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满江红·怒发冲冠》再熟悉不过了。这首词是宋朝的岳飞写的,这个观点深入人心,甚至还写入了高中语文课本。其实,这个看似客观的事实背后,却疑点重重,很多人怀疑这首词的作者另有其人。
著名学者夏承焘先生认为《满江红》是明朝人的伪作,甚至直接说作者是明代中期的名将、诗人王越。王越在弘治年间加太子太保,总制甘、凉边务兼巡抚,兼制延、宁两镇,并在贺兰击退了鞑靼的进攻。夏先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写了篇《岳飞〈满江红〉词考辨》的文章。文章指出,“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贺兰山属于西夏,岳飞伐金是直捣黄龙府,黄龙府在今吉林境内,词中描写显然违背历史常识。一番考证之后,文章最后得出结论,《满江红》的作者明朝大将王越,即便不是,也是他的幕府文士。
其实,夏承焘先生并不是指出《满江红》破绽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和之后都有人提出质疑。近代已故学者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证》中率先发出不同声音。台湾学者孙述宇在《岳飞的〈满江红〉一个文学的质疑》中更进一步论证。
综合来看,除了贺兰山之外,疑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是岳飞的儿子岳霖和孙子岳珂所编的《岳王家集》中收录了岳飞的众多诗词,却独独没有《满江红》,即便是后来修订,也未提及。这显然不合常理。
二是《满江红》整首词基调激昂慷慨,与岳飞的另一首词《小重山》风格完全不同,一个人的风格不可能如此迥异。
三是古人写诗作词,习惯用前人的事迹和典故来抒发情感,而《满江红》却有写“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描写的正是岳飞的事迹。作者用自己事迹作为典故也有悖常理。
不过,以上只是推测,还停留在质疑的层面。有存在就有不同声音,质疑本身也会引来不同声音。更多的学者对夏承焘等人的提出的疑问给出了合理解释。
一是贺兰山不必确指,用来泛指比喻黄龙府,这在诗词中很常见;
二是岳飞30岁由九江奉诏入朝,“计其行程,足逾八千里。”回顾自己的奋斗历程,在诗词创作中也很常见;
三是历史上两首词风格迥异,但为同一个作者的案例很多,并不能据此推翻作者就不是岳飞的事实。
综合来看,学界内持《满江红》的作者就是岳飞观点的是主流,认为是后人伪作的则是小众。有质疑就有探讨,有探讨才能深入研究,从而从不从侧面和角度去挖掘事实的真相,这本身就是好事。
不过,在一切争论没有定论之前,笔者还是倾向《满江红》的作者就是岳飞,毕竟岳飞的经历和气场与这首词的意境是如此的契合。