括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二的新1军、新6军,一时间国民党在东北兵强马壮。
杜聿明加紧进攻,1946年4月18日至5月19日,“四平保卫战”爆发,东北民主联军未能抵御住国民党军的进攻,四平失守,东北民主联军伤亡8000余人。
杜聿明逞战胜之威,继续北进,东北我军撤退至第二松花江以北固守。1947年2月,东北民主联军在给中央的报告曾提到,经过这次失败,“许多主力部队失去战斗力”。这是林彪一生中最大的作战失败之一。
幸运的是,由于国民党在东北战线拉的太长,不得不停止追击。在马歇尔的调停下,双方停战四个月。
东北我军得到了宝贵的休整,党中央鉴于东北形势的需要,将林彪从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直接提拔成东北局书记,从此党政军一肩挑,全权负责东北大政。
粟裕与林彪不同,抗战期间,粟裕始终在前线未曾离开,亲手将部队从几千人扩充到数万人,从游击战到运动战,一步一个台阶,对战斗和战役指挥游刃有余。
党中央和毛主席交给粟裕的任务是,组建一支强大的野战军,目标人数5万。但是他麾下最精锐的叶飞部三个旅跟随陈毅去了山东,粟裕便将王必成、陶勇所部和地方部队合并,组成了四个野战纵队。
但粟裕不愧是战术大师,他利用抗战后期逐步发展的运动战经验加以推广,组织纵队指挥员学习大兵团作战经验,很快就把这四个野战纵队训练成了一支强悍的劲旅。
粟裕决心在华中地区南北两线各组织一个战役,于是,华中野战军相继组织了高邮战役、陇海路东段战役,全部完成了预定的作战任务和战略目标,并使得山东和华中两大战略区连成一片。
粟裕的积极主战,给我军在华中创造了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
三、全面内战爆发,粟裕大显身手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撕毁《停战协定》,430万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与120万土枪土炮的共产党军队,开始全面角逐。
粟裕所在的华中,位于南京周边,是蒋介石政权的“畿辅”,面临着国民党军的重点“照顾”。粟裕承受了国民党军队蓄势已久进攻的第一波狂潮,接连不断苦战。
李先念部中原突围时,粟裕在外线大胆出击,1946年7月13日至8月31日,华野3万人进攻黄埔一期生李默庵率领的5个整编师12万人,歼灭其5万余人,以少胜多,七战七捷。
苏中七战七捷,成为粟裕指挥作战的神来之笔和战例经典。
我军能不能打得赢,毛主席最开始很担心。苏中战役第一次作战结束时,主席还反复致电粟裕,询问战果情况。可自从第二次作战胜利后,毛主席再也不来电询问了,而是直接发电祝贺。
战后,毛主席通令全军推广华野和粟裕的作战经验,称赞他“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
为了给粟裕更大的施展才华空间,1946年10月15日,毛主席确定华东地方军政指挥体制,明令“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
以副手作为最高军事负责人,这是毛主席做出的不同寻常的决定,也是前所未有的特例。
粟裕负责战役指挥后,又取得了宿北战役胜利,国民党整编69师中将师长戴之奇自杀,所部2.1万人被歼,创造了国共内战以来我军一次消灭国民党军人数的记录。随后,又取得鲁南大捷,活捉国民党2名中将师长。
粟裕再接再厉,1947年2月,他发起莱芜战役,一战歼敌5.6万人,不但再创歼敌济记录,还活捉了黄埔一期生李仙洲等17名将官。
四、林彪钦佩粟裕
蒋介石把进攻重点方向放到了陕北和山东,没办法给东北战场更多的兵力,林彪就利用这段有利时机,对东北民主联军进行整训。
一时无战事,林彪便研究起关内战事。毛主席通令全军学习华野战绩的电报,林彪也收到了,他让参谋收集粟裕指挥苏中战役的资料。
刘亚楼给林彪送来了资料,研究琢磨多日,林彪说:“粟裕尽打神仙仗。”他还进一步说到:“粟裕打仗真行,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决心。”
林彪在东北
粟裕和林彪在南昌起义时,同是朱德麾下的连级军官。上井冈山后,林彪逐渐得到毛主席青睐,粟裕却因机缘不至而长期止步不前。红军时期后段,林彪已经成为军团长,而粟裕却还是个师级干部。
抗战时期,林彪在平型关大捷后因负伤长期远离一线,而粟裕则经过黄桥战役、车桥战役、天目山战役,迅速脱颖而出。到此时,已经成为与林彪比肩的一位战略方面军负责同志。
红军时期,林彪虽然身为第一军团长,但指挥部队人数仅在一万人上下。抗战初期,林彪长期远离战场,此时骤然指挥十几万、几十万军队,他对大兵团作战出现了不适应和生疏感。
林彪致电毛主席和中央军委,要求提供粟裕、刘伯承的作战总结。毛主席很快满足这一要求,林彪按照转发过来的电报,“以便研究吸收”。
东北民主联军渐渐恢复元气,从1946年12月到1947年3月,东北民主联军相继进行了“四保临江”、“三下江南”等战役,东北我军大兵团作战能力明显提升,此时已能在战役中一次消灭国民党军一个师。
林彪(中)、罗荣桓(右)、刘亚楼(左)在作战前线
蒋介石的最大噩梦随后将至,5月份的孟良崮战役,整编74师被粟裕连根拔起,从中将师长张灵甫到马夫伙夫,一个也没漏网。毛主席事后说,消灭74师,他和蒋介石都想不到。
陈毅高兴地对粟裕说:“老伙计,这个仗,你硬是越打越精神了!”
五、陈毅说:粟裕是我党与人民的伟大收获
到内战整整一年时,延安公布了各野战军的战绩,华野战绩高居榜首。(其中,华野歼敌43.4万人,东北民主联军歼敌17.5万人。)
华野的前身是新四军,新四军是长征时期留下来的南方八省13个红军游击队发展而来,属于地地道道的“偏师”,但是在解放战争中却能异军突起,成为一匹意料之外的黑马,这不能不说是粟裕的功劳。
粟裕的辉煌战绩,给了毛主席战胜蒋介石的信心,1947年7月,毛主席在中共中央小河会议上说“对蒋介石的斗争,计划用五年解决。看过去这一年的成绩,是有可能的。”
一个月后,毛主席给华野去信,对粟裕特别予以褒奖:“我华东军在第一年作战中,已表现自己为全国各战区战绩最大的军队。”
在关外,杜聿明因胃病调离东北,林彪指挥东北民主联军越战越勇,国民党军则越打越少、兵力枯竭。到一年后,林彪指挥大军包围了锦州,重新被蒋介石启用的杜聿明赶到沈阳“救火”,但已无力回天。东北战场,大势已去。
解放战争第二年,粟裕与陈毅率军挺进中原地区的豫皖苏,与刘邓、陈谢大军组成“品”字形配置。粟裕还主动致电毛主席,提出了采取“忽集忽分”的作战方式,即军史上著名的“子养电”。
中央五大书记专门招来粟裕听取汇报,最终同意粟裕的建议。粟裕很快打开了局面,于1948年6月16日至7月6日,取得了豫东战役胜利,完成了毛主席给予的歼敌10万人的任务,迅速改变了中原我军一度胶着的战局。
粟裕指挥豫东战役胜利,毛主席高兴地说:“我们过山坳了!”、“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
正如陈毅1947年8月给毛主席的电报中所说,粟裕的脱颖而出,“这是我党与人民的伟大收获”。毛主席则回电表示赞许:“所见甚是,完全同意”。
六、两大战将兵锋所至,席卷江山
有意思的是,在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林彪与粟裕这两名战将,都与毛主席唱了一次“反调”。
林彪坚持北上而不南下,粟裕坚持不渡江。
结果,粟裕不渡江却促成了淮海战役,林彪未南下,坚持打北面的长春,屯兵坚城之下进退两难,直到转战锦州,这才有了辽沈战役。
经过两年多的爬坡,国共决战的时刻到来。林彪率先承担了生死决战之责,因为东北战场是我军唯一占绝对优势的地区,而林彪也不负众望,以超绝优势,风卷残云、干净利落地将东北国民党军消灭,取得了空前规模的胜仗。
粟裕在华东战场,主动请缨,根据战场形势的不断变化,将最初设想的规模较小的小淮海战役,演化为战略决战的大淮海战役,从此长江以北再无大的战事,解放军百万雄狮浩浩荡荡下江南了。
粟裕以七战七捷,为我军取得了全面内战胜仗的开端,又以淮海战役的完胜,为解放战争大规模战役进行了收尾。
粟裕谱写了一名卓越战将最精彩的篇章,他出神入化的作战艺术,不仅征服了伟大统帅,也令我军那些经历十几年枪林弹雨的战将们钦佩,当然折服了林总这位优秀的军事家。
—全文完—
作者: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